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凌华光 于 2017-4-13 09:24 编辑
春天,沁人心脾的诗篇
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是中国人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不是要求人人当诗人也不是要求读者都变成诗人,中华诗词词学会会长郑欣淼接受<<浙江日报>>记者专访时说:”中华诗词学会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诗教。我们不可能让人人都写诗,但可以要求每个人都接受诗的教育,从诗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心灵。”。学习古典诗词的根本目的是进行诗教;这才是重心。吟诵、赏读、评鉴和传授优秀的古典诗词,我们除了将它作为审美教育的有效载体,进一步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 1.唐.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像诗人心头流出的晶莹透彻的泉水,跳跃着春天的节奏与生命,显得悠远而深厚。 此诗的写作,从早晨醍来的听觉开始,写到回忆,并展开想象。反映诗人喜春、惜春的情怀。 2.唐.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运用了想象。它是对春天的赞美,更是对江南风光的欣赏与赞美。看千里江南:一边莺啼、花红树绿、村庄傍水、城郭依山、春风习习、酒旗飘飘。另一边则是春雨潇潇、岚烟蒙蒙、佛寺庄严,颇有丰富的意象。有人说,怎么一会儿春光明媚,一会儿烟雨濛濛呢?须知千里之地的春天,当然可能“东边日出西边晴”。也有人挑剔说“四百八十寺”有两字不合七絕平仄,抝了一点,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算不了什么事儿。 3.唐.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写的对象是春雨,完全将春雨人格化了,“润物细无声”,是很可爱的。这已是警句。 “润物细无声”,给人温馨之感。“花重锦官城” ,乃是“润物细无声”的结果,杜甫笔下的“好雨”,原来 是催开百花的幕后英雄! 4.唐.韩愈《早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诗笔法细腻。“草色遥看近却无”,就是从早春的时令特点中创造出的艺术形象。一阵蒙蒙细雨浸湿了京城的泥土,稀稀疏疏的草芽破土而出了,远远望去,看不见草芽的间距,只见连成一大片,并呈淡淡的青色,走近-瞧,从上至下,又看不见那一片片秀色了,草之间有距离,因而不见整体-片片青色了。 5.宋.朱熹《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胜日”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等闲识得”就是轻易可见之意。春风是什么面貌呢?这可难描绘啊!作者弃万取一,曰“万紫千红”,这是写眼前实景还是写心中的向往呢?也许兼而有之吧,任人去遐想。最感兴趣的是“万紫千红”这话,此诗一出,从此它就成为春天的代名词了。 6.宋.王令《春晚》: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这首诗中子规只是心中的艺术形象。子规啼得岀血犹不罢休,支撑着它的是什么力量呢?这就是“不信东风唤不回” 坚強信念。这首诗其实歌颂一种执著的精神。 习近平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说过: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____这种情况正在改变。我们乐于看到描写时代之春的更多华章。 下面是我学写的两首。 解冻(五律) 东君方解冻,泉水便弹琴。 雪尽千山绿,笋抽一地针。 花开蜂亮翅,水暖鸭开心。 更喜春雷响,甘霖入纵深。 金粉家园 谁洒金粉落昊天,精心巧饰菜花田。 江南岭北皆纯粹,富丽堂皇更灿然。 (纯粹,纯正不杂;精纯完美。《易·乾》:“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