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二〇一九五四 于 2016-11-1 20:09 编辑
除现代平水音外,世上没有读书人相互听不懂的通语
众所周知,世界各国都有通语,有的国家还不止一种。中国也是这样,早在上古时就有雅言,中古则称正音,明清时期改称官话,民国时期又改称国语,新中国才叫普通话,其实都是所谓通语。通语者,读书语也,通行天下也。由于古时讲究学而优则仕,只要有读书人或官场人士在,仅凭口耳采用通语交流便可畅行天下。你的通语可以不甚标准,可以与任何人的通语在音色、音调、音高、音强、时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只要能达成交流目的即可。
方才金筑子先生在我两个主帖下贴了同样一段话,令人费解,却又颇耐玩味。兹抄录如下,作为金先生认可诗已沦为只能看不能读的案头文学的证据,同时作为屏间交流时乱扣帽子的典型材料之一,提供朋友们批评和研讨:
“你听不懂,相互听不懂,但它还是唐音!去年我去香港参加那里举办的抗战胜利70周年诗词朗诵会,港人朗诵的诗大陆人多数听不懂,我一句也没听懂,但其文字,谁也都懂,这就是唐诗千百年传承的魅力!你一天到晚攻击唐诗的传承,不干别的,何苦呢?!”
不知金先生能否说得出听得懂现代普通话,也不知他的母语究竟是重庆方言还是昆明方言,更不知他的平水音是吴语式、粤语式,还是温州话式、阳江话式,抑或其他某地方言式,既然金先生尊奉中古平水韵,按理他就应该基本能够听懂港人用港式平水音诵读的近体诗,可他却连“一句也没听懂”。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金筑子先生的平水音与港人平水音根本无法沟通,而金先生的平水音与港人平水音以及其他各地平水音的语音系统均依托中古正音,这就实在令人费解了。
事实上,不独金先生的平水音与港人平水音无法沟通,其他一些地区的现今平水音相互之间也根本无法沟通,比如温州话、阳江话就有很多地区的平水韵诗者根本听不懂。这显然不是最大公约数云云所能解释的。既然大家都是读书人,都自忖甚或宣称采用中古平水音为诗,用各自的平水音诵读诗作时,相互之间居然听不懂,甚而至于连一句也听不懂懂,岂非咄咄怪事!
须知,隋唐宋的读书人和官场人士采用正音可是能够有效或基本有效交流的,这是由读书音的性质所决定的,就像如今南腔北调的普通话照样能相互交流一样。时过境迁,当年的正音一般的读书人都能听得懂,时下的所谓隋唐正音——平水音却连金筑子先生这样的国学纵横首席版主都感到困惑,都像听天书一样一句也没听懂,那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时下的所谓平水音与古音虽有血缘关系,却根本不是中古平水音,东南一带方言土语根本不是中古通语,世上根本没有读书人乃至读过书的诗人相互听不懂的通语——现代所谓平水音除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