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郑鹧鸪梅河豚
〔梅圣俞《河豚诗》曰:"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于此时,贵不数鱼虾。"刘原①甫戏曰:〕②"郑都官有《鹧鸪诗》,谓之郑鹧鸪。〔圣俞有《河豚诗》,当呼有③梅河豚也。"〕④(《类说》本、《总龟》前三十九)
----------------
①"原"原作"厚",疑误。
②《类说》无以上诸语,据《总龟》补。
③"有"当作"为"。
④《类说》无此二语。
一一、瑞锦窠
礼部郎中掌省中文翰,谓之瑞〔锦〕①窠。
案:此语亦见《春明退朝录》。
----------------
①原脱"锦"字。
一二、淮西碑帽子
刘梦得曰:"柳八驳①韩一②八《平淮西碑》云:'左飡右粥',何如我《平淮西雅》之云'仰父抚③子。'"柳云:"韩《碑》兼有帽子,使我为之,便说用兵伐叛矣。"刘曰:"韩《碑》刘④《雅》,予为诗⑤云:'城中⑥早⑦鸡喔喔鸣,城头鼓角声⑧和平',美李愬入蔡贼无觉者者。落句云:'始知⑨元和十二载,四海重见升平时',⑩言十二载,以见平淮西之年。"(《总龟》前五、《类说》本)
案:此则见《唐语林》二。《类说》本原文云:"柳子厚谓韩退之《平淮西碑》犹有帽子,仆若为之,便说用兵伐叛事。"又云:"'左飡右粥'何如我《平淮西雅》之'仰父俯子'。"
----------------
①《总龟》"驳"误作"骏"。
②《唐纪》"一"作"十"。
③《类说》、《全唐诗》十三"抚"作"俯"。
④案"刘"当作"柳"。
⑤《唐纪》"予为诗云"作"余诗有云"。
⑥《刘宾客集》"城中"作"汝南"。
⑦《唐纪》"早"作"晨"。
⑧《刘宾客集》"声"作"音"。
⑨《唐纪》"知"作"于",《集》"始知"作"忽惊"。
⑩《集》及《唐纪》作"重见天宝承平时"。
一三、捉语意合处
元和中,长安有沙门善病人文章,①尤能捉人语意相合。张籍喜之。②一日③得句曰:"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谓似应不与前辈合也。④僧曰:"此有人道来。"籍曰:"何人?"僧曰:"见他桃李树,⑤忆着⑥后园枝。"⑦籍大笑。(《总龟》前六、《类说》本)
案:此则出《摭言》卷十三。又《乐趣》二引此则作《珊瑚诗话》。
----------------
①《类说》作"唐诗僧善论诗"。
②《摭言》作"颇恚之"。
③《总龟》"一日"作"或",据《类说》改。《摭言》作"因",因上有"冥搜愈切"四字。
④《类说》作"自谓古人未道"。
⑤《太平广记》一九八引《摭言》"树"作"发"。
⑥《类说》、《摭言》"忆着"均作"思忆"。
⑦《摭言》"枝"作"春"。
一四、乐天之宫
有商客过海值①风,〔俄抵一所,门宇耸秀,珍器烂然,〕②云是乐天之宫。③乐天闻之,作二绝云:"近有人从海上回,海山深处见④楼台。中有仙龛藏⑤一室,皆言⑥此待乐天来。"又云:"吾学空门不⑦学仙,恐君此语⑧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⑨处,归则须⑩归兜率天。"(《类说》本、《总龟》前四十五、《乐趣》十七)
案:此则见《太平广记》四十八引《逸史》。
----------------
①《总龟》"值"作"遇"。
②《类说》此数句作"抵一阙"三字。
③《总龟》"宫"作"居"。
④《总龟》"见"作"是"。
⑤《总龟》"藏"作"开",《香山集》作"虚"。
⑥《香山集》"皆言'作"多传"。
⑦《香山集》"不"作"非"。
⑧《香山集》"语"作"说"。
⑨《总龟》"归"作"居"。
⑩《总龟》"须"作"惟",《太平广记》、《香山集》"则惟"作"即应"。
一五、诗中虎
咏牡丹诗甚多。罗邺云:"落尽春红始见①花,幄笼轻日护香②霞;③买栽池馆恐无地,看到子孙能几家?"人皆谓之诗中虎。④(《类说》本、《总龟》前六、《竹庄》十三、《乐趣》十)
----------------
①《竹庄》"见"作"著"。
②《乐趣》"香"作"幽"。
③案《全唐诗话》五、《竹庄》十三、《唐纪》六十八、《全唐诗》二十四此句均作"花时比屋事豪奢",幄笼句为此诗第六句。
④《总龟》作"此诗中之虎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