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风吹树吟 于 2013-10-17 16:20 编辑
编者按:知道些许中国新诗之发轫 、发展之轨迹,应该对现代诗爱好和写作者不无帮助。因此我们编撰了此篇,希望对诗友有所裨益。
——序汉英读本《中国新诗300首》(1917—2012) 野鬼 中国新诗自1917年发轫,迄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年之中,整个中华民族历经了五四运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反右”、“四清”、“文革”、四五运动、黑色1989、改革开放等重大而急剧的历史变革。可以说,无论是从历史的、文化的角度,抑或是从政治的、艺术的角度而言,这都是充满荆棘、困厄、战乱、抗争、饥荒、屠杀、呐喊、苦难的百年。 在如此黯淡而血腥的历史语境下,中国新诗从草创、实验到建设,可谓艰苦卓绝、百折不回。在这一百年中,涌现出了诸多优秀的、重要的,乃至杰出的、伟大的诗人和不朽的诗篇,并崛起于世界诗歌之林。毫无疑问,全面展示中国新诗的历史进程和艺术风貌,对外译介百年新诗经典作品的时刻到了。基于此,在2010年岁末,经过多次磋商,我与来自天津、北京、重庆、陕西、浙江、湖南、安徽、福建等地的八所高校的知名诗歌批评家、翻译家、学者,达成广泛的共识,即:编译一部既与中国新诗百年的辉煌艺术成就相对称,又无愧于伟大的汉语诗歌传统的选本,以此实现我们既定的编选目标——“一部汉英读本《中国新诗300首》(1917—2012)在手,读者可纵览中国新诗近百年发展历程的大致轮廓和中国新诗创作最高水准的代表性作品。同时,汉英读本《中国新诗300首》(1917—2012)还将为中外致力于中国新文学研究与传播的同道,提供新的视点和切入点,并为中国诗歌未来的发展、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文本参照;尤为重要的是,汉英读本《中国新诗300首》,依凭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IPTRC)创立十八年来所架构的广泛而高效的国际交流系统,将中国新诗纳入世界人文秩序的总体进程,为整个中华民族近百年的思想历程提供一幅真实、生动而深邃的语言和心灵图景”。 我们知道,中国新诗自1917年诞生以来,其发生、发展,都与外国诗歌艺术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那么,在当下这个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中国新诗势必与国际诗界展开更广泛更直接的交流与互动,而最有效的方法,则无疑是推出大型的汉英对照诗歌选本。这显然也是我们编译汉英读本《中国新诗300首》(1917—2012)的初衷与缘由。 在我看来,诗歌写作其实就是心灵的写作。换言之,我们是否可以把汉英读本《中国新诗300首》(1917—2012),看作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史抑或心灵史的一个缩影?!纵观汉英读本《中国新诗300首》(1917—2012),我们可以真切地触摸到每一颗心灵的律动与颤动,浩大的诗性力量,犹如滚滚东逝的长江之水,在每一行诗句中跳荡…… 如若与其它有关中国新诗的大型选本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汉英读本《中国新诗300首》(1917—2012)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本书所收诗作,首先考量的是其艺术性和语言文本形式建设,既注重入选诗作的文学史意义,更注重入选诗作本身的现代意识和艺术价值(或曰诗美学价值); 二、除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诗人外,海外地区的汉语诗人也在收录之列。本书堪称是对1917年以来的中国新诗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检阅,是对自由、独立的人文精神与诗歌精神的一种彰显和传扬,是涵括时间跨度最长的新诗选本,也是涵盖地域最广的新诗选本; 三、入选诗人的编排一律按其出生时间先后为序,在每位入选诗人的作品之后,均附有作者生平及创作简介。 四、在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的语境下,本书以汉英对照形式,力图全面、客观、真实、公正、科学地呈现中国新诗百年来所走过的风雨征程和辉煌的艺术成就; 五、本书的诗歌英译,大致可以分为:诗人翻译和学术翻译两大类,其中诗人翻译占据较大的份额。 我们知道,语言之间的共同点远远超过不同点,所以语际翻译是可能的。语言之间存在的可译性成为翻译的理论基础。但是,这并不排除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一般而言,在所有文学类别的翻译中,诗歌的翻译是最难驾驭的。如果译者本身也是一位诗人,那么,他翻译的诗歌作品,通常会优于非诗人的翻译。 真正的翻译,必须是让一首诗(一个生命),在另一种语境里“再生”,一如涅槃的凤凰。我坚信,在中外一流诗歌翻译家、汉学家的倾力合作与精心打造下,我们编译的这部汉英读本《中国新诗300首(1917—2012)》,必将在英语世界重获新生,并散发出迷人而夺目的艺术光芒。 在这里,请允许我将汉英读本《中国新诗300首》(1917—2012)入选诗人的大名敬列如下(按出生时间先后为序): 鲁迅、沈尹默、刘半农、胡适、郭沫若、赖和、徐志摩、王独清、闻一多、李金发、冰心、张我军、阿垅、汪静之、梁宗岱、朱湘、罗念生、戴望舒、孙大雨、冯至、臧克家、李广田、苏金伞、殷夫、艾青、卞之琳、覃子豪、何其芳、辛笛、纪弦、钟鼎文、田间、陈敬容、杭约赫、穆旦、杜运燮、蔡其矫、唐湜、彭燕郊、唐祈、郑敏、周梦蝶、胡品清、陈秀喜、袁可嘉、桓夫、曾卓、梁质华、绿原、羊令野、屠岸、牛汉、石天河、林亨泰、孔孚、夏菁、公刘、余光中、洛夫、犁青、罗门、向明、文晓村、蓉子、杨唤、白桦、商禽、邱平、郑玲、舒兰、陈颖杜、流沙河、张默、痖弦、马博良、邵燕祥、郑愁予、韩瀚、非马、昌耀、李魁贤、戴天、叶维廉、吴岸、白萩、张诗剑、林泠、韩牧、许其正、林焕彰、杨牧、史英、黄翔、杜国清、高戈、哑默、华万里、蓝海文、云鹤、张错、席慕容、傅天琳、周涛、傅天虹、李敏勇、食指、张烨、梁秉钧、罗青、莫渝、北岛、江河、芒克、沈奇、多多、李钢、李小雨、周伦佑、利玉芳、舒婷、海上、杨宗泽、严力、王小龙、于坚、杨泽、梁小斌、杨炼、翟永明、王小妮、毛翰、顾城、柏桦、夏宇、林桦、欧阳江河、子午、张曙光、刘诚、杨克、大解、左岸、王家新、袁昌明、廖亦武、王顺彬、杨然、叶世斌、苇鸣、阎月君、贝岭、吕德安、骆一禾、方文竹、韩东、孟浪、吉狄马加、陈东东、陈克华、陆忆敏、张枣、丁当、刘漫流、雪阳、杨黎、林燿德、虹影、阿尔丁夫·翼人、梁晓明、西川、黄灿然、中岛、李亚伟、赵兴中、楚子、解、陈美明、海子、娜夜、南鸥、默默、朱立坤、臧棣、图雅、野鬼、沈苇、姚辉、小海、冯楚、树才、谢宜兴、古马、马科、伊沙、唯色、张智中、叶舟、漠血、普冬、雷平阳、余怒、马启代、戈麦、侯马、赵思运、西渡、唐诗、徐江、陈先发、蓝蓝、阿毛、杨键、吴投文、周瑟瑟、杨林、安琪、罗广才、周云蓬、金铃子、马非、梦凌、东岳、迪拜、赵卫峰、林忠成、黄礼孩、姚彬、杨邪、朵渔、尹丽川、李小洛、海啸、墓草、江非、阳君、朱剑、沈浩波、丁成、李成恩、吴小虫 历时三年,如今,我们终于完成了汉英读本《中国新诗300首》(1917—2012)的整个编译和出版工作,与中外读者见面了。 在本书的编译过程中,曾得到中外知名诗人、批评家、翻译家和汉学家的通力合作与支持。在此,谨向他们和所有译者一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谢意。 诗歌不朽,艺术长存。 是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