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99|回复: 60

现代人学习中华格律诗词用古韵所遇到的尴尬

  [复制链接]

1036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7418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2-15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辽宁昆仑 于 2017-2-16 09:09 编辑

                                     现代人学习中华格律诗词用古韵所遇到的尴尬

                                                                        昆  仑


当前,在微信、网络博客、诗坛和各种纸质刊物上,学习中华诗词的人如雨后春笋,把唐诗宋词这两朵古典文学奇葩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这对弘扬、继承、发展中华诗词文化,促进中华诗词文化传播,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我们应该为此唱赞歌。然而,时下有相当一批人仍坚持用古韵来写格律诗词,会遇到很多尴尬。因此,笔者建议,现代人学习中华诗词不用古韵,应该用新韵。


一、 历史总是推陈出新,向前发展
1.古韵是为汉语无普通话的那个时代服务的
我们现在说的古韵是指《平水韵》和《词林正韵》。运用《平水韵》和《词林正韵》写中华诗词的背景是中华大地无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推行使用,没有汉语拼音。那时,这两部韵书是中华诗词爱好者的工具书,深受那个时代诗词作者的欢迎。这两本韵书进一步规范了汉字在中华诗词界的统一发音标准,作为诗词界统一遵守的规则,尽管那时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依然各自讲着自己的方言。
《平水韵》的产生的背景有二:一是公元1229年,金朝的王文郁编了一本韵书叫《平水新刊韵略》,分106韵。二是公元1252年,金人刘渊编了一本《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107韵。显然这两部韵书有些缺陷,不能满足律绝爱好者的要求,于是《平水韵》应运而生,宋末平水人刘渊在前人编写的韵书基础加以整理,并依据唐人用韵情况编撰而成,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作为写律绝人的用韵依据。
《词林正韵》作者是清人戈载。该书是一部词韵书,书分三卷,分平、上、去三声为十四部,入声为五部,一共是十九个韵部,是填词人用韵工具书。他的分部,实际上也是依据前人作词用韵的情况归纳而来。

2.古韵收入大量的我们现代人不会读的入声字
秦始皇统一了汉字的书写形式,使炎黄子孙有了统一的文字书写形式,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中华历史上功不可没,尽管当时有人极力反对。但秦始皇并未统一汉字的发音标准,以致讲汉语的人南腔北调,吴音越语,相互听不懂,道不明。由于各地方言对同一个汉字发音不同,在诗词界,创作平仄十分严谨的格律诗词时,很容易为一个字的发音争论不休。《平水韵》和《词林正韵》正是综合了南北汉字发音差异,最大限度照顾了南北汉字方言发音,那时的诗词爱好者都愿意接受,形成了一个标准,使诗词创作者用韵有了“法定”依据。
南北方言最大差异就是入声字。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了元代时,平声分化为阴平阳平,就是现在的一声和二声,上声有一部分字归并到去声里,剩下的是现在的三声。去声和由上声归并的一些字是现在的四声。入声在元代时就已经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所以北方方言就没有入声字。入声字主要在南方使用,那时江淮官话、吴语、粤语、湘语、闽语、客家语、赣语六大方言均有入声字(现在这些地方方言依然使用北方人听不懂的入声字)。《平水韵》和《词林正韵》这两部韵书收集归纳了大量的南方方言入声字,分门别类,便于查找。这样,不仅兼顾了广大南地区的诗词爱好者的语言实际使用状况,也给北方不懂入声字的学习者归纳了范例,便于集中学习,相互交流。这两部韵书的问世显然能够平息为汉字发音因各地不同而带来的争论,尽管这两部韵书编撰体系繁琐,很不完善,缺发科学性,是南北方言发音的大杂烩,按韵书的读音去朗读依旧是南腔北调。

3.现代人学习中华诗词的语言大背景变了
时代总是向前发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华夏大地推行使用普通话,把秦始皇未完成的汉字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现代汉语使用普通话已经分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使用汉语拼音已经成为国际标准。国家先后多次修订出版具有国家标准意义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普通话已经在中华大地推行了60多年。从大、中、小、幼学校课堂用语和内容、影视新闻媒体话语,到正规会议,都必须使用普通话。古典格律诗词在课堂教学和官方有声媒体中一律使用现代汉语读音。现在我们华夏大地十三亿人口都会使用普通话。我们现代人已经不会读,也听不懂《平水韵》和《词林正韵》中和现代汉语发音有差异的汉字了。中央电视频道正在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中所朗读的唐诗宋词也都是用现代汉语(新韵)来朗读的,尽管原诗是用古韵所写。

二、现代人用古韵的会遇到的尴尬问题

我们如果坚持用《平水韵》和《词林正韵》创作诗词,就会遇到如下尴尬问题:

1. 韵部繁琐,查找困难
如前所述《平水韵》106个韵部,《词林正韵》19个韵部。分平、上、去、入四声,多而杂。尤其现代汉语普通话已经无去声字,使初学者不得不一个字一个字地查找,对号入座,摸不到头脑,如坠云里雾里。

2.入声字多,苦不会读
如前所述,大多数现代人已经不会读入声字了。创作诗词时,费力查找了入声字,又不会读。

3.用现代汉语,出律朗读
由于我们现代人不知道《平水韵》和《词林正韵》和现代汉语不同字的发音,即使按照这两部古韵写出的诗词,仍旧按照现代汉语的发音标准朗读,出现书写和朗读发音标准不一致的现象。于是造成书面符合格律要求,朗读出律的现象。
4.无可奈何,哑巴诗词
另一种现象是,为了回避朗读出律或不会朗读问题,用《平水韵》和《词林正韵》创作诗词不朗读,并美其名曰为“视觉文学”,即哑巴文学。真有哑巴文学吗?当然没有。文字是有声的,不读出声来怎么可能呢?岂不是掩耳盗铃吗?

5.现代汉语同韵,古韵不允许
有些音韵在现代汉语中可以同韵。例如,ing ,ong,eng,而在古韵中行不通。

6.现代汉语不同韵,而古韵却通韵
现代汉语不同音,不可同韵,而古韵却通韵。例如,ie,ia;in,ing;en,eng;ou,iu,u,v
这些音素在古韵中,由于南北方言的差别,读法不一,所以古韵划为同韵,是为了协调南北方言。现代汉语利用汉语拼音把音素明显区别开来。例如,音(yin,不读ying,应(读ying,不读yin;(xie,不读xia),绿(读lv,不读lu.所以,这些发音在古韵中用现代汉语朗读已经不押同一韵部了。


7.模仿古人,南腔北调,滑稽吟诵
据说,古人写完诗词后进行吟诵,而不是朗读。吟诵与现代汉语的朗读不一样。吟诵的规律是,平音音节拉长,上声和去声音节缩短,入声音节更短。为什么入声字读的音节最短呢?就是因为北方人不会读,南方人读不准,南方各地方言对入声字读的标准也不一样。现代汉语朗读根据汉语拼音发音标准,四个声调的音节长度是一样的。这样,现代人按古韵写完诗词后,如果要正确读出声来,就必须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阴阳怪气地“吟诵”,才可。可是,多数人不会“吟诵”。即使会像古人那样“吟诵”,其效果也是十分滑稽的。因为时代变了,人们对语言音律美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古人可能会认为那种“吟诵”的声调是美的,而现代人认为是丑的,不予以接受。我们真的“吟诵”起来,其效果今天听起来,就像一个相声演员同时用南北方言、吴音越语大杂烩朗读唐诗宋词一样可笑。例如:有人写了这样一句诗:
一群白鸽息湖泽,硖石传来竹笛声。
古韵是这样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假如你按照古音“吟诵”,平长,上和去短,仄更短的原则(姑且不论入声字怎么读,都读成去声吧)摇头晃脑地去一字一顿地读,其效果如何呢?你自己不免会捧腹大笑吧!

三、结语
所以,今天我们现代人学习中华诗词还是用新韵为好,会避免上述尴尬。
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学习的是古诗词,古人的发音标准就不能更改,并说这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礼仪”。这种观点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仔细分析起来却有些荒唐。汉字的发音从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在变化,从甲骨文、钟鼎文、到秦汉、唐宋元明清,都在变化发展。不变,怎么会有发展?
另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当下之计是如何“继承”唐诗宋词,不是谈“发展”。他们认为我们“没能真正继承”,唐诗宋词的精髓,何谈“发展”。这种观点似乎有些坐井观天,妄自菲薄。中华诗词从建国以后一直都是大中小语文教材的必修内容之一,一直在中华大地流行不衰。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我们大陆使用了和我们现代汉语一致的新韵,怎样与港台交流?怎样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华人交流?这是不必要的杞人忧天。我们华夏有句俗语,叫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届时必然有许多办法交流。讲汉语的主体在中华大地,是我们影响世界其他华人呢?还是世界其他华人影响我们?当然是前者。
还有人说,用新韵写不出好诗词。这种观点的反命题是用古韵才能写出好的诗词,其实,新韵与旧韵是文字发音的差异,不是格律,也不是物象差异,更不是艺术水平差异,与写出的诗词的艺术水平高低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用今韵还是用古韵只是语音的差异而已。无论用今韵还是用古韵都必须大量阅读中华古典文学作品,积累古典文学素养,厚积薄发。否则,用什么韵都写不出好作品。
笔者撰写此文没有引发旧韵和新韵争论的目的,同时也不反对喜欢古韵的诗友使用古韵,只是,如果初学格律诗词,在《平水韵》和《词林正韵》中迷茫徘徊,不如知难而退,干脆舍去《平水韵》和《词林正韵》,就按照我们上小学时的汉语拼音方案写诗,根据汉语拼音的韵母来划分韵部,区别韵字,大量阅读古典文学文献,也一定会写出很多情深辞婉、意兴飘逸的格律诗词。这是最基本方法。而且,《新华字典》和中华新韵十四韵早已问世,是使用新韵的工具书,简便易懂,操作方便,何乐而不为呢?

感谢各位朋友关注这一话题!其实,就是一句话:是用普通话写诗,还是用方言写诗!古时候,没有广播电视,更没有微信!没有汽车、高铁、飞机!所以,没有诗词大会!因为传媒不便,交通不便!哈哈,现在交通便利快捷,媒体发达。诗词大会经常举办,电视媒体诗词大赛经常举办!如果都用方言古韵交流,不就成了相声大会啦!不过,请君莫急!所有有声诗词大会、媒体大赛,都用普通话(新声韵),不管作者原来用的是什么韵!这是大势所趋呀!不过,您自己用古韵写的诗,却用新声韵(普通话)来朗读,不觉得滑稽吗?
另外,这一板块出现的朋友都是诗人、学者、君子,有很深的文化教养,讨论问题不要跑题呀!也不要失君子风度哟!
另外,我们也要记得,秦始皇当年的文字统一也是有人强烈反对的,可是文字书写还是统一啦!



18

主题

1341

回帖

364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642
发表于 2017-2-15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韵与旧韵,这个对于作品本身质量,在我看,确实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有关系的是主要还是写作能力和写作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主题

1828

回帖

81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83
发表于 2017-2-15 09: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2-15 09:33 编辑

律诗主要是体现平仄变化,平水韵的平仄与今声不相符的占比很小,加注一个多音字注音即可。古今用韵尽量保持一致,有利于诗词的传承。

我们的汉字基本上是在宋朝就定型,我们一直使用着仿宋体汉字至今,平水韵也是在宋朝总结的。这是宋朝对中华文化的两大贡献。

现在谁还愿意为读懂明代的律诗去临时翻看一下《洪武正韵》?所以那些诗就体现出历史的局限性。

平水韵是从唐代以来的律诗用韵的“通用语言”,使用它还是最靠谱。新韵没有解决发音随方言各异,随时代各异两大难题,反而是古老的《切韵》解决了这两大难题。所以新韵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那种简单的韵部合并历朝历代都能轻易做到。新韵的韵部只有十四个,韵部过简,缺少变化,不象平水韵的一百零八部不多不少,合中庸之道,并且宽窄韵部分布合理,生动活泼。

谁想用新韵我无权干涉,但是我个人会一直用平水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5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韵收入大量的我们现代人不会读的入声字。

看来,古人的诗词应该来个焚书,因为当代很多人读不出入声,留着干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1687

回帖

608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081
发表于 2017-2-15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古韵之争似已逐渐演绎成南北之争,这并非好事。方言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祖先尚且懂得这一道理,打《切韵》开始就揉合各地方音,而时人还不及古人开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7-2-15 10: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7-2-15 10: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5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写出一首好诗的前提不是在于你选用旧韵还是新韵,功夫在诗外,学历、对生活的态度,对人文的关怀,胸襟气度等等。

点评

感谢朋友光临雅赏美评,一路支持!握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16 08:26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7-2-15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1687

回帖

608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081
发表于 2017-2-15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通话是国家普通用语,理应大力推广。但普通话的一大缺陷是取一地之方音为国家用语,这本身就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而并无合理与否可言;普通话的另一缺陷是语音残缺不全,生硬不好听不说,更明显的不足是没了入声字,而南方广大地区仍带有入声。按理努力的方向是怎样改进普通话以便于各地域人使用。现在倒好,不但不改进反把缺陷当成进步,运用权力要求南人写旧体诗也要学北人不能带有入声。应该认识到权力的作用是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的,不讲求合理性,光凭权力未必行得通,历史上的朱重八就是一殷鉴。

点评

社会交流可以用普通话,文学艺术则应视情况而定。影视剧,过去伟人用方言,一般演员用普通话,有韵味。后来,演毛泽东用普通话,演邓小平却是用川话,就莫名其妙了!要么按老习惯,要么都用普通话才合规矩。诗词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15 12: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2 20: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