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瑞丰堂 于 2017-3-6 22:50 编辑
格那丁先生曾经出过两道题并声称对于提高创作的水平如何有效。
【第一题】补足后两句。竹底山泉到草堂,一壶春雪试茶香。——,——。
【第二题】补足前两句。——,——。唯有老夫知此味,一壶春雪试茶香。
一人躲猫猫,十人找不着就是这样。格老自己续的版本也并不算出彩,倒是秉承了前两句的跳脱风格。 第二题干脆就不按照题目做了。弄得我给别人出这个题目,看到标准答案一堆人吐血。
竹底山泉到草堂,一壶春雪试茶香。吹尽残花飘尽絮,满窗风影舞垂杨。
满窗风影舞垂杨,看尽人间总是忙。望海楼中闲日月,一壶春雪试茶香。
当然这个观点大方向上其实我是认同的,填空【包括字,词,句子】的练习都是很有意义。具体到这两个句子的练习,其实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常见的轱辘体。也并没有太多稀奇。
这道一壶春雪题目,在中坛与港坛都曾经引起过轩然大波,反对者常以出句有漏洞拒绝应对。 顺便说一句,唯有老夫知此味,个人觉得读起来略觉拗口。 然而我是觉得也并无不可的。杨逍先生曾说这是一场戏,那么这两句只是给了一个场景最多算是人物亮相,剧情发展还是看后面。杨逍先生的续作就是往喜剧方向发展。 那么我也试着做了一些,尽着这些场景道具,练习练习表演,拍一组室内剧。 不论成功失败,作为正面反面教材,欢迎大家参与评砸,或是得到裨益反思。 也希望自己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提高、
补充说明,已经有诗友评析,觉得续作比较白而乏味,缺少诗意。这个评定我大致是可以接受的,也会努力提高。 不过我更关注的,首先可能是写的时候,能不能融入一种心情,不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这个句子,以后能不能够在某种时候重新想起并体会。 或许在吟者先生系列看来,拙作也只是机器制造的产物而已。但就像我谈到格那丁先生的实验体时候所说,你并不知道他有没有用真实的心情代入。虽然写的可能并不是真实所遇见。 实际上包括杨逍先生的作品我看了一些,有的也是能够体会或者认同感的。 席慕蓉有首诗是这样说的,如果你不爱听,那是因为,歌声中没有你的渴望。 当然这个不是绝对,有的确实是写的太玄奥了,看不懂,还有好多字都不认识,格那丁先生确实有这方面的爱好。
竹底山泉到草堂,一壶春雪试茶香。偶然亲友还相问,雪水孰跟泉水强。
竹底山泉到草堂,一壶春雪试茶香。门前童子寻不见,横榻随心自在尝。
竹底山泉到草堂,一壶春雪试茶香。观书乘我觉无意,童子偷来若许汤。
竹底山泉到草堂,一壶春雪试茶香。身前婢女无闲事,要把余汤作赌量。【要,平声】
竹底山泉到草堂,一壶春雪试茶香。可怜不见当时婢,与我分杯共短长。
竹底山泉到草堂,一壶春雪试茶香。人生若只如初见,今日何劳宽断肠。【引纳兰句】
俗人贪觉爱天光,谁与团龙竞斗忙,唯有老夫知此味,一壶春雪试茶香。【团龙,茶名】
从来养体是由汤,慢火炉前生道场。唯有老夫知此味,一壶春雪试茶香。
波澜不起怎容量,蟹眼看看是正行。唯有老夫知此味,一壶春雪试茶香。
红尘何处是仙乡,玉碗盛来琥珀光。唯有老夫知此味,一壶春雪试茶香。【引李白句】
枯荣代谢火燎汤,但逐轮回向死亡。唯有老夫知此味,一壶春雪试茶香。【引仓央嘉措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