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记:国庆节光顾老地方
(2014-10-5早7点半-8点)
10月2日晚8-11点,我再次南突,但下楼实际已经9点了。月已经抬得很高了,在西南上,昨天还矮矮的,矮得被楼遮住,几乎看不见。今天红糊糊的,是麻头月,在楼上看是这样。而在地面上则不然,因为冷,那种充满极限的霾气一扫而空,月相清晰。
这是连三次,去师专夜市那了。我直出老城西门,街面冷清,可怜的车辆仍遵章守纪,这年代,电子眼的监控很厉害。它们道口等红绿灯,我徜徉而过。夜空老黑色,月吐出半个身子,焦黄,鸡蛋黄那样。
再次途径电业局那,原来,它南接师专北侧家属楼,一街之隔。后来,卖掉了半截,成了现代男科医院。电业局原来的围墙,距西直路三四米宽,现在则很模糊。当年的围墙拆除以后,电业局自己弄了花坛,政府的绿化带又与之相接,这样,整个路边被填满,没了人行便道。就是路灯杆子也紧贴着路牙子埋设。
当年的围墙是老式的,铁栅栏和水泥墩的,底下是一米高的基座,墙垛子之间嵌上栅栏。墙体刷了颗粒状大理石,农村盖屋子就时兴过那个,叫“刷水磨石”。绥化师专东门南侧,当年的围墙也这种结构的。
这种变迁谁也未曾料到,当年电业局何等显赫,那大院子多尊贵。当年电价存在城乡差,农村每一度电七毛钱,街里呢,才三毛钱,差着一半带拐弯。直到我毕业回乡,后来大概2000年前后,农村逐村线路改造,才同网同价。这个漫漫过程,就像这围墙打开了,院落开放了。
师专东大门北侧,原来是一趟青砖老屋,临街门市。这足以证明旧时代这里很繁华,青砖是老绥化城池的原貌。后来,在我入读师专以前,那青砖建筑刚刚拆除,刚盖起了一幢四层家属楼。
但南半截闲置(东大门以北),就盖了小屋子,对外出租,单薄的墙体三七的,冬天嗷嗷冷。原来也是铁栅栏,被打开,后撤,校园让出一大块,盖了那一溜出租屋。南侧第一家是“西湖酒家”,往北有剃头店,和曹姓开的小吃部等等。这里,后来2000以后,盖了一幢建筑。
至于北侧那四层家属楼,那时代就有私人电脑服务,管打字和复印。中文系94届的蔺吉奎,成办过刊物,就在那打字社弄的,是复印的版本。我曾收藏一本,被他要走了。当年我和他同住,在南小五路,那个冬天他主持“出版”的,最终没收录我半字,据他说耗费他一百七十多块钱。不过,排版还可以。
这一带全都砖瓦化,水泥化了。也许,只有长顺胡同南半截,保持着原貌,砖头瓦块凹凸不平。冬日颠簸,夏日积水不堪。
我抵达那,在网通街上走个来回,在夜市广场遛了俩来回。最终在鑫洋快餐,一碗宫保鸡丁盖饭,一瓶雪花啤。宏源快餐,亮着灯,但里头锁了门。老魁号快餐,人家说师傅下班了。
我频繁出没此地,那曾有我的梦,有我卑微的经历。有我残酷的奋斗史,比政治清洗还残酷的奋斗史。我曾从那蹒跚走过,风雨二十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