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罗烈烈 于 2016-11-21 11:30 编辑
屈原《哀郢》原文如下: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鼌吾以行。 发郢都而去闾兮,荒忽其焉极。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跖。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 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障之。 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都说《哀郢》是屈原在白起破郢之后所作,不久便去自沉江底,以表现其忧民爱国情操。偶读之,顿觉《哀郢》是西汉文人的伪作附会,历代专家学者的解释是错误的。破绽明显就在原诗的“方仲春而东迁”和“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理由是:屈原最后一次被贬为平民,流放江南是在楚顷襄王的四年或五年,那一年,齐国谋夺楚东地不成,楚齐大战,屈原聚集宗人,攻击楚襄王的弟弟子兰,子兰在其哥楚襄王面前反咬屈原一口。从屈原被流放上推九年,应是楚襄王十三或十四年。楚襄王十年至十八年是楚国的太平盛世,楚襄王十五年,卷地至泰安,莱芜,青州,潍坊,青岛,将楚国的领土扩大到楚国有史以来的最顶峰。而白起破郢是在楚襄王二十一年,且在上一年秦楚大战于巫山奉节,楚军大获全胜,消灭了司马错的十万陇西秦兵,夺回重庆。《哀郢》诗中所描述的也与楚襄王二十一至二十三年的秦楚战态和史实多有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