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77|回复: 32

静为躁君,评李白诗文的狂浮之处

[复制链接]

92

主题

1828

回帖

81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83
发表于 2017-1-29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1-31 02:34 编辑

我们一般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去动物园,看到中午正在打盹的老虎,有人就大喊一声,想把老虎吓得惊起而从中取乐。

殊不知老虎均不予理会,喊者自觉无趣,悻悻离开。但是有人用同样的方法去吓唬羊和鹿等动物,它们经常被喊声惊得一跳而使“好事者”获得“满足感”。

但是有细心的人不难看出,其实老虎并非完全没有反应,在你叫喊过程中,它的耳朵其实一直都在动,一直在听音辩声。那么老虎为什么不会象羊和鹿一样会被喊声吓得乱跳呢?因为老虎是百兽之王,食物链的最顶端。只有熊、狮子、大象等动物才能对其构成点威胁,其它动物自是不放在眼里,所以不是什么声响都可撼动它的,这叫作具备“战略定力”。

这如同武林中武林高手的“托大”,象东邪西毒这样的武林顶尖高手一般是不屑同一些无名小卒动手的,如果非要动手也多是不愿按正常的武术套路出招,不把招数使老,此为自持身份。

而武林中武功平庸者往往经常展示一些“花架子”来虚张声势,以此来遮掩因自己的武功差而带来的心虚。高手往往多用内力,经常摘叶飞刀,甚至坐着同你打都能打赢。而武功下乘者面对高手的施招经常是疲于应付。所以,在打斗过程中,武功高者多呈“静态”,而武功平庸者多呈“动态”,这就是“静为躁君”的道理。

我们作诗其实何尝不是如此?一个人诗的好坏其实和他的个人修养与综合素质是成正比的。

关于李白的诗如观前面点评了《将进酒》与《月下独酌》,诗文中尽显浮躁之气,在此不再赘述。下面如观再评李白另外一首广被古今诗友“称颂”的诗,以助诗友们识得庐山真面目。

《行路难·其一》
作者: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此诗先描述李白最擅长的“打秋风”,被朋友宴请,自是要作诗“鼓励”一番,以“鼓励”朋友尽管慷慨解囊,千金豪掷,不要吝惜酒菜,以此来满足自己的享乐。

随后李白很“潇洒”地舞了一段“醉剑”并开始“作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描写的是隆冬季节的情景,紧接着又写“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垂钓碧溪”至少是暖春季节才能安然惬意地去垂钓、行舟。随后加了两句描写心情的哀叹语“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表明世间缺少伯乐,没有发现李白这样的“大才”,随后又写出了欺心之结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个整天酗酒,宣讲奢靡之风的人难道是什么安邦定国的“大才”吗?难道怀有什么“凌云壮志”的雄心吗?完全是欺己又欺人之语。诗文中尽显痴狂与浮躁。

纵观此诗,完全是在东拼西凑,全诗文没有一点连贯之处。写的时间、地点跨度大,并且写景与抒情之承转也很不自然。用现在诗评家的行话说,此诗写的很“跳”,写得很“隔”。

李白的诗许多尽显痴狂与浮躁,这与他平时表现的好逸恶劳、贪图享乐、奢侈糜烂、精神萎靡等个人陋习完全吻合。如果说李白的诗文好,那也只是一种低俗的轻狂,诗文所体现的就象改革开放初的暴发户,身挂金银珠宝,看着华丽,实际上很庸俗。

我们再来看看《全唐诗》中唐太宗李世民写的诗文,就不难分辨谁优谁差。我们学习一下他的《帝京十篇》,诗文中所展现的是“玉匣启龙图,金绳披凤篆”的那种“锦匣藏碧玉”式的娟秀,“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的雄浑、大气与庄重,“去兹郑卫声,雅音方可悦”的雅妙,“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的谦恭虚怀。

附:帝京篇十首
作者:唐皇太宗世民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
连薨遥接汉,飞观迥凌虚。
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岩廊罢机务,崇文聊驻辇。
玉匣启龙图,金绳披凤篆。
韦编断仍续,缥帙舒还卷。
对此乃淹留,欹案观坟典。
移步出词林,停舆欣武宴。
雕弓写明月,骏马疑流电。
惊雁落虚弦,啼猿悲急箭。
阅赏诚多美,于兹乃忘倦。
鸣笳临乐馆,眺听欢芳节。
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
彩凤肃来仪,玄鹤纷成列。
去兹郑卫声,雅音方可悦。
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
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
烟霞交隐映,花鸟自参差。
何如肆辙迹,万里赏瑶池。
飞盖去芳园,兰桡游翠渚。
萍间日彩乱,荷处香风举。
桂楫满中川,弦歌振长屿。
岂必汾河曲,方为欢宴所。
落日双阙昏,回舆九重暮。
长烟散初碧,皎月澄轻素。
搴幌玩琴书,开轩引云雾。
斜汉耿层阁,清风摇玉树。
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
玉酒泛云罍,兰殽陈绮席。
千钟合尧禹,百兽谐金石。
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璧。
建章欢赏夕,二八尽妖妍。
罗绮昭阳殿,芬芳玳瑁筵。
佩移星正动,扇掩月初圆。
无劳上悬圃,即此对神仙。
以兹游观极,悠然独长想。
披卷览前踪,抚躬寻既往。
望古茅茨约,瞻今兰殿广。
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
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7-1-29 18: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40

回帖

9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38
发表于 2017-1-29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事生非 于 2017-1-30 12:32 编辑

    从先生所发表的一些帖子看来,先生是喜欢他人提不同看法的。如果先生发现他人看法还有不确之处,先生还会据理力争;一旦发现是自己的看法不妥的话,先生也会及时纠正。话不说不明,理不争不清,谁能保证自己的话就是永远的真理呢?
    若是我从网络上获得先生的印象没错的话,那么我将挤出一点时间,就关于对唐朝大诗人李白人品及其诗作的评价与先生的看法不相同之处慢慢展开讨论,以此来作为一种学习诗词理论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方法来活动活动。
    不过,我也很怕自己看走了眼,先生也像现在一些网络大V一样,喜欢将自己摆在“皇帝”的位置上,要么只提出一些如“‘老干体’就是贬义词”、“‘匠人体’的本质特征就是薄情”、“‘老干体’的本质特征就是寡味”等口号式的空洞观点而无下文论证,要么干脆就搬出一堆“名家”的错误观点或数十篇写得不成功的作品作为自己的论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认为自己说过的话就是“圣旨”,明明知道错了也不愿意加以纠正。如明明知道“老干体”这一概念就是中性的,自己认为贬义是错误的也不敢于承认,不得已时就回避说“对‘老干体’这词本身的褒贬之争将不再理会”以示自己错误的看法也是永远正确的。
    如果先生也像那些网络大V一样不喜欢也不需要辩论的话,那就没必要白白在网络上浪费时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主题

1828

回帖

81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83
 楼主| 发表于 2017-1-29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1-29 23:08 编辑

有的诗友认为,一个人的诗品和人品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甚至有的诗坛就干脆不让诗友讨论这类话题,在这一点上如观也不太认同。

就象一个人有意掩饰自己的签名一样,无论你用楷体、行体或是草体去写,真正的高手总能从你本人写的字中寻得蛛丝马迹来认定是你写的。

孔子所说的“不入室亦不践其迹”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一般人很难做到这一点。写诗也是如此,口不对心、心口不一皆是欺心之作。很多诗友老是指责别人的诗缺乏“诗心”,实际上他自己写的何尝不是如此,甚至比他所指责的人还要严重,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而已。

李白即是如此,无论他怎么掩饰,我们总能从他的诗文中寻得蛛丝马迹。一个人指纹、写的字体基本上是伴你一生的。同理,一个人的习性、气质等也基本上是伴随你的一生的。

基于以上论述,如观认为:诗品和人品既便不能完全划等号,但也基本上是正比的对应关系。同时一个人写诗与评诗也应是呈现一个正比的关系。

国家历朝历代的明君贤臣多勤于政务,所以很多人留下的诗作很少,但是那些国家重臣很多都是经过科举严格筛选的,综合素质肯定都比李杜那些人高。真要是专研于诗肯定整体上会普遍比他们强。李白等人的诗作,只要诗友们认真剖析,你就终会发现他们心口不一与浮躁的一面。

象唐太宗李世民的诗,只要不先入为主地视为是君王之作而本能地加以排斥并生出一些主观偏见,你就会发现他的诗很耐读,“功力”远胜于李杜等人。





点评

那些国家重臣...真要是专研于诗肯定整体上会普遍比他们强。 ------可惜他们没有专研。这话等于没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9 23: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7-1-29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7-1-30 03: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1341

回帖

364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642
发表于 2017-1-31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1-29 23:34
那些国家重臣...真要是专研于诗肯定整体上会普遍比他们强。
------可惜他们没有专研。这话等于没说~ ...

政客可能是好演员,但把政客拿来与演员PK奖项多少只能是笑谈。

点评

“政客”是一种职业,要想把这个问题讲透彻又要废一番周折。 要想说明这个问题,可以先讨论一下现在诗坛热议的何为“真情”。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无条件的,发自内心的,这就是被世俗称作的“真情”,但是扩充一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31 13: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主题

1828

回帖

81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83
 楼主| 发表于 2017-1-31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1-31 14:00 编辑
瑞丰堂 发表于 2017-1-31 11:32
政客可能是好演员,但把政客拿来与演员PK奖项多少只能是笑谈。

“政客”是一种职业,要想把这个问题讲透彻又要费一番篇幅。

要想说明这个问题,可以先讨论一下现在诗坛热议的何为“真情”。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无条件的,发自内心的,这就是被世俗称作的“真情”,但是扩充一下,父母能做到用这种“真情”来同样地对待别人的子女,甚至是“仇家”的子女吗?恐怕就很难做到。这是由我们所处世间的物质残缺和人的能力以及人性的本质特征决定的。《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深得贾老夫人的疼爱,但是贾宝玉就只有一个,究竟把谁迎娶给自己疼爱的孙子呢?两难之中必须要选一难,必须要做出抉择。

关于世俗所标榜的所谓“真情”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这一点佛教阐述的很清楚。同理,“政客”也是如此。儒家也认识到这一点,允许甚至鼓励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建功立业,从而获取按照礼制所赋予的个人荣誉与相应的物质享受。

所以,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我们古代的帝王、一些国家重臣从了政后就失去了“真情”,把他们的诗作一律本能地加以排斥。相反,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一些人的“非分之想”。比如李白,当时的朝中比李白资历老、比李白对国家贡献大的重臣比比皆是。凭什么他就可以提出让当时的“国舅”杨国忠给他研墨、让玄宗宠爱的贤臣高力士来为他脱靴这样的“无理要求”呢?这种行为在古代就叫作“僭越”。虽然这要求被玄宗所应允,但绝非是玄宗本意。玄宗也绝不会主动让自己的“国舅”和自己心爱的贤臣来为一个狂傲不拘的李白去做这样的事。只不过是当时虽认为不妥,但是不好发作而已。试想这样一个人在还没有手握重权时就这样狂妄,那以后一旦要是被重用而得势,还不“功高震主”?这样品质的人谁敢重用?

古语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所以说,导致李白在政治上的不得志完全是他自己的个人品质差所造成的,怨不得别人。我们认为帝王和权臣的诗作多不是“真情”,那么李白的诗作就尽是“真情”吗?完全不是。如观已经对其部分诗作作了剖析,证明了李白诗文中心口不一的一些虚伪本质。比如李白的《将进酒》和《行路难》,完全是为了“打秋风”来骗吃骗喝,诗文中体现出了什么高尚的情操与远大的理想啊?那都是自欺欺人,希望能引起广大诗友们的重视,不要再被他所迷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1341

回帖

364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642
发表于 2017-1-31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瑞丰堂 于 2017-1-31 14:39 编辑

不能武断地认为我们古代的帝王、一些国家重臣从了政后就失去了“真情”,把他们的诗作一律本能地加以排斥,
------------------就这句而言,我的观点是从来没有听说因为这个原因排斥他们作品的。主要还是觉得不好看。
晏殊王安石欧阳修都是宰相,赵佶李煜是皇帝,很少有人说他们写的不好。武则天的看朱成碧和上报三重恩也都很多人喜欢。
包括汪精卫和毛主席,虽然左右派各执一词,但都很难完全否定他们的作品价值。还是应该主要靠作品说话。

当然不能够因为作者是帝王,重臣就排斥。实际上,在读者来说,这些五花八门的头衔,阅读的时候,多半已经是有加分的。
总不能因为作者是帝王,重臣就纳头就拜吧。拜当下的领导算是有一定目的,很多人该认的也就认了,拜古人不至于的啊。
好的官员,不一定是好的诗人,我们说好诗往往是由学习研究打磨经历与天分灵感等多方面因素构成,甚至还是在多首作品中选出来。那么就这些重臣来说,不管是古代的今天的,有多少可以具备这些条件因素。

其实先生的意思我觉得是可以正面理解的,当下的老干体或者是准老干体们可以多 学习类似作品。提高水平。指望看李白杜甫写出馆阁体的作品,确实比较难。

点评

当然,诗是一种文学作品,诗的艺术性价值是最关键的。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读者的整体水平和价值取向问题。 如观讲了“静为躁君”这个概念,读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诗,你就不难想象他当年在虎牢关以三千多人狂扫夏军十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31 23: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主题

1828

回帖

81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83
 楼主| 发表于 2017-1-31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瑞丰堂 发表于 2017-1-31 13:59
不能武断地认为我们古代的帝王、一些国家重臣从了政后就失去了“真情”,把他们的诗作一律本能地加以排斥, ...

当然,诗是一种文学作品,诗的艺术性价值是最关键的。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读者的整体水平和价值取向问题。

如观讲了“静为躁君”这个概念,读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诗,你就不难想象他当年在虎牢关以三千多人狂扫夏军十万的惊人之笔。李世民性格中的果敢、坚毅、审时度势所表现出来的冷静在他的诗文中都能体现出来。

所以,一首诗的好坏,艺术性是占有很大比重,但是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也同样重要。所以,我们对于一首诗,仅仅是就诗作本身孤立地去研究是不可取的,也应去了解作者的性格特征与诗词的创作背景等因素。

最近,网上诗友金筑子先生与针叶林先生对于何是“真情”的辩论,我觉得双方都说的非常好:


--------假如一个贪官,他写: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这可不是他的真情,但这却是好句子。他如写真情:两袖雪花银,一身铜臭气,说做官就应该有这个本事,这不知是不是好诗?!(金筑子先生语)

-------回复:
   写真情指写真实的思想感情,限于好的思想感情。坏的思想感情,是不允许宣传的。这里有政治上和社会道德上的底线。文学作品要教人向善,要讲真善美。真就是讲究真实,要讲真理,而不能虚伪。一些歪理邪说是见不得人的,思想错误的作品是得不到流传的。如卖国的汉奸文学,诲淫诲盗的黄色文字,不讲文明的谩骂文字,违背公序良俗的作品都会被禁止的。   同样贪官教唆贪污不会被允许。贪官也不会有廉政的真情。他们可能有的是虚伪的两面人格,是写不出廉政的感人诗词来的。(针叶林先生语)


可见这两位先生都是认同诗词创作是要讲求真善美的,是要守道德底线的。但是李白的一些诗句如如观前面所指出的:“行乐须及春。””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句,是不是在宣传真善美?是不是“真情”?

如果这种及时行乐、宣讲奢侈糜烂的思想也算作是他的真情,那么这种“真情”是否应该去提倡?总之,他在诗文中体现的这种所谓的“真情”是违背儒家教诲的,无论古今至少都是不应提倡的。

还有您所说的汪精卫的诗,尽管可能也有艺术性,甚至就诗的内容而言也看不出什么大毛病。但是他毕竟同和珅等人一样做过损害中华民族利益的坏事,都是历史上的反面人物。所以他们的诗既便写的再好也不应予以取用,至少官方不应予以承认。

李白的谋反虽然后来被昭雪,但是他也做过很多违逆的事情,并且有严重的个人陋习。所以如观个人认为对他的诗文也不宜大力提倡,至少在官方应表明立场。








点评

如观先生的观点有独到之处:诗文以立意为先的看法,以及敢于揭古人之短,也敢于扬今人之长的做法,都值得欣赏! 希望不要矫枉过正。 我的看法是:李白人品不敢恭维,李白的才智不敢否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1 20:00
“行乐须及春。””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句,是不是在宣传真善美?是不是“真情”?...这种及时行乐、宣讲奢侈糜烂的思想... -----李白这些诗句是“宣讲奢侈糜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1 03: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3 10: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