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缘深缘浅 于 2017-12-12 21:58 编辑
【取境】 唐代释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手法。所谓‘境‘,是指诗人将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和感受,通过主观性创造,再现在诗歌创作中的艺术真实,这就要求诗人的感受要‘深‘‘险‘,至难至艰,而再现出来的却是‘新‘‘易‘,乃至于不露主观的刻划痕迹,平易、自然,达到最高境界。(摘自网络) 读这段文字,学习古人的取境手法,因为各人的感受深浅不同,所以写出的诗歌境界就大不一样。以现在的同图题诗做例子,一张图片,各人的理解深度,角度不同,写出的诗歌,意境,味道也不同。下面帖一组文苑同图题诗,大家品味一下: 《七绝、题图》
文/杨柳依依
江南此景蕴无穷,轩榭亭台醉美瞳。
莫道春光才最好,银花雪树映梅红。
《和梅图》 文/韩鲁珩 银装素影缀丹红,可是春心雪里生。
望遍庭园无绿意,欲知烂漫待东风。
《一剪梅 梅韵》 文/清风荷韵 湖岸疏枝一抹红,点点胭脂,雪染琼英。 孤舟漠漠守安宁,桥外寒亭,翘首东风。 脉脉幽香溢几重,寂寞湖边,春意朦胧。 心中绽放几多情,一阕淸词,梅韵无穷。
《西江月 梅开湖畔》
文/宝子 老树虽披白发,冰心犹蕴枝头。碧湖落影泛空舟。小径孤亭冷秀。
雪现数分寒意,风来多少新愁。经年春处暗香留。烂漫花间回首。
《画堂春 梅情》 文/诗卉 小园池水照冰天,孤舟落碧阑珊。老梅傲骨守清寒,香溢无言。 曲径人踪雪没,冷亭风过声安。万般寂寞亦心甘,待引春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