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要 与 三 不 要 ---诗歌语言管见(节选之一)
高尔基说:“语言这东西虽不是蜜,却能粘合起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载体,作品的高下优劣,无不与语言休戚相关。诗歌对语言的要求更高更严。窃以为写好诗歌,在语言上须遵从“三要三不要”的原则。
一、要平实自然,不要华丽做作 我们之所以把唐诗称为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有很多原因值得探讨。语言的平实自然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唐诗听了就懂,宋诗读了能懂,现在有的诗读了十遍还不一定懂。虽不乏尖刻,却也一矢中的。 诗歌的语言首先应该讲求视觉的清新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这种美就是唐诗语言最大的共性—“诗中有画”,清新自然的美。但我们也不能刻意地去描画。自然往往出于无意,不自然往往出于刻意。如果把所有的绚丽的颜色,美丽的辞藻在同一人事,同一首诗里都用上。就像一个虽爱漂亮却不懂审美的女子,把几款最漂亮的衣服全都穿在身上,那样所有的美丽将荡然无存。 同时要讲求语言的浅显明白。不要用生僻的字词,不要生造词语,尽量少用典故,甚至不用典故,尤其不要用生僻的典故。“用僻典如请生客”(袁枚语)。难字、生词、僻典,无疑都会成为审美的障碍。 限于古体诗词的音节和字数,创作中不可避免地要自造一些词语,但切忌粗制滥造(即生造词语)。对不要生造词语的问题,有些生造的词语,在文章中,口语中使用都很不顺,在诗词中应用,就更不顺了。 另外,古汉语中以单音词居绝大多数,每个字就是一个词,都有其特定的含义。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占绝大多数,很多词语,拆解后只用其中一个字,就不通了。这种弊病,也是我们这些业余诗歌爱好者们应极力注意避免的。 还要追求韵律上的和谐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杜工部“新诗改罢自长吟”,就是为了极力的追求诗韵律的和谐,即诗歌的音乐美。一首诗写完以后,我们很有必要朗诵几遍,哪儿有梗阻,哪儿就需要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