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曲的创新之路
夏爱菊
散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元代是中国散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几乎完全取代了同时代诗词的传统地位,与剧曲一起统治了整个文坛。清李调元在《雨村曲话》中引《弦索辨讹》称:“三百篇后变而为诗,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曲盛于元之北。北曲不谐于南而始有南曲。”明王世贞《曲藻》则称:“曲者,词之变。”“词不快兆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而后有南曲。”散曲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散曲和诗词一样,都是适应时代而产生的文学新体式。 近三十年来,中华古诗词高度繁荣。诗坛日产诗词上千万,古诗词走进了城镇乡村、各个阶层,已成为人民大众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散曲因其淋漓酣畅、泼辣直白、诙谐风趣、热烈尖锐、富于动感,以俗破雅,以俗成趣,语言自由活泼,充满活力的风格,受到众多文人的喜爱,全国陆续涌现出大批曲人和乐为散曲发展而奉献的工作者。各级散曲学会、散曲社、书刊、论坛、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相继成立、创办,散曲开始走向复兴并方兴未艾。仅我们黄冈女子诗社出版的《中华女子散曲》第一、二卷,就录入中华女曲人183位、散曲4000多首,作者遍及中国大陆除西藏外的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美国。 但我们应该看到,当前散曲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正如湖北省中华诗词散曲学会会长刘海平所讲,与古诗词相比,当前“散曲一是人数偏少,年龄偏大;二是社会各界的重视程度不高,有的人甚至还抱有偏见;三是符合“民族化、大众化、现代化”要求的优秀作品不多。”(《中华女子散曲》第二卷《序》,下同。)我还要加一点,相比男曲人,女曲人更少。
一、 散曲面临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
纵观散曲发展史,我认为制约散曲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散曲本身在传承和发展上,不如诗词那样持久繁荣 元朝少数民族统治中原,汉族文人受压制,又不敢公开抵抗,仕进之路的堵塞,使他们认识到自身无力改变现实,不如寻求自在的生活,同时文人的性格又使他们对自身的遭遇愤愤不平。传统诗词不适合表现这种特殊的心态,而散曲以其特有的风格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于是便运用散曲的俗语、蛮语(少数民族之语)、谑语(戏谑调侃之语)、嗑语(唠叨琐屑之语)、市语(行语、隐语、谜语)等多种方式,抒发自己的心声。另一方面民族大融合带来乐曲的新变化,传统思想、观念相对松驰,知识分子由于地位的下降更加接近民间,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他们的欣赏趣味反馈于文学创作。这一系列因素促进了元代散曲的繁荣。但文人的参与,使散曲逐步格律化和去市民化,失去了个性鲜明的鲜活市民文化血液,变得与宋词几乎无异。 在元代经历了它的兴旺时期后,到了明代,作家和作品的数量虽远远超过元代。但明初加强封建专制和对思想文化的统治,曲坛除由元入明的汪元亨、汤式等几位作家外,就只有藩王朱有一些平庸之作。清代对散曲不重视,逐渐走向衰亡。这就出现了传承上的断代。古代流传方式大多靠口口相传,书籍记载有限。就连中国散曲繁荣、鼎盛期的元代,曲作者被《录鬼簿》所录只150余人、《太和正音谱》所录也只187人。这样自然传授老师少,流传技法资料少,流传下来的作品少,故引起后人重视也少。 (二)、散曲风格和律韵仍停留在元明时期,未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今天,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国家兴旺,人民安乐,创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散曲风格如仍偏向辛辣讽刺、戏谑调侃等,既不能很好地反映大主题,大情怀,大视野,大意境,也局限了作者个人情感的抒发。 曲韵已不适应写作择字所需。元代周德清在其创作实践和对北曲的研究过程中,深感一般北曲作者和演唱者在语言、声韵、格律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于是在泰定元年(1324年)秋,以“中原之音”即元代已经开始形成的,在当时北方河北、河南等地,各种场合通用的共同语言为依据,以北曲杂剧作品为对象,总结其发声规律,收集了北曲中用作韵脚的常用单词五千多个,写成《中原音韵》。《中原音韵》分19韵部,每部又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因入声在当时北方方言中实际已无,故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这在当时是一部切合实用的北曲用韵,成为创作北曲者所共同的音韵规范。时过693年的今天,普通话已成为现代标准汉语。2015年,中国70%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体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平均达到80%以上。但我们散曲作者时至今日仍以《中原音韵》为写曲主要规范用韵。4000多个常用字中,韵部分得细,不少曲谱句中句末限上、去声字,几百年来新产生的语汇未加入,使得写作常找不到合适的字。有的字平仄划分与普通话有别,更增加难度。《曲谱》不全又不统一,字声和韵叶的标法也不一致。曲谱句式、对仗规则过于严格复杂等等,给创作者、读者、书刊编辑者带来许多困难,增加了学习难度,影响了普及,成为散曲振兴中的大阻碍。 散曲原本是一种很轻松的文体。因文人的参与而套上许多枷锁,变得束手束脚,停滞不前。这种现状,到了非创新不可的时候了。
二、 散曲发展必须走创新之路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当代散曲的创新之路在哪里? 如何走? 我认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脉相承。总的讲要恢复这体式产生之初的自由畅达之本能,让创作者放开手脚。 创新不是全盘否定,是有继承,有摒弃,有发展。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其特性一是在语言方面,既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了“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可以用衬字,或衬句。衬字或衬句,明显的具有口语化,俚语化,起到使曲意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曲概》中,把散曲分为三品:一曰深情,一曰豪旷,一曰婉丽。 如何创新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针对散曲特性,在现有曲谱和韵律的规范下创新 与任何作品一样,散曲写作也要着重反映当代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采。选择一些限制较少的曲谱,用新语言写新题材、新感情、新意境。这些已有不少成功的范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写重大政治事件,通过塑造典型形象表达。我作《【黄钟•贺胜朝】欢庆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红帜飘,彩云飘,丹桂飘。时代新歌十亿豪,人民福祉我党描。圆美梦,竞高标,大中华,明更好。” 解放军红叶诗社特邀编委和培训部导师雷海基老师评:“这是抒写中国共产党十九大胜利召开的曲,虽然是写重大政治事件,依然按照文学艺术的要求:通过塑造典型形象表达作者情感。曲写的是生活中的一幕:欢庆大会召开的喜庆场景,场上红旗飘扬,人们载歌载舞。歌的是时代新声,大会确定的崇高目标,明天生活更美好的企望。有景有情,情在景中。虽然表现的是政治,描写的却是现实生活。如果留意社会上此类诗作,就会觉得这个曲子写作方法不同一般,避免了空洞化。”(《牡丹心语》)。费自平先生《【正宫·塞鸿秋】甲午之吟》:“那年蒙耻心肝裂,今朝读史胸怀热。伤心黄海敌难灭,昂头银汉船能越。休将国耻忘,莫把征衣卸。弯弓蓄势天狼射。” 当代著名女曲人王兰琴评:“此曲采用对比的写法,曲中虽有心伤之痛,却有情感之热。当年的甲午中日之战,让国人‘心肝裂’,是因为蒙受了国耻,但历史已经过去,曲作并没有停留在哀痛中,而是通过沉痛的历史激发起今人的强烈爱国之情。告诫我们,在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强大的今天,不要忘记国耻,不要忘记我们的周围还有强敌环视。‘休将国耻忘,莫把征衣卸。弯弓蓄势天狼射’。这铿锵的语言,读着能不受到激励吗?”(《浅谈费自平先生散曲作品的语言特点》,以下王兰琴评同)。 2.写亲情、爱情写得情味十足,豪味十足,曲味十足。张为萍女士的《【双调·沉醉东风】心中想》:“也陪俺沧桑过往,也疼咱汉子柔肠。雨他遮,风他挡,总留那欠字徜徉。千古深情喊一嗓,这笔债来生再讲!”刘海平会长评“这最后一嗓喊得有趣,既喊出了一个女汉子的豪气,也喊出了一个小女子的深情。”费自平先生《【南吕·四块玉】在二弟家小聚》:“鲇拐鱼,洋河酒。不尽亲情乐悠悠,有缘应许来生候。吹点牛,减点愁,举玉瓯。”王兰琴女士评:“小聚的主食是‘鲇拐鱼’(即鲇鱼),喝的是‘洋河酒’,美酒佳肴一下子就把我们带进了家庭宴会当中。‘不尽亲情乐悠悠,有缘应许来生候’,接着由叙而转为议论抒情,因是家人小聚,故而表达了‘不尽亲情乐悠悠’的感情。亲密无间的亲情,在笔者看来,不仅是今生之幸,他还希望来生再续,感之切,情之深,读着不由不让人感动。最后三句是再叙家宴的场景,‘吹点牛,减点愁,举玉瓯’,家宴很随和,谈天说地,讲古论今,奇闻趣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吹点牛’也毫不为过。仅仅七句的小令,能把家宴写的如此生动,能把欢快表达的如此充分,确实笔力不俗,值得我们称赞。” 3. 写出曲的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我曲《【正宫•合欢曲】上课时间》:“小孙郎,坐童床,快快亲亲小脸庞。羞笑低声催奶走,课堂之上莫荒唐。” 中华诗词学会理事 、解放军红叶诗社特邀编委、济南老战士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刘相法老师评:“共六句,前三句说送爱孙上幼儿园,临别时亲了他一下,语言明白易懂。后三句说爱孙的反映,将爱孙的童真、童趣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真切,感人。丁芒先生对此评价很高,他说:‘写幼儿心情,抓得好,说得妙。读者因其真、因其妙,莫不大感动,大佩服!’”刘艳琴曲《【仙吕•游四门】·说好到白头(题图)》:“只说恩爱到白头,你咋地焗了油?豁牙歪嘴常咳嗽,还想扮风流?羞!把野性儿收一收。” 刘相法老师评:“共白头是恩爱的象征,到第二句陡然一转,看似平常的语言却饶有趣味:你怎么把头发染黑了呢?潜台词是:难道你不爱我了?接下来就是,你也不看看自己现在啥状况,都豁牙歪嘴了并且都病病殃殃的,还想青春风流一把,真不害臊,快把那不切实际的野性收一收吧。”费自平先生《【南吕·金字经】醉酒》:“跌倒房门外,大呼将酒筛。接过夫人水碗歪,来,谁人不喝谁最衰。妻无奈,任他伏在怀。”王兰琴女士评:“这首《醉酒》,描写的是一个人喝醉酒的情形。‘跌倒’在门外,还‘大呼’将酒筛,是状其醉。‘来,谁人不喝谁最衰’,是引其语言。这些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把一个醉汉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读了让我们忍俊不禁。能有这样的效果,就是笔者善于运用诙谐幽默语言的结果。 4.什么题材都可入曲。 刘海平会长在《中华女子散曲》第二卷《序言》中大赞中国当代女曲人:“她们写花草、生活、感悟,细腻感人。如原振华女士的《【正宫•塞鸿秋】荷花》:‘瑶池澄碧田田漾,罗裙倦倚娇娇样,圆荷泻露莹莹亮,金鱼嬉戏层层浪。真妃出浴时,倩影浮波上,闹红一舸低低唱。’这首曲细细品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她们写山川、河流、风光,豪气满怀。如刘艳琴女士的《【中吕•山坡羊】听潼关黄河老腔》:‘丝弦嘹亮,船歌高亢,一声吼起千重浪。调悠扬,韵铿锵,山鸣谷应情悲壮。千载新声承旧腔。心,也变爽;天,也变广。’曲写老腔,实写老腔内容的变化,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赞美了新的时代;她们也写今人、今事、今时,有温度有深度。如吴月英女士的《【正宫•鹦鹉曲】护林翁》:‘迎冬送夏山中住,是个憨傻护林父。枕清泉扯被云霞,踏碎荒风孤雨。 【幺】鬓添白换得青山,鸟语品读迷去。树葱葱钱袋空空,问尔有平生悔处?’护林翁当然不知后悔,这结尾一问,却是对护林翁的赞美,是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注。” 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在它身上显然流动着诗、词等韵文文体的血脉,继承了它们的优秀传统。然而,它更有着不同于传统诗、词的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即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曲以说得急切透辟、极情尽至为尚,且多冲口而出,唯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极情尽致酣畅淋漓而后止,以上所举就是把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运用得很到位的典型曲例。 (二)、在继承散曲一些基本元素的基础上,探索自由曲的创新发展之路 我认为散曲最终应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向自由曲方向发展。 自由曲的名字是当代诗词大家丁芒所取。他极力提倡并完善了自由曲的写作体裁,创作了大量的自由曲。在他的倡导和推广下,已有不少诗人在创作自由曲,并且写出了不少佳作。丁芒老师在为我的第一部诗集《秋菊春华》所写《序言》中说:“爱菊初习诗,什么体式她都染指,从律绝,直到散曲。遍顾海内,写曲者不多,而初习诗者,更少见人敢于写曲。而爱菊不但敢于试刃,在此集中比较起来,她的散曲较之诗词,似乎更得心应手,活泼之至。我认为爱菊性情朗活,联想力、感情张力都强,口语化语言的运用更是灵动不羁,这种种创作的底气、心态、风调,与散曲似更相适应。因此,我倒希望爱菊今后不妨以曲为主,然后进一步解放出来写自由曲,一定会扬其所长,写出更多的动人篇章。何况,这也正符合诗词改革、中国诗歌应向民族化、大众化、现代化目标发展、前进的大方向。”在丁芒老师的鼓励下,我写了上百首自由曲,感觉比按谱填词写曲自由许多。我曾写过一首《自由曲•拟编一本书》:“拟编一本书,名叫自由曲。不对曲牌,不管声上去。让我的笔由我心驾驭。大写于国,小写于家,有笑有歌有哭。今时事,今时人,今时语。”雷海基老师评:“哪些自由?诗自由,笔自由,写自由,心自由,情自由。真自由!但韵有度,情是真,文有格。用自度曲创作,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也是应该倡导和值得尝试的方式。中国的诗歌发展,现在到了一个阶段性窗口。因为,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诗歌每隔五六百年便迈上一个新阶段,自元曲到今已六百余年了。中国语言文字由文言文转为白话文也已百年了,居于文字的诗是否应该变一变。中国诗歌以前一直根植在农耕社会,现在已经是工业文明社会了,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诗歌,亦迫切需要改变,以适应社会的巨大变更。现在沿用的词牌,都是前人以自度曲的形式出现的,后人模仿多了,便相习成例。夏爱菊女士的这些自由曲不失为有益的尝试。”我写自由曲,开始用《诗韵新编》韵,后用《中原音韵》。一首中句子长短据表达的需要定,平仄大体相间,同字数相连句尽量对仗。比如我的《自由曲•插秧》:“足浸水田凉夏风,弯腰退步点葱茏。布谷声声催得紧:“播谷”,“播谷”,唤耕农。三五寸,万千丛,此间风韵总相同。种希望,盼年丰,农家美梦寄其中。待到秋来舒望眼,绿变金黄也融融。”就完全按我的意愿写。香港诗词学会论坛【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刘福利先生评:“少年时候我也曾跟随爸爸妈妈到水田里插秧,其情其景至今和他们闲时聊天,仍历历在目,就和这首曲中描述的一模一样。这就是生活的体验和功力!”《【红楼曲】抒怀》:“怕什么人生已到霜时候,知不知黄菊丹枫绕画楼。赏不够繁华明世山河秀,甘对着清茶品玉钩。沉醉这至爱亲情血脉稠,珍惜这披肝沥胆情缘厚。舒展开得眉头,分辨清得良莠。呀!你看那吹不灭的红灯闪闪,吟不止的雅韵悠悠。”我也未完全按【红楼曲】句式写,而是自由发挥,觉得写起来顺畅达意,也灵活有趣。丁芒老师评我作《自由曲•沉醉》:“醉了金杯酒,醉了瑞禾秋。醉了这朝朝暮暮朗吟讴。醉了这《秋菊春华》《红梅初绽》《月季花开》《兰心若水》,开放一畴又一畴。马年春时候,再绽新枝与唱酬。 醉了山河秀,醉了子孙优。醉了这风和日丽菊花悠。醉了这万类霜天竞自由。问有几多情?问怀多少爱?尽可付、琴韵飞花岁月流。”说:“很好。意充言畅,道地自由,又觉节奏感特强。”他评我作《自由曲•绣花鞋》:“绣花鞋,绣花鞋,独创古今奔未来。十载寒闺攻一技,千娇百媚寸间开。 【幺】春季里,绣花鞋,桃红开罢牡丹开;夏季里,绣花鞋,芙蓉共着石榴开;秋季里,绣花鞋,黄菊相邀月桂开;冬季里,绣花鞋,寒梅冲破雪球开。孔雀翩翩舞,游鱼队队排。悠哉,中国鞋。美哉,中国鞋。”说:“自由,因而畅抒情怀。此体给你奔荡不羁之才情。思及八荒之想象,可谓‘得艾体哉’”。这是我的创作实践,我觉得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放开手脚,向自由曲方向发展,能更好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王峰先生《自由曲之我见》讲:“自由曲是在散曲的基础上产生的,他继承了散曲所有写作技巧,由于他产生于诗的汪洋大国沃土中,所以它还具有所有诗歌的优点。它的产生最早见于《红楼梦》中的甄士隐‘好了歌’解注,和新制《红楼梦》十二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赵朴初的曲作里也有所见。所谓自由曲,乃自由之散曲,其特点为:句式:长短随意,从单字句到十几字句,但多数是十字以内之句子,多用律句,句式不宜太长,以防止‘散文化’……对仗:继承了从古至今所有诗文对仗的方式,既可以有律诗的严格对仗,也可以有散曲的宽松的各种对仗形式。包括二字对、三字到多字对、衬字对、鼎足对、扇面对、合璧对、联珠对等。衬字:可以用各种幽默、谐趣衬字、衬句点缀正文,衬字也可对仗,以便增加自由曲的趣味性。排比:所有的诗文里为加强对内容的渲染,所运用排比形式,都可以运用到自由曲中,以增加自由曲的感染力。用韵:用韵要密,几乎句句押韵,最低要隔句押韵,平仄互押,要运用平上去三声,可以用普通话的平、上、去。语言:口语化,俚语,含蓄、直白、幽默、诙谐、也包括雅语以达到雅俗共赏。形式:小令、长调、套数,根据内容长短决定。”我认为王峰先生所讲有适用性,但对仗形式仍嫌复杂,太过复杂便不利于普及,不普及何谈发展。 丁芒老师论自由曲的写作要真、情、妙、曲。真:说真话,写真诗,做真人,说真话是第一位的。情:要说“情话”。诗主情,一首诗无非事、理、情三者的结合,而情是一根红线贯穿到底,缘事生情,缘情索理,都是“情”的运作。诗为心声,真心才出真情。真情是指诗人“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公众(共性)的感情。敢于解剖自己,敢于面对真理,没有个性感情的包孕、洋溢诗格终难臻于上乘。妙:自由曲为什么称“曲”,主要是指语言风格上继承发扬推衍了散曲,并且摒弃了散曲的乐音流、发扬了语言流风格。更重要的是从“意”、“语义”方面继承、发展并力图丰富散曲的语言艺术境界,这就是“妙语”。 曲:这不是散曲自度曲所指的乐曲,也不是语言上的直话曲话。是指自由曲的章法,也即内结构问题,其实自由曲就是一种新体诗歌。但重点要放在一个“曲”字上。一般自由曲篇幅没有限制,完全自由抒发:1、继承散曲的用韵,即一韵到底,不换韵,用韵要密,平仄互押。2、多用律句和对仗,句子可长可短。3、语言自由,要有风趣,俏皮一点,俚俗不限,雅俗共赏。 自由曲的创新发展,是个长期性的工作。我以为创新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题材上创新。要大力反映人民大众所关心的社会生活。要深入生活,取材生活,接地气。既继承“诗言志”、“抒真情”的传统,又反映时代风采和现代人的思想感情。二是语言上创新。易行编著的《中国诗学举要》讲:“诗词创作,当然以选用现代语汇为好。因为用现代语汇作诗,不仅易读易懂,而且会给汉诗注入时代气息,打上时代烙印,使其具有区别于其他时代的明显特征。”我很赞同易行先生的观点。写当代人,写当代事,就要说当代话,通俗,易懂,易记,易唱,动听,做到既有浓郁的诗意,语言又通俗易懂。多采用民间生动鲜活的语言,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佳作。三是曲韵要根据语言的发展扩大韵字量,平仄的确定以普通话读音为依据,可参照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以普通话为划分标准的《诗韵新编》。四是曲谱仄声上、去、入声混用,不限三四、三三五、五五、七五等句式,不严格要求复杂的扇面对、重叠对、衬字对、鼎足对等对仗形式,作品的句式长短和对仗与否由作者按内容的需要自定。五是尽量吸收民歌元素,有曲的特色:富音乐感,韵密并平仄通用;句中平仄尽量相间;字数相同句连用,尽量对仗:句式灵活但不散;律句前或后可加衬字;语言豪婉兼之,生动,诙谐,俏皮,活泼,优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