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二〇一九五四 于 2016-11-4 18:53 编辑
唐宋均非凭借查阅《平水韵》表和《词林正韵》为诗填词的
大家知道,金亡于1234年,宋亡于1279年,王文郁和刘渊的《平水韵》表均成书于南宋末年。一般认为,金人王文郁的《平水韵》表成书于1223年,距金亡只有11年,距宋亡也不过55年;也曾是金人的刘渊《平水韵》表成书于1252年,其时金国已亡,距宋亡则只剩27年。《词林正韵》问世更晚,直到清嘉庆年间,才由江苏吴县人戈载编纂完成,与唐宋之士为诗填词隔着好几百年呢。
王文郁和刘渊的《平水音》表问世后,有几个诗人抢购,又有几个诗人正眼瞧一下,恐怕都是未知数呢。至于《词林正韵》,这种关联度差得就更远了,唐宋所有词人恐怕连做梦都梦不到日后会有一部《词林正韵》吧?及至词林问世,有清一代唯一的大词家纳兰性德也也辞世多时。
由此可见,所有唐人以及绝大多数宋人为诗填词时根本就没有《平水韵》表和《词林正韵》可翻,他们作诗都不是靠着翻看《平水韵》表和《词林正韵》来组织押韵的。如果《平水韵》和《词林正韵》被视为诗词正韵的话,那么唐人宋人则是用其各自所本的诗词歪韵,造就了唐诗宋词的辉煌。
耐人寻味的是,押韵本就是大体须有定法则无的事,却被业内人为神化,无限度地拔高,动辄视某某韵为金科玉律,甚至死死抱住早已冰冷、僵硬的某某韵的粗腿不放,说穿了不过是借以装神弄鬼、投机取巧、攀唐附宋、附庸风雅而已。怎奈时人就是时人,时音就是时音,再怎么装神秘,也掩盖不了以现今某地方言冒称古韵的事实,再怎么生拉硬扯,也无法以古人之思维写出真正的古诗,而只能是假古董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