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谓特拗特例2016.11.24
“平平平仄仄”句式是一种撷腰句式,它是将两个平仄相替的双音节,即“平平仄仄”在中间加一个“平”声形成的第三种律句,即:平平一平一仄仄。
诗谱上记作“中平平仄仄”,第一字记成可平可仄,那么第一个平声双音节则为单(孤)平音节,但第二个音节为单音节的“平”声,已补救了双平声音节的单平状況。
这个句式有一个常见的变例,即第四字写作平声时,那么第三个音节,由双仄音节变成孤仄了,诗律为挽救此孤仄音节,则将第三字由平改仄,以弥补仄声不足。这种方法诗家称为“四拗三救”。
也有称此法为“三拗四救”,即认为三字由平而仄,故第四字由仄改平进行补救。雨梦认为三字非音节点,平仄不合为小拗,而四字为音节点,平仄不合为大拗。句子拗都应救,但有云:大拗必救,小拗可救可不救。故此法宜称“四拗三救”。
被救后的句子成:“平平仄平仄”。王力先生称此类句式为特定拗句,简称特拗。 并强调:特定拗句第一字不再可平可仄,而是必须用平声。王力先生诗论未说明原因,原因其实是第一字为仄,形成孤平的双音节,而第三字已由平改仄救第四字去了,不能再承担救第一字了。仄平仄平仄这种句式也是启功先生诗论的“两仄夹一平”的“孤平句”。
杜甫诗人称守律的典范,很少出现拗而不救的诗句,然偏偏在特拗句上有多例第一字为仄声的诗句:
杜甫623首五言律诗共有特定拗句192句,约占“平平平仄仄”句式的15%。
其中:“仄平仄平仄”(夹平句)共有16句,约占:16/192=8.3%。
。。。
野亭逼湖水/暂游阻词伯/宋公旧池馆/祗应与朋好
老夫怕趋走/束薪已零落/故人亦流落/昔闻洞庭水
自从失词伯/不成向南国/客居愧迁次/壮年学书剑
壮心久零落/只应踏初雪/治生且耕凿/未能割妻子
。。。
由于此种句式比诗中大忌的“孤平句”(孤平句仅占唐诗的0.2%)
.及”三平尾”句(0.3%)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故称仄平仄平仄这种句式为:特拗特例。(特定拗句的特殊例句)
现代人写诗不宜选用此种句式。
1.平平仄平仄不合二四相替的原则,只因古人使用太频繁而被诗家认可;
2.仄平仄平仄除不合相替原则,又犯孤平,实属病句;
3.仄平仄平仄句比原句式少了一个平声,从调声术换头术来说,下句应采用平仄仄平平为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