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391|回复: 146

标准律诗与律诗的标准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7-3-29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8

主题

1341

回帖

364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642
发表于 2017-3-29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始终觉得,称为唐律,清律比较好。

点评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能称为清律。 1,律诗定型是唐初。 2,清人研究的也是唐诗。 3,目前共识的格律不仅有清人的总结,主要是现代人如王力启功的总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29 21:48
明白人! 唐人说,清人说; 两朝说法大不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29 13: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469

回帖

38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71
发表于 2017-3-29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瑞丰堂 发表于 2017-3-29 13:31
始终觉得,称为唐律,清律比较好。

明白人!
唐人说,清人说;
两朝说法大不同!

点评

没有什么大不同,只是唐人说的大部没有传下来而已,故显得清人说的较多。加上近现代王力启功等学者的研究,对律诗格律已有清晰概念。清人的研究虽然繁琐一些,但对律诗的发展是起了普及和促进作用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29 13: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7-3-29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469

回帖

38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71
发表于 2017-3-29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3-29 13:45
没有什么大不同,只是唐人说的大部没有传下来而已,故显得清人说的较多。加上近现代王力启功等学者的研究 ...

鲁迅《文学与出汗》
你怎么知道【唐人说的大部没有传下来】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1341

回帖

364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642
发表于 2017-3-29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瑞丰堂 于 2017-3-29 14:05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3-29 13:45
没有什么大不同,只是唐人说的大部没有传下来而已,故显得清人说的较多。加上近现代王力启功等学者的研究 ...

在我看,很多东西,是唐朝陆续成型,很多人自然遵守,但并不硬性强制。
到清代多少有些变成一家独大,统治地位,甚至上升到法律条文的意思。

点评

依据【平仄24分明法】为称尺去衡量,《文苑英华》的458首省试帖,至少平均三首就有一个24同声句。24同声句包括以下四类: 〇平〇平仄、〇仄〇仄仄、〇仄〇仄平、〇平〇平平。 〇,表示可平可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29 17: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469

回帖

38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71
发表于 2017-3-29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7-3-29 14:10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3-29 13:45
没有什么大不同,只是唐人说的大部没有传下来而已,故显得清人说的较多。加上近现代王力启功等学者的研究,对律诗格律已有清晰概念。清人的研究虽然繁琐一些,但对律诗的发展是起了普及和促进作用的。

既然【近现代王力启功等学者的研究,对律诗格律已有清晰概念】,何必你来打补丁?!

http://www1.hkscxh.com/forum.php ... 1909&extra=page%3D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主题

1828

回帖

81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83
发表于 2017-3-29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观点同我讲的比较接近了。

标准律诗就是正格体加本句拗救的变格体。唐诗中也有大量的范例来支持这一观点。

很清晰。如观主张进一步明确律诗的概念,把其它的不标准律诗全部剥离。

点评

唐宋两朝,根本没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29 17: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469

回帖

38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71
发表于 2017-3-29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7-3-29 17:07 编辑
如观 发表于 2017-3-29 16:58
这个观点同我讲的比较接近了。

标准律诗就是正格体加本句拗救的变格体。唐诗中也有大量的范例来支持这一观 ...

唐宋两朝,根本没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最早说法,是明朝和尚的《贯珠集》。

点评

平水韵也是宋朝总结的,关键在于平水韵、拗救、孤平理论等这些总结对唐律诗有没有概括性。 只要这些概括对律诗的发展与普及有利,没有破坏律诗的基本要素,不管他成于何朝何代,都应可以采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29 21: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469

回帖

38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71
发表于 2017-3-29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瑞丰堂 发表于 2017-3-29 14:03
在我看,很多东西,是唐朝陆续成型,很多人自然遵守,但并不硬性强制。
到清代多少有些变成一家独大,统治 ...

依据【平仄24分明法】为称尺去衡量,《文苑英华》的458首省试帖,至少平均三首就有一个24同声句。24同声句包括以下四类:

〇平〇平仄、〇仄〇仄仄、〇仄〇仄平、〇平〇平平。

〇,表示可平可仄。

点评

〇平〇平仄、 --------若是 平平仄平仄,准律句,律诗允许 仄平仄平仄,大拗句,律诗允许 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古风句,律诗不允许 〇仄〇仄仄、 ----------若是 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大拗句,律诗允许,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29 19: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3 05: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