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05|回复: 67

文化观潮:关于”格律化”的沉重的多角度的思索

  [复制链接]

342

主题

708

回帖

769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698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1-5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化观潮:关于”格律化”的沉重多角度的思索
____读“我最喜爱的十首唐诗” 所受到的宝贵启发(2016.12.18)
这是一个带全局性的问题。须研究和讨论,可作为评论看待。
先从一个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说起。据《光明日报》1992年9月12日载:1992年9月香港获益出版公司, 社在香港举办了一项特别有意义的文化活动——“我最喜爱的十首唐诗”,评选的结果按得票多少为序,这十首唐诗依次如下:
1、孟郊《游子吟》                         2、杜牧《清明》
3、李白《静夜思》                         4、王之涣《登鹳鹊楼》
5、李商隐《登乐游原》                  6、孟浩然《春晓》
7、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8、李绅《悯农》
9、李白《早发白帝城》            10、贺知章《回乡偶书》
   2012年10月中央电视台4频道播岀了刘心武先生对这十首唐诗的评他说:"这十首唐诗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承袭的精华并且也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所达到的一种全人类必须仰望的高度"。值得为中华民族诗歌而骄傲。笔者借此说说格律化的严重倾向为什么不合民族传统和时代潮流及其起因即解决办法。
一读.“我最喜爱的十首唐诗” 的获益和感概.
“我最喜爱的十首唐诗” 是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含历史价值和丰富信息,不可小看。十首之中《游子吟》、《静夜思》、《春晓》、《悯农》,四者是古体诗,非格律诗。《登鹳鹊楼》、《早发白帝城》、《清明》、《回乡偶书》四者是格律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登乐游原》两者格律不严(《登乐游原》首句全是仄声不合格律,其余三句合格律。也可以说间于格律和非格律之间《赋得古原草送别》有一联破了格,非正格)。分析”我最喜爱的十首唐诗” 可以看出如下铁的事实:1.指唐代格律体和非格体并存,读者和作者有选择余地,格律诗和非格律都有人民群众喜欢的优秀之作;2.人民群众的取舍跨越了格律与非格律的界线,不在乎“格不格律”, 即便是格律诗也不在乎是否“严守格律”严守格律。这与偏爱格律诗无限崇拜格律诗的知识分子迥然不同。五十年,一百年后我国传统诗词是什么样子?能诗坛只剩独木桥,舞坛只跳芭蕾舞吗?
翻翻《唐诗三百首》,那是百花齐放,格律诗和非格律诗(古体)几乎平分天下。再翻全唐诗,格律体与非格律体(古体) 更是平分天下。传统传统天天喊,什么是最有生命力的传统?应是(至少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族不息的战斗精神,不是格律诗的模式。不能狭隘理解成继承传统就是继承格律,继承格律就是继承传统。这太片面,太表面。这里说的非格律体并不限定行数,主要指的短小的古体诗。古体诗本来有长有短,短小的古体诗易背得,一首是四句、六句、八句。可是诗坛很多人许多圈子山头把它入“另册” ,视为“不入流”, 不得登大雅之堂。这是倒退,隐隐可悲。,只就形式定高下,而且只就格律与否定高下,恐怕太辱没祖宗了。是不是形而上学?唐、宋、元、明清的诗,写格律与不写格律在是自由的、平等的。没人说三道四,未闻谁的诗论斥之“不伦不类” ,斥之“不伦不类” 者本身就可能有点 “不伦不类” 之嫌。
二. 刋物格律化顷向过于严重。杜甫<<望岳>>,孟郊《游子吟》, 李绅《悯农》,李白《静夜思》 ,孟浩然《春晓》……,这类诗也是古体。不是格律体王  令<<暑旱苦热  >> :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这诗亦很好,它不是格律体而是古体。这些非格律广泛存在于民间。而唐代,翻全唐诗集子来看,格律体与非格律体平分天下。唐之前无格律体。总体上看,刊物中,非格律体也许不到五分之一。有的刋物不登一首只有四句、六句、八句的非格律体。所以说刋物存在着严重的格律化倾向,这指总况。再不调整,有朝一日,诗坛就可能成为清一色的格律诗词了。很不正常。
三. 对格律化的批评。
对格律化的批评是对于诗坛格律化严重倾向的异议或敲警钟。声明在先:本文不反对格律诗,反对诗坛格律化。本文指诗坛格律化倾向严重,并没有说诗坛已经格律化。
按理表达好的思想和好的感情(包括爱国的思想和感情) 应借助于一切可用的诗体形式,包括古体、格律体、或其它可能的新形式。不应限于只用格律体这形式。当今知识爆炸,科技日新月异,词彙量比唐宋增大千倍、万倍,一个旧瓶装不完新酒。格律日益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假若诗坛格律化了,不是历史的进步,硬要说发展,那也是畸形发展。畸形发展不合历史经验,不合时代前进的潮流,不合情理,应有适当调整。
诗坛格律化是继承一部分传统破坏另一部分传统,或者说是片面的继承,它破坏了传统的整体。用继承传统为理由千方百计推行诗坛格律化,那是站不住脚的。
诗坛格律化是用一些知识分子的偏爱代替广大群众的喜爱,广大民众的喜爱与格不格律没有必然关系,“我最喜爱的十首唐诗” 是活教材,教会我们认识到这个结论。
诗坛格律化与社会主义文艺方针直接冲突。这个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方针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诗坛格化不利贯彻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社会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为人民服务,“二为”方针并不限制艺术家的创作性,而是鼓励文艺工作者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下,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诗坛格律化违背习总书记文艺讲话。习总书记要求努力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对于形式特别说到:“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
毛泽东说;”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可见诗词大家也承认“这种体裁束缚思想” ,所说“这种体裁” ,按 笔者的理解,正是指格律诗。过分追求格律,搞诗坛格律化只能利于写一些精美但意境狭隘,内容单调贫乏的短诗,这就缺少宏伟的气魄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较难反映广阔、丰富不断变化的社会和人生。
愿带“着镣铐跳舞者”(指格律)固然堪赞,不愿“着镣铐跳舞者” 也应乐观其成。没有必要叫诗国的民众叫校园文学社团都围着格律体转圈圈而抛弃非格律体。重要的是把思想性(如爱国精神,如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思想性的范畴)带入校园,带入多种形式(如格律体和非格体)是其次。
三. 导致诗坛格律化严重倾向的因素何在?
这种倾向与古典诗词魅力直接相关,还与误解、误导、直接相关。这种倾向是
1. “成熟论” 的误导。2. “正宗” 论或科举的影响。3. 懒汉思想的推动。4. 形式主义或形式至上的思维方式的习惯。
下面对各因简述一下。
“成熟论” 。这是一些评家以偏概全的说法,也是较僵化的说法说格律诗是诗或诗艺的成熟。似乎诗的格律化是诗的必由之路,是诗的归宿。其它均不值一谈。给人造成如此严重错觉。可惜这种论者没有论证过。格律最多是若干诗体中近体诗这种形式趋于成熟固定或或模式化(下同)。不能把近体诗形式的成熟当成一切诗或说成是诗的成熟。近体诗只是诗的一种,诗,是总体,概念有别,外延有别。把其它古典诗体划为不成熟、视为“次品”, 斥之“不伦不类”,这是“成熟论” 的一贯态度。把格律看成绝对地好,看不到不足也是“成熟论” 的弊端。在历史上,在一段时期内有些形式看似成熟了,再才过一段时间又不那成熟了不那么完全适用了,于是出现局部变化,或新的形式来适应需要,
“正宗” 论。也是偏爱格律的人的发明。格律是在明清时期,方才理论化、系统化、理想化了的,唐.<< 二十四诗品>>是唐朝重要的诗论,全方位反映了唐诗的形式、风格、体栽,并无正宗不正宗之说。<< 二十四诗品>>没有格律诗的特殊地位,没谈到它。 “正宗” 论的违害 意在排斥其它形式,据说,清,或清明两朝时期科举考试,就只考近体诗,若如此,就是科举的影响。翻看<<元明清诗选>>仍有许多诗不是格律体而是古体诗这证明有人把它当敲门砖,进门后把砖扔了,并没看之为好了不起。。 “正宗” 论,使学诗的一部分人误以为写得来格律就是自已“正宗” 了,也就产生一批吚吚呀呀的格律溜,不再思进取。
懒汉思想有吗?有。对于讨论会而言,对于审稿而言,无疑分析诗的“软件” 毕竟比分析 “硬件” 费力费时,只分析硬件(格律什么的) 就来得省时、省力、简单、方便,用不着多少学问,只要拿着诗词格律本本一对黑大功即可告成,可不大动脑筋。
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及其习惯危害很大。是只看表面,不看内容;只重衣裳,不重内容。形式至上者认为形式好就是绝对地好就是一切皆好。把形式置于内容之上,把形式视为泰山,把内容视为鸿毛,为了形式牺牲内容,拒绝承认形式为内容服务和形式要适应内容的需要(这些辨证观点) 。把延安文艺讲话,把北京文艺工作讲话忘记了。理论工作者应多作工作,使更多人明是非、识大局,看前途。臧克家先生孙轶青先生堪为范,早就提倡格律和非格律的公平对待与竞争,不妄加阻止非格律体。这种科学态度值得好好敬重的和学习。
四. 支持不同诗体不同艺术形式的共同发展。
刋物征稿有改进空间<<诗国>>除了有格律诗词之外,还特别设有“新古体诗卷” 这个专栏,别具一格,值得敬重,<<中华魂>>的诗也打破格律的限制。让两者竞争地发展,就诗体形式而言,这就全面地红继承了历史传统。一首四句、六句、八句、十几句皆可,不那么束缚思想,能装进新词语,讲不讲平仄不做规定,看起来古典但不拘格律。都这样做,蔚然成风时就能纠正格律化的严重倾向。这是应支持应倡导的明智之举。
刋物发表时,如有顾虑,那么凡“近体诗” ,均在刋物目录统一注明,或具体作品标题后注明是五律还是七律?以免钟爱近体诗的人们担心损伤近体诗的那种声誉。同时防止另一些人把格律与非格律混为一谈。也可把类似格律诗但实质上又不是近体格律的诗,标注为为“新古体” <<诗刊>>曾有过此的经验) ,如无以上顾虑,则不标注亦可从,自便。建议在竞赛和征稿时,对待诗体的形式,要一视同仁,待之平等,至于用什么形式要鼓励作者自主选择,以便让不同形式均为中国梦的实现大显身手,提供正能量。

99

主题

1863

回帖

684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840
发表于 2017-1-5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点评

赞同,对当今诗坛之病诊断准确,说理透彻全面,不可多得的一篇好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5 13: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5 13: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者 发表于 2017-1-5 12:56
这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赞同,对当今诗坛之病诊断准确,说理透彻全面,不可多得的一篇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5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的主要观点。
.
人们为了格律化,而抬出书面音韵平水韵。这个平水是否拟托,值得商榷:没有真实的《礼部韵略》史料佐证。
.
格律诗起于南朝胜于唐:一是科考必考;二是有前提即南朝永明体与魏晋风骨结合。今人有拿平水平仄格律说诗的不良倾向。
.
新诗则不继承中国诗传统倾向,与格律一家走偏,可以说都有问题。必须正之。所以诗的理论版应站在前沿。
烟波挽霞收入梦,黄河今宵过寸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主题

1828

回帖

81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83
发表于 2017-1-6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提倡写格律诗的目的是为了广泛普及,待有了一定写作人群后可以考虑再挖掘其它体裁。

但是律诗专栏就应严格按照律诗的格律要求去写。这样做便于归集整理,可以给初学者提供范例。

想写古体诗应另辟专栏去写,防止两者混淆给初学者的学习制造障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1
发表于 2017-1-7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全唐诗》中,格律诗只是占极少一部分,其它各种诗体占绝大多数,在“我最喜爱的十首唐诗”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中,格律诗怎么可以与占绝对优势的其他各类主流诗体平分天下呢?可能是脑袋瓜有问题的格律迷在暗箱操作吧?

点评

这些诗选入前十,可能因为大多是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为大家熟知有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7 10: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7 10: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投桃报李 发表于 2017-1-7 08:53
在《全唐诗》中,格律诗只是占极少一部分,其它各种诗体占绝大多数,在“我最喜爱的十首唐诗”问卷调查的统 ...

这些诗选入前十,可能因为大多是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为大家熟知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主题

3399

回帖

848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484
发表于 2017-1-7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格律诗与非格律诗,从古到今,从来都是并存的。写作者可以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及个人喜好,随意作出选择。对格律不感兴趣者,大可以选用古风、歌谣、打油等体裁,只是不要反对别人写格律诗。

点评

现在也一样,格律诗也就中华诗词论坛设有绝句,律诗专栏外,其他网站都可以自由发表。什么诗体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作品的质量。格律诗打“五四”开始就被打倒了,但好的东西是打不倒,禁不绝的,这些年有不少人在学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9 20: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1

主题

1740

回帖

600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005
发表于 2017-1-7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在于:格律依据的平水古韵,只是“书面”的规定,从无进入口头,更无从说“大众口语”。就是写出了平水格律体,仍是给今音阅读。格律的平平仄仄只是视觉,不是声学。
   人们完全可以自己选择写作用韵(包括书面案头韵表)。但却是这些用书面韵搞格律的在实行“专政”手段,评诗论词先抠平仄。比如东北老,本就与京唐音差别不大,本就不会侬语软音,却冒充平水专家。意义本就不大,还煞有介是。学古人,古人大家谁在宣扬平仄?第一本诗论《六一诗话》,只说诗境诗味,哪像今天的平水“专家”?
    这种不良风气,把写古典诗带到了沟里!不信拿你诗集卖,看有几个人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

回帖

5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6
发表于 2017-1-7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水古韵只是“书面”的规定,从无进入口头,更无从说“大众口语”。就是写出了平水格律体,仍是给今音阅读。格律的平平仄仄只是视觉,不是声学。这种不良风气,把写古典诗带到了沟里!
    有一种奇怪的现象:用平水古韵写成的诗集确实没人要,偏偏有人硬要去写,还出了许多诗集;不用平水韵成的诗集市场行成看好,非常畅销,可以赚大钱偏偏少人去写。不应该啊!
    都是平水古韵造的孽!平水古韵罪该万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2 20: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