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文业先生回忆道:
我的外公(我母亲郑芳的亲叔叔)郑桐荪(1887—1963),1910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继入耶鲁大学研究院深造,1912年回国。1920年至清华学校任教, 1927年任清华算学系第一任系主任,当时全系两位教授为郑之蕃和熊庆来。1934-1935年任清华大学教务长一年。1952年院系调整,调到北大数力系退休。因为他儿女都在美国,他孤身一人住海淀成府书铺胡同四号西房,和北大数学系教授闽嗣鹤同住一院。他妹妹是著名诗人柳亚子的夫人郑佩宜,女婿是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我家住北大燕东园,我母亲时常要我去他处看望。
一次我去看望公公,他要我背诵一首古诗词(现在忘记是哪首了),我对古诗词还是比较喜欢,因此就毫不犹豫地背出来了,自己很得意,应该得到公公的表扬了吧?哪知公公一脸严肃的说:背诵的不对!我大吃一惊,说:没有错误呀?他一板一眼地对我说:古诗词不是这样念的。接着就唱了起来,曲调十分奇怪,我从未听过这样“唱”古诗词的。在学校里,老师教古代诗词都是朗诵,从未有老师这样“唱”古诗词。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古诗词的“吟诵”,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古诗词不是“念”和朗诵的,而是“吟诵”的。实际在古代,人们都是这样“吟诵”古诗词。只是新中国成立后,来自西方的朗诵代替了“吟诵”,导致人们都不知道古诗词是应该“吟诵”,而不是朗诵的。
直到几十年后,我到首都师大工作,我校有个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是赵敏俐,我和他很熟悉。一次我看到报道,他们中心举办了一次中国古代诗词的“吟诵”会,让我一下子又回想去公公当年的“吟诵”。中国古诗词的这个传统,在几十年后又复活了,今天又有人想起古诗词的“吟诵”来,这又让我想起公公当年的“吟诵”来。
通过这次“吟诵”,可以看出,公公老一辈知识分子幼年起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吟诵”肯定就是那时学会的。后来留洋又学习了西方当代的数学,成了一名数学教授,在清华教了一辈子数学。但老了退休了,到1952年他65岁,仍然坚守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吟诵”是如此,他还保留下很多古诗词,可见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坚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