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臧克家同志给孙轶青同志的信。 诗坛泰斗臧克家生前(1995年)写信给孙轶青同志说:"今日的旧体诗坛有三派: 一是典雅派(即严格地遵守固有的格律,多用典故); 二是改革派(即情感需要时,对固有格律可以稍有突破。这是你我所向往的,也是我所实践的); 三是新古诗派(不主张遵守固有格律与平仄的)。谁是谁非,应由群众读者来评说,由时间去考验。"(上文摘自<<给孙轶青同志的一封信>>) 张克家和孙轶靑先生是改革派。读之,感到亲切,明确了诗坛全貌,感染了时代的热流,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坚定了前进的步伐。现在把新古诗称为新古体(见<<诗国>>专栏),这些名字不一定令人喜欢,看实质而非形式就好了。 典雅派,由于历史原因,势力较为强大。典雅派着重观察作品是否“严守格律” ,其中有评家习惯拿着格律逐句逐字对照,看别人作品有无违格之处,不及其余。如果百分之百合格了,他们就放心了,高枕无忧了。典雅派喜欢用典故,力求用典,甚至关心毎句诗是否有出处,如有,就心满意足了。善用典是很好的,“善”是关键。毛泽东写作,既善用典,又善用民间鲜活的一看就懂的语言。不善用典,虽用了典,只能适得其反。 改革派,方兴未艾。臧克家说“我是有名的改革派,我的改革,不只在格式上,而且在内容上。我主张诗要三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又倡三美,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赏来会心”(《 旧体诗稿》第223至224页)。他又说“格律也应改革,因为格律是为内容服务的;用韵也必须改革,因为语音是随时代变化的。这几类改革,格律尤应慎重。”,“声韵,格律是定型的,应该遵守。但在某种情况(限制了思想情感)下,也可突破(李、杜等大诗人,几乎人人都有出格之处),也就是不要以辞害意”(<<旧体诗稿>>224页)。要三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又倡三美,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赏来会心”。三新三美,杜绝仿古贗品。 这是对改革派的理论支持。对内容和形式都有追求。遵守固有的格律,在某种情况下,(限制了思想情感时)也可突破格律.这层意思就包含其中。 新古诗派,略显峥嵘。这一派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能合不能合,都随自便.一首中可用平声韵兼仄声韵。陈毅《咏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1962年《诗刊》第一期。毛泽东看后,说“你的大作,大气磅礴”。 毛泽东<<八连颂>>,这二首可归为“新古体”。 有人只承认典雅派,谁不百分之百遵守格律就说是丢了中国古典诗的“颜面” 如果此理存立,那么古人早就把所谓“颜面”高高兴兴地丢了,还轮不到今天的什么人。(这种颜面往往是后人強加的)因为全唐诗、宋诗,包括一些名家的一些名诗早就不完全合乎格律。何必那么耸人听闻? 有的人认是“不伦不类”的东西,是“不懂诗” 。这样子说话应是守陈之见,由人去说吧。 据考,首先提出 “新古体诗” 概念的是台湾范光陵教授(<<高治军: 新古体诗的擎旗手>>),1988年,诗人郁道伟先生在《新古体诗的创立》一文中说 “新古体诗是介于传统诗与新诗之间的一种新诗体”。 这就是新古体诗的定位。原文化部代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很早提出了新古体诗的概念,并为中国作家协会<<诗刋>>使用。《贺敬之诗书集·序言》里曾作说明:“用五言或七言的近于古体歌行的体式,而不是近体的律句或绝句。这样,自然无需严格遵守近体诗关于字、句、韵、对仗,特别是平仄声律的某些规定。”也主张用新韵。这就是“新古体”的概念。臧克家,范光陵,贺敬之,等人并无“不伦不类”之观感。 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诗词是一条历史的长河,从<诗经>>起,这条长河就在继承与创新的矛盾中前进着,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然如此。始终如旧,根本不可能。在较长岁月中,“变异”会出现,“正宗” 也会在坚持中悄然变化,事后方看出来。唐代就没有人按《诗经》四言一句的格式写诗了,也没按屈原的骚体式写诗,因变而产生“近体”,唐以后又大量产生新品种,即词。这些就是史实,回顾历史,我们要以进化论观点,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诗体的发展。三种流派,特别是典雅派之外的两派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完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不是任何人任何山头阻挡得了压制得住的,也不是谁登高一呼就遍地开花的!其生存或发展前途以客观需要而定,绝不以诗坛个人意志为转移。鲁迅说得好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格律诗词的发展之路何在? 马凯提出“求正容变”,这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就其形式来说,要求“正容变”。“求正”,就是要尽力追求“正体”。“正体”就是中华格律诗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形式,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质的规定性,也就是说它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容变”,格律诗的格律是美的,完全按“正体”当然好,但格律毕竟只是诗作的形式,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为了更好地抒情达意,适当地“破格”、“变格”,应该允许。“求正容变”,是格律诗永葆生命活力的重要条件,是格律诗在当今时代复苏复兴的必由之路。不“求正”,格律诗就不复存在;不“容变”,格律诗就不能发展。这是既要继承又要创新。 重读臧克家给孙轶青同志的信感到很亲切。 臧克家论述了诗坛三种派是诗坛重要史料。他说道:”谁是谁非,应由群众读者来评说,由时间去考验。",善待三派,这才是真正学者的创新精神和良好学风。这立场贯穿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百花齐放”二百方针的尊重与维护。我们应向他学习,应向他致敬。2017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