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以现今某地方言冒称中古平水韵之不宜 注意到林金建先生在拙作“在全国范围内冒称中古平水韵的负面影响”41楼跟帖中的这句话:“我认同征服的观点,不能以方音冒充平水韵,也不能以北京音为基础的普通话标音为标准制订诗词新用韵。”能否以普通话标准音为标准厘定诗词用韵姑且不论——得暇时再论,单说不能以现今某地方言冒充称中古平水韵的问题。 有朋友曾提出“韵乃声韵”的观点,并认定此乃基本韵理。对此,我也是深表赞同的。事实上,历史上任何时代通行全国的诗韵,都是由相应官话语音系统支撑的,风行于官场与读书人阶层的诗韵语音与现实官话之间也是完全一致、高度一致、基本一致的。由于金兵南犯、蒙元入主中原,这种情况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实质性变化,有明一代曾经试图还原中原雅音,终是无力回天,满清入主中原后变化再度加剧,及至晚清,由于重新厘定官话,诗词式微,诗八股和文字游戏盛行,加之汉族士子的民族气节,二者才完全脱节,极少数时人更把这种脱节演绎到极致。 现在业内有人动辄大谈而特谈传承,实际是全盘继承了晚清诗八股和文字游戏的衣钵,反把唐宋优良传统抛到九霄云外了。个中原委殊堪玩味,此处不拟深谈。鉴于业内以现今某地方言冒称中古平水韵之风甚嚣尘上,韵已非韵,诗更非诗,现代民族诗词文化已然沦落不堪,而五四文学革命百年庆典在即,此时此刻,冷静地认清现今某地方言与中古平水韵之间无法回避的巨大差异,进而澄清是非,拨乱反正,显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余之所谓平水韵,远非纸面上的平仄归属与韵部归属那么简单,而是指其所依托的现实语音系统,现今某地方言与中古平水韵之间的比较,实际是古今语音系统的比较,是理当活跃于舌间耳畔的古今声韵之间的比较。以下试从现今某地方言与中古平水韵之间实质性差异的角度,略论以现今某地方言冒称中古平水韵之不宜。窃以为,现今某地方言与中古平水韵之间至少在以下方面存在明显不同: 1)地位不同。现今某地方言属方言,平水韵属官话。 2)通行范围不同。现今某地方言仅仅通行于华夏一隅,比如吴语仅通行于吴语区,粤语仅通行于语区,东南韵仅通行于东南一带,平水韵则曾通行九州、遍及全国。 3)涉及人群不同。现今某地方言只有在方言区生活或出生的人士才有可能使用,而彼时在全国各地学习、工作的读书人和官场人士都必须使用平水韵。 4)语音系统不同。现今某地方言在音色、调值、声调分类诸方面可谓五花八门却又自成体系,而中古平水韵的语音标准则只有一套,究竟是否基于洛阳读书音则无关紧要。 5)历史功绩不同。现今某地方言造就的多是匠人,偶有诗人亦无大家。中古平水韵则造就了大小李杜、元白、王孟、苏辛等不计其数的诗人,其中不乏大诗人。 无需赘述,明眼人早已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异远比一些朋友所想像的要大得多,一如人类与人类的祖先类人猿之间的差异,只不过从猿到人是进化了,而从中古平水韵亦即中古读书音到现今某地方言则是退化了。由此可见,现今某地方言就是现今某地方言,中古平水韵就是中古平水韵,二者虽然具有源流关系,但已无法同日而语,更不能划等号。以现今某地方言冒称中古平水韵实属不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