|
改写中国历史的英明帝王陈霸先(一)
阳春的日子,沐着和煦的阳光,走在下箬寺古老的运河边,春风吹来,波涛翻滚,仿佛回到南北朝时期的古朴画卷。就在这古老的山水间,在下箬寺佛光的照耀下,在古圣井井水的翻腾中,走出来一位震撼历史的英雄人物,他就是南朝陈国的开国皇帝陈武帝。他好像就是从这条运河走出家乡,纵横捭阖,转战南北,终于统一了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的南国故土,传承了汉文明和汉文化,让饱经战乱的南国大地脱离了水火,有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稳定发展阶段。从而也使长江流域从根本上替代了中原大地,成为我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开创了我国江南文化经济繁荣发展的历史时期。
陈武帝,名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公元503年出生在吴兴长城下若里,也就是今天长兴县城东4.5公里的下箬寺。武帝少倜傥有大志,既长,读兵书,多武艺,明达果断,为当时所推服。身长七尺五寸,日角龙颜,垂手过膝。武帝出身低微,本为乡间里司,也就是村官,后到南京成为管油库的小官油库吏。但在南京他碰到了贵为皇室的新喻侯萧映,为萧映所赏识和重用,以后,萧映在出任吴兴太守和广州刺史时,武帝都身随左右,随府之镇。梁大同十年(即公元544年),广州爆发兵乱,萧映被围,陈霸先率三千精兵,一战解了萧映之围,并因此受到梁武帝的瞩目,封为直阁将军。这一年冬天,广州刺史萧映卒,第二年,武帝送丧还南京,至大庾岭,碰到梁武帝下诏任武帝为交州司马,领武平太守,这样,武帝就留在了广东。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南北对立的时期,北朝的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由于内部纷争,相互攻伐,已经日益衰落。而这时的南朝正处在梁武帝的统治之下,梁武帝在位48年,南朝这时相对处于稳定阶段,社会生产得到一定的恢复,但梁武帝萧衍,并没有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给北方的鲜卑政权造成一定的威胁,却崇尚玄虚,唐朝诗人杜牧所写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描述的是这个时期,当时的南京,僧尼有10多万之众。萧衍还自己经常到寺庙出家,要大臣用大量金钱将他赎出来,并且为政宽松,宗族子弟犯法一概不究,吏治十分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当时的梁朝统治可以说是岌岌可危。陈武帝在广东先后担任过西江都护、高要太守、交州司马、督七郡诸军事等,他的文韬武略,经世之才在这里开始得到展现,他收服了当地的一些部族头领,致力于维护当地的社会稳定,消除了岭南的一些地方割据势力,努力恢复生产,在当地赢得了较高的威信,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
梁太清元年(即公元547年)的正月,有一天,梁武帝夜里做梦,梦到中原牧守皆以地来降,举朝称庆。这本是寻常的一个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梁武帝却说:“吾为人少梦,若有梦必实。”恰在这年的二月,北方东魏的大将侯景上表要求连同河南的13州一起归降梁朝,梁武帝十分高兴,马上封侯景为大将军、大行台、河南王,并派军队人马和粮草接应侯景。但侯景的叛军和梁武帝派去的人马均被东魏打败,梁朝的主帅梁武帝的侄子萧渊明也被东魏俘虏。侯景兵败之后,骗取梁寿阳城(今安徽寿县),梁武帝不仅对此不加提防,反而以战败的身份同东魏讲和,并想用侯景来换萧渊明。侯景本有作乱之心,遂暗中勾结野心篡位的梁武帝之侄萧正德作内应。梁太清二年(即公元548年)八月,侯景发动叛乱,领兵南下,直抵长江。梁武帝完全没有防范,命萧正德保卫京师,而萧正德却派船接应侯景叛军过江,进攻南京,包围“台城”(即宫城)。侯景过江时兵不过8千,马不过数百,而当时台城中尚有男女10余万,甲士2万多,四方援军相继奔赴南京者30余万。但梁朝的军队毫无战斗力,援军又无统一指挥,多持观望态度,宗室诸王平时被梁武帝百般呵护和纵容,但这时都顿兵不前,只想保存实力以夺取皇位。太清三年(即公元549年)三月,侯景攻陷台城,城破之时,城中只剩下二三千人,尸骸堆积,血汁漂流,惨不忍睹。侯景又东掠三吴,使富庶的长江下游地区,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侯景得势后,杀萧正德,软禁梁武帝。不久梁武帝饿死,侯景于天正元年(即公元551年)称帝,国号为汉,这个鲜卑化的羯族人,凶残野蛮,嗜血成性,无端带给江南一场空前的大劫难。
陈武帝得知侯景南侵的消息后,马上在广东招募义军,准备北上援助梁朝廷,但这时的广州刺史元景仲阴有异志,暗中同侯景勾结,妄图谋害陈武帝,陈武帝就联合其他州郡讨伐元景仲,元景仲狼狈上吊自杀。陈武帝迎当时的定州刺史皇族萧勃来任广州刺史,但萧勃到广州后,不是支持武帝兴兵北上讨伐侯景,而是千方百计设法阻拦。萧勃说:“侯景骁雄,天下无敌,前者援军十万,士马精强,然而莫敢当锋,遂令羯贼得志。君以区区之众,将何所之?未若保此太山,自求多福。”不仅不支持,萧勃还同地方势力勾结,派心腹蔡路养拥兵2万多人依山水立四城以拒武帝。陈武帝痛哭流涕地说:“主上蒙尘,君辱臣死,谁敢爱命!君侯(指萧勃)体则皇枝,任重方岳,不能摧锋万里,雪此冤痛,见遣一军,使人慨然。仆行计决矣,凭为披述……。”萧勃不仅不出兵出力,还要设计阻扰,陈武帝对此非常失望,遂率义军杀开一条血路,大败蔡路养,一路北上。就这样,陈武帝公元550年正月才得以从广东出发,边战边走,历时近一年,到达江西境地,义军也从一开始的3千多人,发展到3万多人。陈武帝投奔到梁武帝的第七子湘东王萧绎手下,同萧绎手下的大将王僧辩一起,成为抗击侯景的两支主要力量。公元552年三月,陈武帝和王僧辩合并一处,共抗侯景,先在安徽繁昌等地大败侯景,后陈武帝率兵包围了侯景盘踞的南京城,身先士卒,带头攻城,侯景兵败弃城东逃,被其部将所杀,侯景之乱至此结束。
消灭侯景势力的同时,湘东王萧绎在江陵(今湖北境内)称帝,史称梁元帝。梁元帝性多猜忌,暴戾凶狠,刚愎自用,同室相残。公元554年,北朝的西魏政权趁机发兵突袭围江陵,当时驻南京的王僧辩未及时救援,梁元帝被杀,朝臣与百姓中强壮者都被掠走,陈武帝的儿子陈昌、侄子陈顼本在梁元帝宫中值事,这次也被掳至长安(今陕西西安)。在北方西魏政权消灭梁元帝的同时,替代东魏兴起的北齐政权不甘心西魏势力南扩,也想趁梁国破败,前来瓜分,派北齐上党王高涣领兵南向,护送原被东魏俘虏的贞阳侯萧渊明来登梁国帝位。王僧辩起先拒不允应,公元555年三月,北齐发兵至东关(今安徽巢湖市东南),王僧辩遣徐州刺史裴之横领兵拦击,裴之横战败被杀,王僧辩在惊惧之中亲自领兵出屯姑熟(今安徽当涂)。其间,王僧辩一方面与北齐、另一方面又与镇守在京口(今江苏镇江)的陈武帝书信往来不断。陈武帝坚持不纳萧渊明,但王僧辩随着裴之横败亡,渐渐软弱下来,屈从于北齐压力,于公元555年七月迎萧渊明到南京称帝。
当时南北鼎立的三个政权,刚刚替代东魏的北齐军事实力最强,但北方的这些统治者都十分地残暴。南北朝时期,在北方 羯族、匈奴、鲜卑族等统治的300多年时间内,北方的中原文明和汉族文化几乎被破坏殆尽,北方的汉族文明,在这300多年时间里形成了一个断层,变成空白,这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五胡乱华”,当时的汉文化中心南移,汉族文化和文明的传承都转移到江南一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