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行者 于 2017-4-10 23:25 编辑
1、诗韵是否需要改革?是否应按现代汉语拼音的注音一刀切?若是,有拼音便足够,有无必要重编韵书?
2、诗韵改革,以那一系列的韵书为参照为好。
旧韵
1)切韵系列:《切韵》、《唐韵》、《韵会》、《集韵》、《广韵》、《韵略》、《正韵》,反切注音,带释义,类似字典。
2)韵表系列:《佩文诗韵》、《佩文韵府》、《诗韵集成》、《诗韵合璧》、《词林正韵》、《中原音韵》,无反切注和释义,后二,一为词韵,一为曲韵。
另有《十三辙》长期在曲艺界广泛流传,但只有13个辙名,相当于一般韵书的韵目。
今韵
1)较早系列:《佩文新韵》、《中华新韵(民国)》、《诗韵新编》,三者大致为同一本书在不同时期修订版的名称,平上去声合并为十八韵十三辙。《佩文新韵》与《中华新韵(民国)》,入派三声,加注附于相应韵部。《诗韵新编》保留入声,分八韵,单独另列。
2)新近系列:《中华新韵(十八韵)》、《中华新韵(十四韵)》,《中华今韵(十九韵)》,韵部划分以现代汉语拼音为据。《中华新韵(十八韵)》大致相当《中华新韵(民国)》的重修订,《中华新韵(十四韵)》,将十八韵进一步合并,入派三声,附于相应韵部。
3、入声保留与否
这是争议最大的热点。一方持论,标准普通话中已无入声,入声的逐渐消失是大势所趋。另一却认为,入声在现实语言中还广泛存在,在面积和人口比例上都占有优势。
新韵系列(《佩文新韵》、《中华新韵》)都是将入声派入三声,取消了入声韵部。这便带来一个问题,由于原先的入声字可能变为平声,用旧韵写的律诗和填的词牌,在新韵看来就不合格的次品;反之亦然。另一个问题是,用新韵写诗词,作者可能会用到古入今平的韵脚,在习惯于旧韵的读者们读来,就会感到相当别扭。
在这一系今韵中,只有《诗韵新编》是保留入声韵部的韵书,较好兼顾了旧韵和今声,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个比词韵更宽韵的韵书。用旧韵写的律诗和填的词牌,在诗韵新编看来中,格律上基本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韵脚。除了“该死十三元”的上下半通押,一般旧韵合格的格律诗词,在诗韵新编看来也是合格的。用诗韵新编写的诗词,如果不用格律校验工具,在旧韵读者看来,通常无法察觉其出韵,或只略感押韵偏宽。
4、儿化音的归属
这又分为三派,从古、独立、归歌韵。从古归衣欺韵,独立单独押韵,归歌与歌波通押。
5、eng\ing\ong 的合并与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