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07|回复: 24

切韵广韵平声韵目对照

[复制链接]

49

主题

1879

回帖

48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886
发表于 2016-11-6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广韵把切韵韵目拆开用,此行为本身就是承认了广韵和切韵的读音不同,但差别比较小。

切韵平声54韵目:

一东,二冬,三钟,四江,五支,六脂,七之,八微,
九鱼,十虞,十一模,十二齐,十三佳,十四皆,十五灰,十六咍,
十七真,十八臻,十九文,廿殷,廿一元,廿二魂,廿三痕,廿四寒,
廿五删,廿六山,廿七先,廿八仙,廿九箫,卅霄,卅一肴,卅二豪,
卅三歌,卅四麻,卅五覃,卅六谈,卅七阳,卅八唐,卅九庚,卌耕,
卌一清,卌二青,卌三尤,卌四侯,卌五幽,卌六侵,卌七盐,卌八添,
卌九蒸,五十登,五十一咸,五十二衔,五十三严,五十四凡,

广韵平声57韵目:
上平:
一东,二冬,三钟,四江,五支,六脂,七之,八微,九鱼,十虞,十一模,十二齐,十三佳,十四皆,十五灰,十六咍,十七真,十八谆,十九臻,二十文,二十一欣,二十二元,二十三魂,二十四痕,二十五寒,二十六桓,二十七删,二十八山,
下平:
一先,二仙,三萧,四宵,五肴,六豪,七歌,八戈,九麻,十阳,十一唐,十二庚,十三耕,十四清,十五青,十六蒸,十七登,十八尤,十九侯,二十幽,二十一侵,二十二覃,二十三谈,二十四盐,二十五添,二十六咸,二十七衔,二十八严,二十九凡。

256

主题

7380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9975
发表于 2016-11-6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你搞一下《洪武正韵》和普通话韵母的对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

主题

2685

回帖

760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600
发表于 2016-11-6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二〇一九五四 于 2016-11-6 19:21 编辑

由切韵而唐韵进而广韵,差别虽然不大,却都重新厘定了正音系统,这是正音系统的严谨性。
当今普通话与民国国语乃至晚清官话之间差别其实也不大,也重新厘定了现代汉语正音系统。
平水韵曾经活跃于古人舌间耳畔,而今干缩成一张纸上韵表,居然仍被神化,就不够严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主题

3896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4546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11-6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价值!
若能将每一韵目各自的韵也分别理出来,价值更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1687

回帖

608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081
发表于 2016-11-6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广韵》是按照字音分韵编排的通古知今的一部韵书。研究汉语音韵史的人,无不以《广韵》作为主要依据典籍。它不仅是研究周秦古音,六朝以迄隋唐音韵,乃至现代方音变异的重要凭借,而且也是研究文学,词汇,词义的重要资料。《广韵》的声调系统是因承陆法言《切韵》而来的,《切韵》原书分为193韵,而《广韵》又参照唐孙缅《唐韵》一类的韵书,分类加细,四声韵部增多到206韵,每一韵内的韵母,由于有没【i】或【u】介音而类别多寡有所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1687

回帖

608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081
发表于 2016-11-6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广韵》的有些韵可以同用,相邻的韵可以通押,实际上只有120韵,南宋平水人刘渊增修《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归并《广韵》206韵为107韵,这就是平水韵。到了元末阴时夫的《韵府群玉》,又把平水韵并为106韵。它基本保存着隋唐时代的语音,和当时的口语有一定距离,却一直为明清以来的作诗者所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1687

回帖

608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081
发表于 2016-11-6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词的用韵,唐五代与诗韵相同,到了宋代有人根据方音口语押韵,上去声通押也相当普遍,实际上与诗用韵逐渐离异,韵脚也由密转为疏。清代仲恒的《词韵》就是根据宋词的用韵归纳而成。曲韵有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此韵书一扫以官修韵书为正统的习惯,完全按照当时北方的实际语音为标准,以供写作北曲的需要。它四声通押,分19个韵部,已接近现在的北京音,而首倡“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也已同现在的北京音的调类。现在北方曲艺按“十三辙”押韵,就是承袭《中原音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1687

回帖

608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081
发表于 2016-11-6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以上梳理,可以发现几点:一,韵书始于隋代的《切韵》,承接的是唐代的《唐韵》,《广韵》,再接下就是宋的平水韵;二,《切韵》193韵,《广韵》因承《切韵》体制,参照《唐韵》一类韵书,加细增加至206韵;宋刘渊根据《广韵》有些韵同用,邻韵通押,实际只有120韵这一状况,将《广韵》归并为107韵,元阴时夫再兼并为106韵;三,《切韵》,《唐韵》,《广韵》,“平水韵”都基本保存隋唐时代的语音,与当时的口语存有一定的距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1687

回帖

608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081
发表于 2016-11-6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我们就不得不问自隋代至清代,这么漫长的时间里,难道语音就没有发生变化,而为什么诗韵会一直得以沿用?为什么古人明知诗韵的语音与其时的口语存有距离而不对诗韵进行改革或从未有过成功的改革呢?现在我们强调诗韵改革势在必行的依据是什么呢?当代人凭借什么能做到诗韵既合乎国家通用语言标准,又使绵延千年的传统诗词得以传承呢?改革与传承无疑是一对矛盾,怎样解决这一矛盾,有赖今人的智慧了,但愿不要顾此失彼,愧对古人。

点评

语音肯定变的,广韵增修韵目必然是参照时音,不可能参照前朝音的,也不是仅平声调,其它调类的韵目也被增加了,入声增加两个韵目。 一些字音同音化一直是个趋势,直到现代,这才是促使金朝王文郁合并韵目的原因。 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6 21: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1687

回帖

608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081
发表于 2016-11-6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11-6 20:12
呵呵。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原来已经搞了近百个字了,是按字,今音,广韵音,诗韵,词韵,曲韵分部来的,每 ...

你费这个劲干嘛,早已有音韵学家把它列出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3 10: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