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华诗词半山楼主人]
"当代老干体",就是离,退休老干部 写的格律诗词的俗称. 这是一个较为庞大的诗词创作群体,过去,由于这些同志 的文化素质较低,又长期工作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听的是会议发言,看的是党报党刊,耳濡目染,习以为常,对传统诗词的基本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写诗,填词 ,大都写他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的事情,很少讲究格律,最爱写的就是七律,八句诗, 也不讲求起承转合;写旅游则并列写八个景;写感时则并列写八件事,好象在桌上摆八盘菜似的;若只写成四句的,便是绝句,写成长短句的就标个自度曲,诗词也押大致的韵.但一般不会用<平水韵>;他们大无畏的创新精神令人敬仰;后来通过交流学习之后,尤其国学的提倡和影响所及,老干们也觉得老这样写,实在是无知的表现,所以 伴随着退,休群体的壮大,使创作队伍进一步年轻化,“老干体”也开始注重声韵, 格律了。 老干群体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促进安定团结的,关注时代发展的团体".他们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本也无可厚非.紧扣时代脉搏 , 时刻关注 党和政府的动态,进行歌颂,应该算是"正能量".比如各地召开人大政协会议,就肯定有胜利召开、圆满闭幕、意义重大的盛赞。像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航天工程,反对台独等更是主要题材。
老干体的主要特征: 首先是立意千篇一律.
“老干体”诗词的立意一般来自党报的观点,紧扣时代主旋律.上面说“ 金山银山”那咱就歌颂艰苦创业,上面改口说:"绿水青山",那咱就歌颂保护环境. “老干体”创作队伍多是些没什么文化的老干部,在词汇和诗歌技巧上是谈不上的,所以形成了“语言乏味、套话连篇”的独特艺术风格,保持至今。如: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胜利鲜花血泪浇,扬眉吐气恨难消. 和平发展人心向,拜鬼参神怒火烧. 记取乌云遮赤县,莫忘白骨遍荒郊. 东倭又占钓鱼岛,亿万炎黄誓不饶.
<<热烈庆祝 某某全会胜利召开>> 千秋大业史无前,华夏文明谱壮篇. 清风廉政江山固,惩腐除贪社稷坚. 四风遏制顺民意,八项明规限特权. 勤政为民标典范,神州万里有青天.
这两首诗就很有代表性。"老干体”并不是不讲究修辞,而是受国学教育少,只喜用自己熟悉的俗语,报刊词语入诗.观点陈旧,思想僵化.“老干体”的重要艺术特色还在于其千篇一律的表现手法上:写开大会,就用:热烈召开,圆满闭幕;写改革时事,就用成就巨大,史无前例,决策 英明 .感时则写:政策顺民心,中华兴伟业; 反腐倡廉,.总之,“老干体”里没有鲜明的个性、独立的思想,都是 一些大路货。很多都是一些内容干瘪的标语口号,象一杯白水; “老干体”是排在" 二十四种诗品"之外的东西。他们不讲究高古、雄浑,也不追求豪放、疏野。写赴宴则有:“喜当盛世喜逢筵,胜利征途在眼前”;写祝寿则有:“年方七十岂称翁,要向诗坛再立功”;写贺人升学则云:“鹏程万里喜开颜,跃马扬鞭更向前”;与客唱酬则云:“清词秀句千篇好,大德雄才万世尊”;感怀则有:“百年富贵如云散,千载功名似水流。”多属语俗词生之类,意境全无,不能卒读。“老干体”多用“千秋万载",”世界环球" ,"一片丹心","惊天动地","神州万里",等豪言壮语来掩盖内容的贫乏。
从前的“老干体”只是单纯的歌功颂德.现在有讽喻与歌颂并见.忧国与忧民共存的篇,但“老干体”的忧国忧民主要还是陈词滥调,要表示民间疾苦,就写下岗职工,写环卫工人;要表现社会风气不正,就写警车开道,写市场管理人员打人等,写月亮就是表示思乡之情,写秋风落叶就是表示忧愁,写竹子就是表示高风亮节, 写卫星,火箭则表示科技发达;写低保,医保就表示政策好;总之:立意呆板,程式化."老干体"从来没有求新的立意。 “老干体”的鼻祖应该算是郭沫若。如其《满江红·庆祝九大开幕》词和《春雷》诗就堪称当今“老干体”之祖。其词云:“雄伟庄严,像沧海波涛汹涌。太阳出,光芒四射,欢呼雷动。万寿无疆声浪滚,三年文革凯歌纵。开幕词句句如洪钟,千钧重。大工贼,黄粱梦;帝修反,休放纵!听谆谆教导,天衣无缝。改地换天争胜利,除熊驱虎英雄颂。庆神州一片东方红,献忠勇!” 应景趋时,口号满篇,了无诗味。 据考证:"干部","老干部",这些名词应该是解放后才有的.所以"老干体"显然是指现代的文事,有人把它追溯到唐朝的贾舍人,杜少陵头上去,未免离题太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