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78|回复: 24

唐朝官方科举省试帖,充分展现了唐朝近体诗的格律标准

[复制链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发表于 2017-3-3 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3-3 07:16 编辑

唐朝官方科举省试帖,充分展现了唐朝近体诗的格律标准


在468首《文苑英华省试帖》中:
1、
从节律来看,多为六韵、少为四八韵;
2、
从声律来看,多为换头、少为折腰体;
3、
从韵律来看,多为平韵,少为仄韵诗。
4、
从声调分类来看,是四声,不是平仄。
5、
从声律节点来看,是二五,不是二四。


【中唐】德宗贞元十年(794),科举试题之一《冬日可爱诗》

《冬日可爱诗》    陈 讽=========【状元帖】
寒日临清昼。寥天一望时。未消埋迳雪。先暖读书帷。
属思光难驻。舒情影若遗。晋臣曾比德。谢客昔言诗。
散彩宁偏照。流隂信不追。余辉如可就。廻烛幸无私。

平入平平去?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去平平上?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上平平去?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冬日可爱诗》   庾元亮
宿雾开天霁。寒郊见初日。林踈照逾逺。冰轻影微出。
岂假阳和气。暂忘玄冬律。愁抱望自寛。覉情就如失。
欣欣事几许。曈曈状非一。倾心傥知期。良愿自兹毕。

仄上平平去?平平仄平入?平去仄平上?平平仄平入?
仄上平平去?仄平平平入?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入?
平平仄仄上?仄上仄平入?平平仄平平?平去仄平入?
【寒郊见初日。平平仄平入】
【林踈照逾逺。平平仄平入】
【冰轻影微出。平平仄平入】
【暂忘玄冬律。仄平平平仄】
【覉情就如失。平平仄平入】
【倾心傥知期。平平仄平平】

【中唐】德宗贞元十年(794),科举试题之二《春风扇微和》

《春风扇微和》崔立之
时令忽已变。年光俄又春。高低惠风入。逺近芳气新。
靡靡才偃草。冷冷不动尘。温和乍扇物。煦妪偏感人。
去出桂林漫。来过蕙圃频。晨辉正澹荡。披拂长相亲。

平上仄仄去?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
仄去平仄上?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通仄?仄仄平仄平?
仄入仄平去?平平仄仄平?平平通仄仄?平仄平平平?

【时令忽已变。年光俄又春。平上仄仄去?平平平仄平】
【靡靡才偃草。冷冷不动尘。仄去平仄上?平平仄仄平】
【温和乍扇物。平平仄平仄】
【逺近芳气新。仄仄平仄平】
【煦妪偏感人。仄仄平仄平】


《春风扇微和》郭 遵
防风飘淑气。散漫及兹晨。习习何处至。熈熈与春亲。
暧空防早辨。映日度逾频。高拂非烟杂。低随众卉新。
霁天轻有霭。绮陌尽无尘。还似登台意。元和欲煦人。

通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平通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习习何处至,熈熈与春亲。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习习何处至,仄仄平仄仄】
【熈熈与春亲。平平仄平平】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楼主| 发表于 2017-3-3 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〇平——〇〇仄。
〇仄——〇〇仄。二五两字不可同上同去同入!
〇仄——〇〇平。
〇平——〇〇平。

以上四个句型,是唐朝五言近体诗的四个大类律句。依据平仄二四同声和二四异声,四类律句又可分为八个小类:

〇平——〇平仄。
〇仄——〇仄仄。二五两字不可同上同去同入!
〇仄——〇仄平。
〇平——〇平平。

〇平——〇仄仄。
〇仄——〇平仄。二五两字不可同上同去同入!
〇仄——〇平平。
〇平——〇仄平。

对于近体诗的前面四个小类律句,善谈拗救的好事者,苦心经营像煞有介事:对于【〇平——〇平仄】和【〇仄——〇仄仄】,
既有【拗】的名堂,又有【救】的配方。
对于【〇仄——〇仄平】和【〇平——〇平平】,
既无【拗】的名堂,更无【救】的配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楼主| 发表于 2017-3-3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苑英华收录的468首省试帖里,总计六个不救一个救的7个大拗句,【中唐】德宗贞元十年(794),独占出现了3个。在这三个中,崔立之的一首《春风扇微和》,独揽两个,两个之中,一个不救一个救。可能是巧合!如:
【时令忽已变。年光俄又春。平上仄仄去?平平平仄平】
【靡靡才偃草。冷冷不动尘。仄去平仄上?平平仄仄平】
【逺近芳气新。仄仄平仄平】和【煦妪偏感人。仄仄平仄平】,连续使用所谓的两个无名拗,则是不给拗救者的好脸了。


最气人的是郭遵,大拗不救也就罢了,令人不解的是【有名的拗句】之后,对上了一个【无名拗】!
【习习何处至,熈熈与春亲。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7-3-3 08: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7-3-3 09: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楼主| 发表于 2017-3-3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3-3 09:02
唐代声律己平仄二元化根本不考虑四声八病。三羊按蜂腰杜撰的二五律完全错误。三羊是用错误的注音证明错误。 ...

【唐代声律己平仄二元化根本不考虑四声八病】
如此说法!你有根据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楼主| 发表于 2017-3-3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3-3 09:02
唐代声律己平仄二元化根本不考虑四声八病。三羊按蜂腰杜撰的二五律完全错误。三羊是用错误的注音证明错误。 ...

你能狡辩科举近体诗吗?解读一个就得了:
【习习何处至,熈熈与春亲。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楼主| 发表于 2017-3-3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3-3 08:03
连四声都标不对,已经结你洋细指出,又来谣言惑众:什么目的?混个脸熟吗?

你就是死鸭子——嘴硬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楼主| 发表于 2017-3-3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3-3 09:02
唐代声律己平仄二元化根本不考虑四声八病。三羊按蜂腰杜撰的二五律完全错误。三羊是用错误的注音证明错误。 ...

你不是说,永明沈约的【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就是平仄交替规则吗?怎么又成了唐代平仄二元化,你自己好生想想,是否存在大有出尔反尔之嫌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楼主| 发表于 2017-3-3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129
主题
3042
帖子
1万
积分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诗词理论版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威望359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贡献3138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金钱3602
电梯直达[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url]

楼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17-2-9 00:34:52 | 只看该作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2-9 00:44 编辑


如何看待挤韵和撞韵?
     老祖宗在研究诗韵时考虑是十分周到的。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的沈约老先生,不仅制定了“前有浮声后须切响”的平仄交替原则产生了律句,而且创造了四声八病之规创造了律诗。真是天才!
     尽管唐代已经将四声八病用新规代替,绝大部分已经抛弃,但四声八病的许多规则到现在还是有参考价值的,这就是被文镜秘府论记载的“文二十八种病”。
     这“二十八种病”其实只是初唐时一些诗人的论文中记述的病犯的汇总。其中沈约八病中的前四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牵涉到律诗的音律,已经被沈(沈佺期)宋(宋之问)的格律所代替。这在文镜秘府论中已经明确。关于沈约八病后四病“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在初唐时就被元兢宣布为不须避之了。但现在却又被好事者重新捡起,并立为新规,这就是“律诗十忌”中的挤韵和撞韵。现在看,都还是有意义的。
     挤韵就是大韵。简单说来,大韵就是诗句中使用了与韵脚同音的字。显然这是有意义的。因为一个韵部的字是有限的。只用来押韵有时还嫌少,你用在不押韵的地方不是浪费吗?再说重复太多次韵脚音也不好听,所以避免挤韵是必要的。
     撞韵就是正纽的一部分内容。正纽的意思是说诗句中不要出现韵脚字的四声字,不论在什么位置。而撞韵只是指在不押韵句子的白脚处出现韵脚的四声中的仄音字。
     沈约八病的灵魂其实就是变化,强调多样性,严格限制单调和重复。挤韵和撞韵就是音韵上的单调和重复。可见强调避忌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因为汉字的特点是本身就一字一音变化繁多,不需要特别注意一般重复不了。所以可以顺其自然不须刻意避之。但若知之能避则避最好。但有人喜欢画蛇添足,故弄玄虚。比如关于撞韵的活韵之说,毫无根据。反正大家只要不故意撞韵即可。撞了也没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1 05: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