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6-10-23 17:44 编辑
《切韵》的注音特点是以不变应万变,无论时代怎样变化,他都不用去修改。只需象《广韵》一样增加字库用字就可以。
不象我们现在的字典,虽然把每个字的读音都明确了。但是我们现在的发音还仍然是在变化之中。至少过上几十年就要修改一次。
比如这个“符”字,在念“符合”时喜欢念平声,但是在念“不符”时很多人喜欢念仄声,这以后字典里会不会增加多音字呢?
还有“黄埔军校”也是一样,“埔”用于地名时,原本通读为“bù”。“黄埔”即读为huangbù。而后来中华民国的“陆军军官学校”建校于此,据说是蒋介石后来将其命名为“黄埔军校”。蒋介石误将上海黄浦江之“黄浦”与“黄埔”混淆,而将“黄埔”读为"huangpǔ",世人不知,因而皆有此误读,而现却已成正规读法。辞典中“埔”字读为"pǔ"的唯有“黄埔”而已。
如果黄埔军校没有建在那里,说不定就没人理会他叫什么。所以我们现在的字的读音也是在时时变化的。既然发音一直在变,何必非要创什么新韵呢?
从黄埔军校的事例就可以看出,当大部分人或是主流人群把“埔”字读错时,他就成为了合理,字典也会随着他调整的。唐代用韵也是如此,每个诗人都喜欢按照自己的喜好或是理解进行邻韵同押,当大部分诗人都在把某两个本来韵母差异很大的字进行同押时,他就成为了合理,并且被后来诞生平水韵所概括进去。
既然我们为了让黄埔军校叫起来顺口增设了一个“埔”的多音字,难道就不能为了让今声与平水韵规定的平仄相符去增设一些多音字吗?况且那些字不会太多。
所以,如观主张不破坏平水韵原貌,可以编撰一本类似清代的《佩文诗韵》的辅助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让平水韵继续传承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