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8-9 00:30 编辑
平平仄仄平(正格)
仄平仄仄平(孤平)
仄平平仄平(拗救)
所谓的“孤平”、“孤仄”是如何产生的?正格体肯定不会产生,肯定是违律后才产生的。但律诗的特点主要是平韵尾,是为了突出高亢,是为了显示克服懒惰、开创进取的一种理念,这也与当时的唐风相吻合,唐朝的疆域也是空前的辽阔。
所谓的拗救就是把原来的因违律而产生的“孤平”,通过把位于该“孤平”之后的那个仄韵改为平韵。
“孤平”、“孤仄”只能救一头,不能两头都顾。律诗因为是平韵尾,所以唐人选择了去救孤平,而忽略去救孤仄。象这个“仄平平仄平”中的第四字的所谓“孤仄”是为了救第二字的“孤平”而把第三字的仄改为平而“被动地”产生的,不是主动产生的,并非是用所谓的“孤仄”去救的“孤平”,不具备主动性。
这种提法虽然导致的结果是一样,但是这种提法是错误的,违背了拗救的原始概念。并且在颠覆后并没有超越原来的前人所总结的理论。所以这种所谓“用孤仄来救孤平”之说没有什么学术价值,也没有提高对认识广义律诗规律的便捷性和概括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