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21|回复: 60

新旧韵之争是一种伪学吗?

  [复制链接]

92

主题

1828

回帖

81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83
发表于 2017-4-14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4-14 16:14 编辑

研究新韵是可以的,研究旧韵也是可以的。但新旧韵的争论,则无关正确错误,只关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这个东西,无法靠争论得出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就是一种伪学。有的人把大量精力花费到伪学上,殊为可惜,类似帖子,本版不取。(大有同人)(此段话来源于仁者诗友的一个帖子)
----------------------------------------------------
新旧韵之争是伪学吗?规范用韵的重要性仅次于规范文字。从古至今用韵一直是由官方规范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用韵长期实行双轨制不利于诗词的发展。

而平水韵是中华一直持续传承的韵种,在两岸四地的华人中具有广泛的号召力。所以确立使用何韵种将影响中华诗词的发展方向。研究用新韵还是用旧韵并非是伪学,不赞同大有同人的此番言论。

大有同人说:新旧韵的争论,则无关正确错误,只关价值取向。价值取向这个东西,无法靠争论得出结果。

价值取向指的是什么?诗评有没有关系到价值取向?同样的一首诗,依据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也会产生差异,每个人的诗评都会有所不同甚至是评价完全相反。按照大有同人所说的这段话的逻辑,是不是诗评也不应该允许争论?




40

主题

705

回帖

30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049
发表于 2017-4-14 14: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有同人以前不见活跃于理论版,偶尔说几句,算个打酱油的,自从当理论版首席后,勤于论述,也算理论界一厄。

点评

你错了!大有未任绝句版主前我就与他有交集了,他一直来以理论见长,出任绝句版主也是因以理论见长,而被看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21 12:57
韵部的分类,分布,历史传承,主流人群的分布等,综合评价下来肯定会有好坏之分。 不争论怎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呢?儒门学说为什么会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还不是靠反复争论与推敲得来的? 大有同人的这番话露洞百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4 14: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主题

1828

回帖

81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83
 楼主| 发表于 2017-4-14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4-14 14:52 编辑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7-4-14 14:24
大有同人以前不见活跃于理论版,偶尔说几句,算个打酱油的,自从当理论版首席后,勤于论述,也算理论界一厄 ...

韵部的分类,分布,历史传承,主流人群的分布等,综合评价下来肯定会有好坏之分。

不争论怎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呢?儒门学说为什么会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还不是靠反复争论与推敲得来的?

大有同人的这番话漏洞百出,难以让人信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456

回帖

116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166
发表于 2017-4-14 16: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讲什么都是废话,去律绝版贴上一两首,甭管新韵旧韵,能让人赞叹飘红,或步韵如潮,那才叫本事。

点评

这个怪有时清醒,有时胡说。这里又胡说八道了  发表于 2017-4-18 13:49
汉字有简化字与繁体字,要不要再用篆字甚至甲骨文去写?从古至今的韵种多了,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想用哪个就用哪个? 这里是诗词理论专栏,讨论用韵问题很自然。你的观点是什么,韵不受限制?可以随便去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4 17: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主题

1828

回帖

81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83
 楼主| 发表于 2017-4-14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眼怪 发表于 2017-4-14 16:31
讲什么都是废话,去律绝版贴上一两首,甭管新韵旧韵,能让人赞叹飘红,或步韵如潮,那才叫本事。 ...

汉字有简化字与繁体字,要不要再用篆字甚至甲骨文去写?从古至今的韵种多了,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想用哪个就用哪个?

这里是诗词理论专栏,讨论用韵问题很自然。你的观点是什么,韵不受限制?可以随便去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456

回帖

116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166
发表于 2017-4-14 18: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4-14 17:30
以能写出好诗为上。平时写诗用韵(当然应该标出用的是何韵),只要是有所依据的,诗律版都应该承认。在这 ...

我是旧韵新韵都用,只不过旧韵用得多。而新韵也不遵《中华新韵》,还是按拼音来,ing是ing,eng是eng,ang、eng、ing、ong从不混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74

回帖

46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64
发表于 2017-4-14 19: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中华民族的古诗词发扬光大,我恳请新韵另创新的音韵系统及诗词格律,平水韵只适用于中古音系的近体诗词。普通话别说吟唱,就是朗诵古诗词也不成,去上声不分明,入声变别的声调就万万行不得。

点评

汉字发音因时代各异、因方言各异是一个长期的难题。即便要解决也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实行新韵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两大难题吗?解决不了。自从汉字的四声被发现(发明)以来,加速了汉字的发音从混沌到清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22 10: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857

回帖

3157

积分

栏目顾问

奇趣诗苑特邀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57
发表于 2017-4-18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大有同人太有“水平”了,与此种人无法谈理论的。既然首席水平如此而已,建议把这个理论版关了算了

点评

作者:大有同人 中秋在望,于山中收得安全东首版《云水集》,乃作五言四个 之一 盛世何忧患,豪情已忘初。 新闻多不阅,落落读闲书。 --------------------------------------------- 如观点评:作者在此诗文中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20 14: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857

回帖

3157

积分

栏目顾问

奇趣诗苑特邀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57
发表于 2017-4-18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声韵说      西河主人        转自国粹网
  

提及声韵,必须从古代先民的劳动号子说起。古代先民在集体劳动中,为了协调集体的动作,开始了从最简单的发音的劳动号子,这些劳动号子没有别的意义,只是用易于发音的音符来大声吼出来,以便于同伴们的协同。到了后来,这些劳动号子逐渐加入了语言。这些加入劳动号子的语言,同样也要求能易于发音,易于朗朗上口。于是产生的声韵——尽管先民们这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声韵。声韵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好听、好读、好唱。

诗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无从考证。但从中国第一本诗集——《诗经》中我们了解到,至少在周朝建立时已经有了诗。而在《诗经》中,声韵的应用已经相当的成熟。如:

1.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扬扬,可以乐饥。《诗经·陈风·衡门》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4.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稍后的《楚辞》,同样也可以证明先人们早就熟练地掌握了声韵的应用。如:

吉日兮辰良,东皇太一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缪锵鸣兮琳琅。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楚辞·九歌》

及至秦汉,作为诗歌大国的中华,诗作的量浩浩如烟海了。但对于声韵之学,却一直没有形成一个书面的东西。在诗歌中的韵,只是一种约定俗成,也没有关于四声的说法。

真正开始研究声韵学是什么时候?据康熙年间学者朱彝尊称:“声韵之学盛于六代,沈约以天子圣哲分四声,自谓入神,顾其书终莫有传者。”也就是说,直到六代(指三国吴 、东晋和南朝之宋、齐、梁、陈 )才在天子的旨意下把声韵分成了四声:平、上、去、入!(在后世的《康熙字典》中有个分四声法比较形象地将四声形容了一番:“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然而,我们并没有查找到六代时出版正规的韵书。传说中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时左校令李登的《声类》。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所载,《声类》分为十卷,共收11520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由于该书早佚,其具体面貌不得而知。西晋时小学家吕忱之弟吕静曾仿照《声类》写过一本《韵集》,分作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此书也早已失传。其后韵书接踵相继,特别是南朝齐、梁时,沈约、周颙等人发现了汉语四个声调的存在,为韵书的编写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自是以后,各种韵书风起云涌,各有乖互。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韵书是隋陆法言所撰的《切韵》。《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其编写体例、审韵原则由当时著名的音韵学家颜之推、萧该等八人所定,由陆法言执笔。该书编写的目的有二:一是为研究音韵的人提供一本正音字典,一是为诗人提供一本检韵的韵书。根据前一目的,需要讨论语音的古今南北异同,本着从严从细的原则将具有细微差别的韵全部区分开来,即陆法言在《序》中所说的“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捃选精切,除削疏缓”、“剖析毫厘,分别黍累”等,因此全书分韵有193个之多。从后一个目的出发,该书允许诗人作诗时将某些音色接近的韵合并使用,即《序》中所说的“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由于《切韵》撰者名高,审音精确,权威性强,适应范围广,所以自《切韵》一出,六朝以来的韵书便失去市场,淹没无闻。《切韵》继承了前代韵书的优点,总结了韵书编写的得失,是中国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

到了唐代,《切韵》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其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为《切韵》增字作注的人很多,其中主要的有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孙愐的《唐韵》及李舟的《切韵》等。可惜的是,《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失传了,今天所能看到的是清末以后才陆续从敦煌石室、新疆吐鲁番及故宫等地发现的,大多数都是一些残卷。
现在可以找到的第一本官修韵书是宋朝陈彭年、邱雍等人奉旨编撰的,成书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的《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是宋代的官韵。《广韵》是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它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中古的(从南北朝到宋末)语言系统,今天的学者可以依据《广韵》确知中古语音的声母、韵母及声调情况。《广韵》共分 5卷,平声分上下 2卷,上、去、入声各1卷。分206韵,包括平声 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现今古诗词爱好者喜欢用的《平水韵》因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书今佚)。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作词时用韵则相对放宽,可以用邻韵了(清戈载编纂的《词林正韵》总共就只有十九个韵部)。

对比《平水韵》和《广韵》,《平水韵》的韵部大为减少了。而后世的各朝,也为了考试的规范性,在考试中规定了《平水韵》作为律绝必用之韵。这也使得后世的文人骚客们作诗押韵非平水不可。尽管现在有了官方出版的《诗韵新编》和《中华新韵》。不少现在的旧体诗爱好者们不少仍以《平水韵》为正宗用韵。只是基于“改革”的步伐无法阻止,才勉强地却又无理地要求用新韵者在作品中必须注明“新韵”!似乎用新韵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行为。

必须指出的是,在古代,人们是用字注音的,又叫切音。比如“东”字注音是“德红切十七”;“冬”字注音是“都宗切七”。这二字在现代拼音中的注音都是dōng,没有任何不同。而在古代却分在了二个互不相通的韵部中。古人为什么这么做?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古代时“东”和“冬”的读音不同。比如“东”念dūng(呵呵,现代拼音里没这个音),而“冬”念dōng。

从古至今,由于朝代的变化、都城的易地、各地人员的交流与往来,汉字在读音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建国后推广使用了汉语拼音之后,统一了汉字的现代读音和注音方法。原来的平、上、去、入四声已经变成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找不到入声的读音了。

《中华新韵》是中华诗词学会根据《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整理出的,共分为十四韵。即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不再保留入声韵。只是为了方便对照平水韵,而在原入声而现为平声的字后加注。《中华新韵》完全按现代汉语的标准规范读音分部,符合现代国人的发音。只要是上过小学的人便能掌握新韵。应该说,《中华新韵》为用新韵的旧体诗词爱好者提供了个名正言顺的“许可证”。相对于1965年出版的《诗韵新编》中还保留着个入声的尾巴而言,是个革命性的进步。毕竟现代汉语拼音已经无法为入声注音。我不知道那些支持保留入声的人们是如何对入声进行注音的。更不知道他们在读“一”和“七”时是如何读出平仄的不同的。

对于有人借口说保留入声是为了让现代人了解古人的读音和传统,这理由根本就站不住脚。即便是古代,韵书也因读音的变化经过了发展和改变,再支持保留古音其实是不了解诗为什么要讲究声韵。现代人用现代的声韵理所当然!现代人用现代的声韵作旧体诗更能让人们读起来朗朗上口,更符合古人对于诗词声韵的要求的本意。同时,对于现代人学作旧体诗可以免受强背《平水韵》之苦,也有利于旧体诗的发展。现代人读古诗时也并不会因为古今的读音不同而困扰,毕竟现代人都能明白古今读音变化了的道理。当然,我也并不反对人们继续使用《平水韵》。毕竟他们是习惯了。但我反对那些使用《平水韵》的人刻意贬低和打压使用新韵的人。

总之,声韵从古而今在变化着,将来应该还会有所变化,《中华新韵》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又会有所改变。

点评

“但我反对那些使用《平水韵》的人刻意贬低和打压使用新韵的人。” 很好。很义正言辞。那么,你是否反对使用新韵的人刻意贬低和打压使用旧韵的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24 09: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主题

1828

回帖

81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83
 楼主| 发表于 2017-4-20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4-18 13:52
这个大有同人太有“水平”了,与此种人无法谈理论的。既然首席水平如此而已,建议把这个理论版关了算了 ...

作者:大有同人

中秋在望,于山中收得安全东首版《云水集》,乃作五言四个 之一

盛世何忧患,豪情已忘初。
新闻多不阅,落落读闲书。
---------------------------------------------
如观点评:作者在此诗文中以盛世为名,崇尚“太上,不知有之”的境界,借此“自我陶醉”。别的领域先不讲,诗词界当前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观多次反复强调过。一个整天不看新闻、不过问政治的人能把版主当好吗?他自己的“价值取向”就很有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3 01: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