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废江河万古流 ——乱世佳人许穆夫人的爱国情怀 饶学刚 许穆夫人,春秋卫国公子硕和宣姜的女儿。公元前690年,生于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城。姓姬,因嫁给许国穆公,故称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的出现,揭开了中国女性走上中国文学舞台的序幕。许穆夫人,是中国最早的女诗人,中国最早的爱国女诗人。她的诗载入《诗经•国风》。若单以写诗时间而论,许穆夫人的《载驰》要比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的《离骚》早三百几十年;她是世界上最早的女诗人,比西方第一个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约前630 ~约前592)要早几十年;她是中国古代最有才华的10位(许穆夫人、班婕妤、蔡琰、左芬、苏惠、谢道韫、鲍令晖、薛涛、李清照、朱淑贞)女诗人之一;她还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100位女诗人之一。 许穆夫人是在朝歌长大的,宛如传说中的宓妃洛神。她貌美多姿,倾国倾城;才华横溢,能歌善舞;骑马射箭,垂钓荡舟。悠悠的淇水,瑰丽的风光,伴随着这位少女度过金色年华。 许穆夫人在少女时代就深为卫国的安危而担忧。春秋之际,诸侯林立,卫国建都朝歌。公元前660年,卫懿公玩鹤丧志,朝歌被狄人攻陷。许穆夫人毅然驾车奔走呼号,请求齐国援助。充分反映了她深沉的忧患意识和高尚的爱国情操。这一艰辛而辉煌的救国过程,都一一反映在她的《竹竿》、《泉水》、《载驰》的诗篇里。最震撼人心的要数《载驰》。这是一曲女性爱国的最强音。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视尔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载驰》,记叙公元660年,卫国国难当头。许穆夫人星夜兼程,赶往卫国边境漕邑(今河南滑县旧城东),吊唁卫侯逝世,并欲亲赴齐国请求援助。但许国君臣胆小怕事,百般阻扰,将许穆夫人追了回来。她十分愤怒。为了表达拯救卫国的决心,她用《载驰》诗全方位记录了这次事件。 第一章,描叙她行色匆匆去“归唁卫侯”,满怀忧愁。当听到卫国危急、卫侯逝世的噩耗后,许穆夫人心急如焚,立即“载驰载驱”,快马加鞭,奔赴漕邑,向兄长的家属表示慰问。“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她刚刚到达漕邑,就遇到了许国大夫们的阻拦,内心极度忧伤。她依然决心前行,看大夫们能把她怎么办? 第二章,直面大夫阻挠,愤恨难平。“我”,许穆夫人坚持赴卫,“尔”,许国大夫阻扰赴卫,矛盾冲突顿时激化。许穆夫人当面义正辞严:既然你们不允许,我哪能返身驱车回许地?看看心地不善的你们,我是时刻不能远离宗国的。既然你们不允许,我哪能渡过黄河归故里?看看心地不善的你们,我思念宗国的感情是不会中断的。她,爱憎分明。她爱的是娘家,是宗国,憎的是许国大夫、许穆公。难怪孟子曾说她是背“义”返卫啊! 第三章,抒发赴卫途中由愤懑到自抚的微情。赴卫路上,许穆夫人边而登上山丘以释愁怀,边而采撷贝母以治疗抑郁。她身为女子,多愁善感。“归唁卫侯”本是爱国举动,而许国大夫却视为过错加以阻挠,实属愚昧、幼稚和狂妄之至。本章写得委婉曲折,沉稳深邃,颇有“女娥长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魏]曹丕《大墙上蒿行》)之柔情。 第四章,袒露归途所思和“控于大邦”的胸怀。“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车马行进在卫国暮春的原野上,许穆夫人在考虑如何拯救卫国。所谓“控于大邦”,指她向齐国报告狄人侵卫情况,请求他们出兵。“大夫们纵有千条妙计,总不如我亲自跑一趟。”巾帼不让须眉。表现了她那强烈的自我意识、自主精神和自觉行动,不失为一位女性外交活动家的伟大形象。此章既写了景,又抒了情。似乎让我们在情景交融中,看到了她信步卫国原野的飒爽英姿。 《载驰》,以“归唁卫侯”为主旨,以驱马返卫途程为结构线,鲜明对比了许穆夫人远见卓识、敢作敢为与许国君臣自私懦弱、束手待毙的人性,尽情抒发了许穆夫人按照自己意愿去变革现实的深情,高度昂扬了她始终不渝的爱国之心、救国之志。末章“我行其野”,“无我有尤”,与首章的“载驰载驱”,“我心则忧”的前后呼应,生动再现了许穆夫人感情的起伏变化与诗的不同情调节奏,可谓一唱而三叹。 春秋时代虽然已经逝去,而许穆夫人的人格遗产和艺术遗产,留给了淇水,留给了中华大地。许穆夫人因诞生于中华文化摇篮之一淇水而流芳百世,成为“中国美女作家的鼻祖”,成为“慈惠而远识”([西汉]刘向《古列女传》)的“列女”,成为独特的“许穆夫人淇水文化现象”。许穆夫人仿佛回到当年的卫国来了。为了重新找回少女时代的美好记忆,她重温《竹竿》和《泉水》,重游以她命名的名胜古迹,卫国城墙、钓鱼处、凤凰台,悠游在年华似水的、碧波荡漾的淇水河上;她看到了今日淇水两岸鳞次栉比,辉煌的现代文明。它们像琴弦般地拨动她那爱国恋亲的乡音,不断地抚慰着乡亲们的心胸,让乡亲们为她今天依然活着而无比骄傲和自豪。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