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6-21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千雪’一唱:‘千眼西方般若佛;雪肤南内太真妃。’,‘千眼’出自佛典千眼千手观世音,‘雪肤’出自长恨歌‘雪肤花貌参差是’。钟眼如不相称,则对仗更须求其工稳,上例‘千’与‘雪’绝不相称,而以‘眼’、‘肤’承对,可称能手。”
“千”是数词,“雪”是名词,单独相对,词类不成对。但用人体类名词“眼”、“肤”使之组成名词性偏正词组“千眼”、“雪肤”,以中心词“眼”、“肤”人体类名词相对,也算工对,是能手之为。
“此外,以一物对两物者,谓之‘三脚钟’,例如‘风云’对‘秋月’,‘雨露’对‘春烟’,风云、雨露,各为二物,而秋月、春烟,各为一物,在律诗中尚嫌不称,何况诗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诗钟不能以一物对二物,即不能用“并列词”对“偏正词”。这种一物对二物,叫做“三脚钟”,必然不稳。在律诗和一般的对联都是不妥的,诗钟更不允许。
“出比、对比,须凑合天然,铢两悉称,若一比堂皇,一比纤巧,一比如天,一比如井,彼此失衡,谓之‘跛脚钟’,作者最易犯此通病,故往往一比自然,一比则生硬,一比如香象渡河,一比则如黠鼠偷油,一比吓煞夫人,一比则跪在膝下。初抱‘句不惊人死不休’之奢望,卒之反有‘满城风雨近重阳’之叹,若能先从平易处着笔,则可减少此种困难也。”
这段话说的是出对句风格要相衬,轻重要相宜。不要一句堂皇,一句纤巧;一句如天大,一句如井小。如果风格、轻重不平衡,称为“跛脚钟”,也是不稳。这也是对联“稳”的要求之一,诗钟要求更严一点。
“尝读唐司空图所列《诗品》二十四种,见地极高,可作诗钟评选之标准,即雄浑第一、┅┅流动第二十四。捐除成见。破除情面。执此尺以量之。可无遗恨矣。”
这段话推荐以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作为评价诗钟风格的标准。可见对诗钟风格的要求。
“出比用典,则对比亦须用典,而典故时代,不宜相距过远,如以三代典故属对三代典故固佳,即属对秦汉典故亦可,若两时代相距过远,或引用典故之内容,彼此失衡,均为小疵。盖以吴道子之钟馗与潘雅声之美人,并悬于书室中,终觉不称也。”
此段所说,比对联用典的要求也严格。出句用典,对句必须也用典,而且典故之间的时代不要相隔太久。
而且典故的内容也要相配合。否则就像把钟馗的狰狞画像与潘安的美照一起挂在书房里,总会觉得不伦不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