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00|回复: 29

别字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6 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讥刺错别字的诗叫别字诗,又叫白字诗。语多幽默和讽刺。
某人游灵官庙,题歪诗于壁:
走进灵官庙,看见灵官菩。
手执一条鞭,脚踏一只乎。(自注:乎,虎也)
此诗不通至极。不仅联绵词“菩萨”不可拆开单用,而且放下现成的“虎”宇不用,用别字“乎”代替“虎”;又加注曰“乎,虎也”,实属浅薄无聊之极。有人见到后以其道反讥之,在诗后续二句云:
如此作诗人,放你狗臭匍。(注:匍,屁声也)
 楼主| 发表于 2018-3-6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曹元宠路过某村学,听一塾师正在讲《论语》,把“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的后一句念成“都都平丈我”。曹走进去为之纠正,学童都吃惊地一轰而散。曹元宠特以诗记此事云;
此老方扪虱,众雏争附火。
想当训诲间,“都都平丈我”。
当时又有人写诗嘲戏此事云:
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
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
这些诗都是用先生所念的别字入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6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传,古时候有两位相公进京赶考,途中通雨,便躲进一座庙门下暂避。庙门上挂着两个字的题额,一人念道是“文朝”,另一人说是“丈庙”(“庙”,繁体写作“廟”),二人争论不休。此时方丈走了出来,问明为何争执,便作了一首打油诗:
文朝丈庙两相异,吾到东庄去化齐。
你们不是孔天于,我也不是苏东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6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前,有个名叫杨永鸣的人想吃杏,当地没有。就写信请他的岳父在家乡代买。但他字迹潦草,把“杏”写成“否”,把自己的名写成“汤水鸡”。老岳父跑遏了全乡,也没买到“否”和“汤水鸡”。后来他猜想:女婿在家时爱吃杏,这“否”与”杏”,字形差不多,可能是“杏”宁之误;“汤水鸡”无疑就是“杨永呜”之误了。于是他买了几斤黄杏,托人捎给女婿,还附信写了一首打油诗:
贤婿来信要买否,急得老汉满街跑。
买了一筐小黄杏,不知是否不是否。
龙飞凤舞害自己,涂鸦变成汤水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6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春宵呓语》:许秋崔由粤西巡抚调任漕督,道经长沙,例用仪仗,善化官府中的值班人员,把衔牌上的“漕督”误书为“糟督”。许秋崔离善化后,题寄一诗云:
平生不作醉乡侯,况复星轺速置邮。
岂有尚书兼曲部,漫劳明府续糟邱。
读书字要分鱼豕.过客风原似马牛。
闻说新衔已迁转,武冈可是五缸州。
因善化县令某升为武冈刺史,所以末句这么说。按“漕督”是主管水路粮食运输的,“糟督”就成了主管酿酒的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6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天琴思录》说,粤东曾鲸堂喜种菊,彭大令过访,留题七律,韵用一东,中间错用二冬,鲸堂因次其韵,戏成—律云:   
丁冬花唤作丁东,试问东冬若个浓?
四矢果应分纵送.一狐何据别戎茸。
唐风凿凿原通沃,周雅雍雍本叶丰。
自是诗人吟不错。秋英落岂异春红。
旧诗句尾韵脚分一东、二冬等,有严格区别,不容混淆。此诗就是讽刺用韵混淆的。其实旧诗韵分部歧复,不甚科学,也难以分类查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6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迁《枣林俎》“诽调”说,有人请王介人赴宴,看那请帖,写的是王介臣,送请帖的仆人也误报了。介人赋一绝句云:
君是胡须我面麻,姓名举止不曾赊。
西家受柬东家醉,只为当年一字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6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有个监生老读白字,一天,他的一位朋友看他正在读《水浒》,便问他:“仁兄在看何书?”他答曰:“《木许》。”友人一听,十分诧异。说:“《木许》一书实未见过,请问书中所载是些什么人?”答曰:“有一季达(李逵)。手使两把大爹(斧),有万夫不当之男(勇)。”友人听罢,才知道他把字念白了,忍俊吟诗曰:
千古珍本一《木许》,姓季名达更为奇。
手使两把大板爹,万夫不当是男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6 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传北宋时,有两个白字先生:一个把"进士"读为"道士",另一个则读为"进土"。两人自恃才高,互不买账,闹个不休。恰巧过来一个和尚,两人忙请和尚评理,和尚边走边道:"僧家急着去打齐(斋),请二位施主去问别人吧!"两人不得已,又去讨教一位教书先生。教书先生说:"二位莫急,等我回去查查字曲(典)。"两人等得不耐烦,只好赶去问苏轼。苏东坡正在作诗,两人走进来,递上"进士"二字,并把争执的情形和刚才的经过告诉了他。苏东坡听后不禁大笑起来,随即作诗曰:
道士进土两相争,和尚打斋说打齐,
教书先生查字曲,本府就是苏东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6 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画家沈石田收到友人的一封信和一盒礼品,信上写道:“送上琵琶,请笑纳。” 沈画师打开礼盒一看,原来是吃的枇杷而不是乐器琵琶, 便回信道:“承惠琵琶,听之无声,食之有味。”友人读了回信,知道写了白字,十分惭愧,作打油诗自嘲:
枇杷不是此琵琶,恼恨当年识字差。
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也有人作
枇杷不是这琵琶,想是先生笔下差。
琵琶若是能结子,锁呐岂敢不开花。
此诗称为归谬诗。归谬诗,就是指用归谬格创作的诗词。归谬法,就是故意把对方的谬误向前推进一步,使之变成更加显而易见的荒唐可笑的一种手法。下面的诗就多为归谬诗。

还有一个秀才写信给友人,不但把“琵琶”错作“枇杷”,而且还把“舴艋”作“蚱蜢”。友人收信后,写了下面的联子回敬他:
筵上出枇杷,吃呼?弹乎?
原本是无声之乐;河中观蚱蜢,
蹦也!跳也!还同那不系之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0 01: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