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变而读变的回文趣诗 冬 云 熊应祚
寒光照澈透琼楼,淡色适空涵景幽。 峦远冬容晕觉睡,漫天雪意冻云浮。
读到这首诗,检查一下韵,竟查出了许多趣味。 1.“漫”可两读,上平十四寒和去声十五翰,义不变。 a.当“漫”在上平十四寒时,回文有三个韵字。只是“适色淡”为三仄收。 b.当“漫”在去声十五翰时,回文有两个韵字。“适色淡”仍为三仄收。 2.“淡”古代也为多音字,居然有五种读音。如果巧妙处理,与“漫”结合起来,竟有许多读法。 a.当“漫”在上平十四寒,“淡”在下平十三覃时(水貌)。 虽然《词林正韵》只规定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通用;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但我们知道这六个半韵的主韵母是相同的。有人说邻韵相通是指邻近的韵,错,邻韵指邻近的韵是望文生义,六麻七阳会相通吗?你会说还得加上韵母相近,平声: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用,“支”与“微”较近,它们与“齐”较远。平声:九佳(半)六麻通用 ;上声:三讲二十二养通用;上声: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通用;去声:三绛二十三漾通用;去声:四寘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通用;去声:十卦(半)二十二祃通用;入声: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通用;入声: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叶通用;入声:三觉十药通用;隔得远吧。还有人说上平和下平也不能相通。但我们知道十五删、一先通就是上平与下平相通,还有上平的三江和下平的七阳是大家公认相通,《词林正韵》承认的。因此邻韵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声调一样、韵母(主韵母)一样的韵部。词里面某些词牌则放宽到仄声的上去入相通了。有人又会说写诗用平水韵,写词用词林正韵,因此不能用词林正韵来衡量诗。这样说又不顾历史事实了,其实明朝时正统的使用洪武正韵,到清朝时平水韵才死灰复燃。但写诗者不用平水韵的比比皆是(专文中例子我选了许多例子,这里就不举例了)。还有人会提出更有力的理论,既使邻韵相通也只是用在第一句,顶多偶尔用在最后一句。但是实践中邻韵相通位置可以不固定(例子也见我的专文中),近代当代例子就更多了。王力就指出现在邻韵相通就不必太拘泥。 解决了这些理论问题,我们就好研究“漫”“淡”平声相通时诗的读法了。首先解决了“适色淡”三仄收的问题。第二,回文是一首柏梁体,柏梁体可以用调序读等方法读出数十首诗来。 b.当“漫”在去声十五翰,“淡”在去声二十八勘(薄)或二十九艳(水貌;微茫)时。 《词林正韵》:十四愿(半)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通用;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通用。其实这六个半韵主韵母相同,今韵已为一个韵部。 假如不考虑“漫”句平声字少了、“适色淡”三仄收问题,那么回文是間韵诗,間韵诗可以出很多首诗来的。 c. 当“漫”在去声十五翰,“淡”在下平十三覃时,只能用双句倒读回文法来读: 幽景涵空适色淡,楼琼透澈照光寒。 浮云冻意雪天漫,睡觉晕容冬远峦。 “淡”在上声还有两种读音,情况与1的a相同,在此没有讨论的必要。 小结 “漫”在上平十四寒,“淡”在去声二十八勘或二十九艳时,回文“适色淡”为三仄收。 “漫”在上平十四寒,“淡”在下平十三覃时,回文为柏梁体,回文没有三仄收情况。 “漫”在去声十五翰,“淡”在去声二十八勘或二十九艳时,回文是間韵诗,回文“适色淡”为三仄收。 “漫”在去声十五翰,“淡”在下平十三覃时,回文为双句倒读回文,回文没有三仄收情况。 余兴未尽,又来改诗,变出另一种诗来。为了解决三仄收和平声字少的问题,且方便今音读,改动了六个字。于是可以用今音读,也可用平水韵读。 寒光照澈透琼楼,淡色抹空涵景幽。 峦远冬容喜梦游,漫天雪意霜云筹。
1.今音读,顺读柏梁体,回文間韵诗,可读出数百首诗来。 2.平水韵读 a.当“漫”在上平十四寒,“淡”在下平十三覃时(水貌)。顺读柏梁体,回文也是柏梁体,能读出的诗最多。 b.当“漫”在上平十四寒,“淡”在去声二十八勘(薄)或二十九艳(水貌;微茫)时。顺读柏梁体,回文一般通体回文。 c.当“漫”在去声十五翰,“淡”在下平十三覃时。顺读柏梁体,回文为双句倒读回文。 d.当“漫”在去声十五翰,“淡”在去声二十八勘(薄)或二十九艳(水貌;微茫)时。与用今韵读同,顺读柏梁体,回文为間韵诗。 以上四种诗,可读出数百上千首诗来。 研究回文诗是闯进迷宫探宝,是画龙点睛求破壁;写回文诗是智慧的迸发,是有趣的文字游戏,我乐此不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