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0|回复: 23

网评之一:有名无实之“精” ___略谈审美的底线和上线

[复制链接]

342

主题

708

回帖

769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698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5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凌华光 于 2017-1-5 13:19 编辑

网评之一:有名无实之“精”
___略谈审美的底线和上线
去年上半年看了一批诗发表点浅见。供研究
第一首:
<< 回家途中>>:
三千里外泊经年,最喜今归湘楚间。
明日下车行目处,贵州水绕贵州山。
.作者欲让读者分享返家喜悦,虽无平仄硬伤却毛病不少,很空洞。1..“行目” ,生涩。2..回家途中应不乏见闻,他看到什么现象或什么可喜的变化引起什么感想呢?可以说一样都说不上来。只看到“贵州水绕贵州山” ,比一首歌所唱的,“山还是那座山”稍差。笔者不全盘否定这是诗,承认是诗;但否定它是“精” ,怎称得上精品呢?怎么审美
再看第二首<<定海过恬阿三>>:
    阁下久无事,相邀共忘机。
柴扉轻似扇,落日照残棋。
1.首先标题晦涩别扭。也许叫古诗吧。若按五绝论之,开头两句不合律。当然,在要求人们遵守格律时,也要抱着“求正容变” 的态度看待个别破格之句。因作者对诗未作任何分类,就不再议其格律如何了。2.诗中 “忘机” 是古代隐士或古代官场失意者的常用语,他们越说“忘机”就越掩饰不了“未忘机”,否则失意人不会慨然生叹,或愤愤不平。“忘机” 一词披上了古意,不知是何因素引起。。3.“柴扉” 己陈旧过时,极贫的农村尚有,不是什么新气象,也不是农村生活的主流。4.“落日” 、 “残棋” ,一副晦暗的风景,低沉的晚景。主人翁到这儿下什么棋,乐什么呢?与其说写现代人,倒不如说写古人。也可以认为是随兴之作,仿古之作。严肃地说缺乏时代气息,缺乏温度,思想性较弱。笔者承认它是诗,只是不承认是“精” 品,主要还看大众以为如何被列为精品。本人认为要求太低了吧
第三首<<参观毛主席纪念堂>>更出奇。诗说:
“纪念堂高已化尘” ,其它句都是陪襯。
如果要写实,那么“已化尘” 之句是胡说八道,纪念堂分明屹立在那儿,化什么尘?这叫浪漫吗?不是。如果写形而上的东西,那就更生疑了。因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毛 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他的丰功伟绩,依然耸立,怎能说“已化尘”呢?“已化尘” ,没有正确反映毛泽东思想、毛主席本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在作者心目中,似乎化为乌有一笔勾销了。给人的感觉即如此。政治题材最易反映人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倾向到底如何?没有正确的政治观易丢失灵魂而输出负能量。本诗政治意识的倾向似不大健康,至少是糊里糊涂的。怎能盖上“精” 字加以表彰呢?如果是摸仿某古人的语气,则没弄巧成拙吗?为什么有三个“如果”_____因为尽量冷静。当时有人向作者和版主提出质疑意见,对方均不解释,依然故我。坚持“纪念堂高已化尘” 。这说明质量管理出了漏洞。这首诗不好。成为所谓,实在耐人思索不解。
还有一首《步韵· 登山看晓天》:
               黄梅飘锦雨, 山间泻飞泉。曲径通幽处, 云台竹啸喧。
                霞光流彩舞, 岚气润诗鲜。紫燕兰芝觅, 扶摇上九天!
这首诗心态积极只是有些缺点,说一说供参考而已。不知飘锦雨,霞光流彩,岚气三者怎么同时出现,飘着雨还看见霞光舞动流彩?天未亮登的山?冒雨登山?一团疑问。不知紫燕到九天觅兰芝,从何说起燕儿要食兰芝吗?兰芝长在九天?燕儿能扶摇上九天吗?比喻什么?步韵弄不好就只见词藻,东拉西扯,皆缺立意,闭门造车,得不合逻辑。好的立意应是为人民而写,好的结构是符合逻辑。这是一首“飘红”之作,管理者为之抹上红色,以示鼓励。其实此诗有待大大加工。前所选诗,来自不同的网站。这类标“精” 、飘红的诗几年所见甚多,所举者不足九牛之一毛。举例是为了阐述更普遍的原则,不是针对个人,故不提作者和推荐者姓名
不管什么媒体应慎而重之对待作品的选优。这不是单纯讨论作品,而是导向工作。审美不要出毛病,审美要有底线也要有上线
习总书记文艺讲话说:“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 。我认为这是当代诗词的审美的底线,具体说,不能把“去思想化” 、“去主流化”、 “去价值化” 等五个方面的作品,或沾染五种气味浓烈的作品,当作美来宣传、吹捧、示范、标之为当代之“精”。这些东西不美,境界层次也不高。笔者认为:从个别中可窥见一般,然后抓—个什么“一般” ,吸取正反经验教训, 带动许多的“个别”。上面举了四例,看重上面的作品,是否多多少少受了“去思想化”哪一套的影响呢?提高警惕为好。习总书记文艺讲话又说:"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笔者认为这就是当代诗词审美的上线。正确的态度,是力争达到上线,防止突破底线,把握住大方向,发挥创造力,为人民写作。。在上线和底线之间有一大片开阔地,根据实力,这可能民间社团最易展开活动的空间,也可能是最易生存的空间之一。对“艺术性” 的理解,应与时俱进,突破个别古人眼光之局限,深入广阔的精神世界。。“温柔敦厚”充其量是过去诗教之旨,不是诗之旨,也不是诗人之旨。能增强我们对周围世界感受的各种方式方法,都是艺术性,或与艺术性息相关。
“精品” 应“优秀作品” 的冒尖者,还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全国几十个诗歌网站,各站各平台为诗词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和奉献,也有一批好作品。各平台的差别较。不断地改进工作仍是大众的希望。笔者也极盼各刋、各媒体推出精品,为作者带好路。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7-1-5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主题

3896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454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5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海长孺 于 2017-1-5 12:46 编辑

阁下久无事,相邀共忘机。——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若按五绝论之,开头两句不合律”?——不知何处“不合律”。
网上的“精华”,大多是鼓励性的。

点评

这两句平仄正确,现在的忘读仄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9 13:30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42

主题

708

回帖

769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698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1-5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诗词代表大会提出:“精品力作的主要标准,是时代精神、先进思想、真挚情感与艺术感染力的高度统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2

主题

708

回帖

769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698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1-5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间泻飞泉平平仄平平

点评

再看第二首: 阁下久无事,相邀共忘机。 柴扉轻似扇,落日照残棋。 1.首先标题晦涩别扭。也许叫古诗吧。若按五绝论之,开头两句不合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5 14: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2

主题

708

回帖

769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698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1-5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什么媒体应慎而重之对待作品的选优。这是一个导向工作,不是单纯的作品的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2

主题

708

回帖

769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698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1-5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鼓励要坚持。方式不一定标精,还有可行的方式,比如赞哪一处好凭感觉还是什么理由,让别v知其然。标精无说明是空的。不管怎么鼓励,要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向去鼓励。把铜说是金。不是鼓励。那也将降低网的品位,也是一种朦胧的误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主题

3896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454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5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凌华光 发表于 2017-1-5 13:39
山间泻飞泉平平仄平平

再看第二首<<定海过恬阿三>>:
阁下久无事,相邀共忘机。
柴扉轻似扇,落日照残棋。
1.首先标题晦涩别扭。也许叫古诗吧。若按五绝论之,开头两句不合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857

回帖

3157

积分

栏目顾问

奇趣诗苑特邀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57
发表于 2017-1-9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9 13:36 编辑
学海长孺 发表于 2017-1-5 12:44
阁下久无事,相邀共忘机。——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若按五绝论之,开头两句不合律”?——不知何处 ...

这两句平仄正确,现在的忘读仄声。第一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说法从宽仄收句只一个平声不算病,一种说法从严,不管平收仄收,前四个字中只一个平声字(除了仄仄仄平平)都叫孤平。说法既然不统一则不能硬说是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1687

回帖

608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081
发表于 2017-1-9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赞赏诗词理论研究面对创作实际,用出现在身边的诗作例子,比评点古人的诗似更具研究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2 20: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