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古典诗坛原创力几乎等于零
据笔者长期观察,中国当代古典诗坛原创能力实在太弱,几乎等于零。主要表现在:
1)泥古不化。在指导思想上就存在严重问题,似乎越古老的东西越值钱,一些人自己都没入门,却对新诗和新韵一脸不屑。孰不知诗及诗韵均非古董,并非越老越值钱,得有受众才行。墨守陈规、刚愎自用、故步自封乃是当代中国古典诗坛的总体写照,对早已无人能读的中古平水韵的拘泥只是一个缩影。
2)仿古太滥。这一方面源于诗者个体综合修养不足,一方面也应归咎于诗词界行业指导严重不到位。近百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正面功绩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但是也有矫枉过正之处,导致国民古典基础薄弱不堪。遗憾的是,作为诗词行业指导机构的各大诗词中央因缺乏办法,故听之任之,毫无作为。
3)出新甚少。由于前述原因,真正出新的作品少得可怜,脍炙时人之口的作品就更是有如凤毛麟角了。须知,数量永远也替代不了质量,了无新意、建立在泥古、仿古基础上的东西在圈内玩玩犹可,然而终究登不得大雅之堂,难以立于历代诗词之林。现在科技界各级各类科技进步奖均需查新,或可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