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84|回复: 64

在全国范围内冒称中古平水韵的负面影响

  [复制链接]

215

主题

1110

回帖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发表于 2017-2-15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征服 于 2017-2-15 13:29 编辑

在全国范围内冒称中古平水韵的负面影响
       首先再次申明,笔者对中古平水韵向来尊崇有加,只是看不惯有人用现今某地方言冒称中古平水韵而已。这种看不惯早已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故此曾与同仁们一起,多次就此发出呼吁,以正视听,以匡诗词,以圆国梦。
       那么,在全国范围内冒称中古平水韵究竟有哪些危害呢?窃以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严重败坏了诗者基本诚信。大家知道,时至今日,普天之下早已没有哪怕是一人能够读得出、听得懂中古平水韵了,这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儿,是不争的事实。有人的诗作中分明用的现今某地方言——吴语、粤语、湘语、闽语、晋语、客家话、温州话等等,却大言不惭、堂而皇之地宣称用的中古平水韵,如此公然扯谎,难道是一个合格诗者应有的作为吗?
       2)严重破坏了格律诗音乐美。众所周知,格律诗有别于其它诗体的本质属性,乃在其无以伦比的音乐性。可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古平水韵早已无人读得出无人听得懂,99.99%以上的国人只能用现代读书音在全国范围实现有效交流,一如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达人们用清一色的普通话演绎唐诗宋词,这种情况下,律句固有的平仄效果和格律诗音乐美便大打折扣甚或荡然无存。
       3)严重阻碍了现代民族诗词文化振兴。长期以来,业内高端极小圈子中有一种“点水便成神”的荒唐共识,认为只要在纸面上采用了冒称的中古平水韵,便可轻而易举地步入高雅诗词殿堂,便是不折不扣地传承了中古诗词文化,并在全国范围内强行误导,以致现代格律诗穷到差不多只剩下格律了,全国人民不待见,多少诗集白送都没人要,众多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的一代代广大青少年名正言顺的为诗填词权利更是被硬生生剥夺殆尽,他们像唐宋诗人一样用自己所属时代的官话——读书音学作的格律诗动辄被指为出律,又分不出过多精力也无意玩弄那些只能看不能读的纸上文字游戏,此乃诗词界后继乏人、韵已非韵、诗更非诗的根本原因。
       大量事实表明,诗词表面繁荣的背后,是一些泥古不化的匠人与诗词企业家沽名钓誉、大肆敛财的严酷现实,是代民族诗词文化的整体沦落,是诗词界公序良俗的严重破坏,是以各类律体韵文称诗之风愈演愈烈的和现代民族诗词文化举步维艰的无奈.......
       无需赘述,只要对以上三条有所认知,只要还有哪怕些许诚信与良知,只要具备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历史责任感,当下形形色色的诗者都不会如彼泥古不化、死死抱住中古平水韵粗腿不放,都不会麻木到无动于衷,等闲视之,更不会大刮而特刮文革遗风,乱扣帽子、乱打棍子、排斥异己、疯狂打压,一而再、再而三地公然逆历史潮流而动了。
伏乞列位看官思之。


18

主题

1341

回帖

364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642
发表于 2017-2-15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新诗的,除了余秀华的,有几个人的能卖动。

用新韵的,除了领导摊派,哪个能卖动?

当然用平水韵的一样卖不动。这条没有什么证明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1110

回帖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楼主| 发表于 2017-2-15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瑞丰堂 发表于 2017-2-15 13:25
写新诗的,除了余秀华的,有几个人的能卖动。

用新韵的,除了领导摊派,哪个能卖动?

这话倒是大致不错。
可是,为什么呢?所谓新韵作品还不是跟着旧韵作品一起吃了锅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主题

3399

回帖

848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484
发表于 2017-2-15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稍安勿躁,等到二0一九五四,吟者上台主管诗词中央时,都会解决的。

点评

植树不毛地,杖材无处寻。 叟心临愈静,醉里看闲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16 13: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7-2-15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1341

回帖

364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642
发表于 2017-2-15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瑞丰堂 于 2017-2-15 13:58 编辑

确实看不出,笔者对中古平水韵向来尊崇有加,只是看不惯有人用现今某地方言冒称中古平水韵而已。这句话是想表达什么意思。意思是如果不拿某地方言冒称中古平水韵,就没意见了?如果现在没人说某地方言是平水韵。会有别的意见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1110

回帖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楼主| 发表于 2017-2-15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征服 发表于 2017-2-15 13:32
这话倒是大致不错。
可是,为什么呢?所谓新韵作品还不是跟着旧韵作品一起吃了锅烙? ...

当然,若是比诸唐宋,客观地说,时下新声旧韵作品总体上(非指个体)均乏善可陈,能及得上元明清二三流水准者都不多见。
然而无论如何,以冒称的大面积不能读的中古平水韵窃据全国范围的诗韵正统地位,毕竟是当下古典诗词萎靡不振的最主要因素啊!
时下的所谓中古平水韵诗作全国人民都读不出、听不懂,高学历读书人都读不出听不懂、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达人们都读不出听不懂,谁又能待见呢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1110

回帖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楼主| 发表于 2017-2-15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植杖叟 发表于 2017-2-15 13:32
稍安勿躁,等到二0一九五四,吟者上台主管诗词中央时,都会解决的。

据我观察,吟者所为乃是诗词公益事业,纯属无私奉献,从来不计报酬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5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我所知,强调用方言作格律诗词的,并没有,倒是吟者系列的救救诗词等提出要编辑什么东南韵。尊重传统的作者都是用平水韵、《词林正韵》作诗填词。他们无非是按老规矩做,而吟者系列一直是批判他们读不出古声韵,却用其写诗,怎么现在转移话题了?

点评

《东南韵》地域特征明显,显然不能在全国范围内通行 或许正因如此,有人分明用的东南一带方言,却又不敢承认,非要冒称中古平水韵吧? 说到传统,三寸金莲也曾作为一种传统,历史比平水韵还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16 20: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5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普通话就能读出诗词的音乐美?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且别说古人的,就如:
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当朗诵者将“看”读成去声时,懂得古诗词的听众都作呕,有音乐美吗?

点评

这位学堂先生显然是在偷换概念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15 17: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2 05: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