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86|回复: 36

【转帖】撞韵”不应成为近体诗用韵的禁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5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撞韵”不应成为近体诗用韵的禁忌*作者:芙蓉书阁。

关于近体诗的用韵,台湾学者林正三先生在《诗学概要》中列举了出韵、湊韵、重韵、倒韵、戒啞、僻韵、复韵、別韵、犯韵等九戒(详见附录)。有人还嫌九戒不足,又增加所谓“撞韵”之戒。
      提出“撞韵”之戒者说:撞韵,就是不用韵的句子最后一个字(为了与“韵脚”相对应,我们叫它“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也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若诗中出现这种情况,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丰富的变化,容易造成读起来粘滞、涩口。
     但是,古代名家的名诗中亦有犯了“撞韵”之戒的。例如:韩愈的《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首七绝可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啊,而它们却犯了撞韵之戒,这又该作何解释?
      为了自圆其说,“撞韵”说提出者又提出“活韵”一说。他们说:“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死韵’;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活韵’。”他们依据所谓的“活韵”说,为上述两首句诗的“撞韵”问题作了如下辩解:
      韩愈的《初春小雨》为什么“让人感觉不到撞韵的弊病,整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呢?是“因为韩愈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把其做成了‘活韵’。作者在第二句用了‘近却无”。这样整句的句读重心落到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读起来就活了!”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白脚处的‘岸’与韵脚‘间、山、还’都为安(an)韵,撞了韵。但作者在第四句用‘照我还”,把诗句做成‘活韵’了,把‘撞韵’之伤消于无形。”
     “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一句的“句读重心”怎么会落到了“近”字上?怎么这一个“近”字就可以“把其做成了‘活韵’”?这“其”又是指什么?是指“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一句的韵还是指所谓“白脚”的韵?在《泊船瓜洲》中“做成‘活韵’”的诗句又是指哪一句?是用了“照我还”的这一句还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白脚”句?
      一首诗“撞”了韵,不是在“白脚”句中,而是在其前一句或在后一句中不同的位置上得到补救。这也说得未免太玄乎了。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要靠“照我还”三个字才“把诗句做成‘活韵’”,而韩愈的《初春小雨》用一个“近”字就能了。这又是为什么?

另外,不是说“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活韵’”吗?怎么“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跑到了别的诗句中去了?如果说在韩愈《初春小雨》的“近”字可以算是在“韵字之前”,那么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照我还”还能说是在“韵字之前”吗?这“韵字之前”的“韵字”又究竟是指哪一个字?
      如此等等,言焉不详,令人费解。我以为所谓“撞韵”不应该成为近体诗用韵的禁忌。因为它其实并不必然造成整句诗或整首诗“读起来粘滞、涩口”。“撞韵”不过是一首诗中的韵脚字和“白脚”字出现同部平仄韵互押而已。其实这并不影响诗歌的音乐美。我们看到在词族中,有些词还特别规定所用的韵必须同部平仄互押。例如“西江月”词。它是前后阕各两平韵,一仄韵,且同部平仄互押。例如: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从清代戈载编著的《词林正韵》来看,这首词,其前阙三韵:“夫” 在第四部平声“七虞”, “书”在第四部平声“六鱼”,“处”在第四部去声“六御”;其后阕三韵:“如”在第四部平声“六鱼”,“扶”在第四部平声“七虞”,“去”在第四部去声“六御”。
      我们试读一读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哪里会感到有丝毫的粘滞、涩口?可见同部的平仄韵相押并不妨碍诗词的音乐美。如果同部的平仄韵互押会妨碍词的音乐美的话,那么谁会那么愚蠢地去要求“西江月”词所用的韵必须同部平仄互押呢?
如果说“西江月”词的仄声韵是在平声韵之后,而不是仄声韵夹在与其同韵母的两个平声韵之间,那么我们再来读一读辛弃疾的另一首词——《南乡子 ·何处望神州》: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修。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词前后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从《词林正韵》来看,这首词所押平声韵在第十二部的平声“十一尤”,而“手”字是在第十二部的上声“二十五有”。将“手”字放在与其同部(照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来说,也是“同韵母”)的三个平声韵之间,有没有造成这首词在吟诵上的粘滞、涩口呢?根本没有!

可见“撞韵”并不妨碍诗歌的音乐美,那么,有什么必要把它作为近体诗押韵的禁忌呢?林正三《诗学概要》之所以不提此戒,应该是考虑到了这一点。
      下面再举有“撞韵”之嫌的两首名诗来看看: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在《平水韵》系统中,这一首的三个韵脚字,“山”属上平“十五删”,“船”和“天”属下平“一先”,而“白脚”字“散”属去声“十五翰”。这四个字同属“通韵”系统中的第十三部,即“真”部。(详见王力《汉语诗律学》增订本)
      2、《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是首句不入韵的诗。在《平水韵》系统中,这首诗的两个韵脚字“枝”和“时”均属上平“四支”,而“白脚”字“记”属去声“四寘”。它们在“通韵”系统中同属第四部(“支”部)
      这两首诗都出自宋代大诗人苏轼之手。苏轼写诗都不在乎什么“撞韵”,我们为什么非要弄一个“戒撞韵”出来呢?这不过是人为地设置不必要的写诗障碍而已,完全是作茧自缚,于创造诗的音乐美可谓“可怜无补费精神”。
头像被屏蔽

646

主题

2万

回帖

6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9492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5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646

主题

2万

回帖

6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9492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6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4

主题

582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岸泊别苑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8-1-8 21: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分享,辛苦了,敏儿敬茶,遥祝冬祺!欢迎常来指导交流,共沐雅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9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韩鲁珩 发表于 2018-1-5 22:07
说撞韵是毛病的理由是从音律,声乐角度而言,没有其他理由。但依据声乐学规律,撞韵,挤韵的声乐美感是增 ...

:shar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9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诗音敏儿 发表于 2018-1-8 21:40
谢谢老师分享,辛苦了,敏儿敬茶,遥祝冬祺!欢迎常来指导交流,共沐雅风! ...

:shar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5154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2707
发表于 2018-1-9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好文,很有科学态度,要有质疑的求学精神,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646

主题

2万

回帖

6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9492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10 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4

主题

582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岸泊别苑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8-1-29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赏先生好文,学习问好!推荐共赏
掩卷西楼修自身,任凭笔墨覆纤尘。
重帘隔断喧嚣事,从此心声不示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主题

2311

回帖

780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800
发表于 2018-3-16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潭州雨梦诗友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0 12: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