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1|回复: 16

《切韵》的注音特点是以不变应万变

[复制链接]

92

主题

1828

回帖

81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83
发表于 2016-10-23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6-10-23 17:44 编辑

《切韵》的注音特点是以不变应万变,无论时代怎样变化,他都不用去修改。只需象《广韵》一样增加字库用字就可以。

不象我们现在的字典,虽然把每个字的读音都明确了。但是我们现在的发音还仍然是在变化之中。至少过上几十年就要修改一次。

比如这个“符”字,在念“符合”时喜欢念平声,但是在念“不符”时很多人喜欢念仄声,这以后字典里会不会增加多音字呢?

还有“黄埔军校”也是一样,“埔”用于地名时,原本通读为“bù”。“黄埔”即读为huangbù。而后来中华民国的“陆军军官学校”建校于此,据说是蒋介石后来将其命名为“黄埔军校”。蒋介石误将上海黄浦江之“黄浦”与“黄埔”混淆,而将“黄埔”读为"huangpǔ",世人不知,因而皆有此误读,而现却已成正规读法。辞典中“埔”字读为"pǔ"的唯有“黄埔”而已。

如果黄埔军校没有建在那里,说不定就没人理会他叫什么。所以我们现在的字的读音也是在时时变化的。既然发音一直在变,何必非要创什么新韵呢?

从黄埔军校的事例就可以看出,当大部分人或是主流人群把“埔”字读错时,他就成为了合理,字典也会随着他调整的。唐代用韵也是如此,每个诗人都喜欢按照自己的喜好或是理解进行邻韵同押,当大部分诗人都在把某两个本来韵母差异很大的字进行同押时,他就成为了合理,并且被后来诞生平水韵所概括进去。

既然我们为了让黄埔军校叫起来顺口增设了一个“埔”的多音字,难道就不能为了让今声与平水韵规定的平仄相符去增设一些多音字吗?况且那些字不会太多。

所以,如观主张不破坏平水韵原貌,可以编撰一本类似清代的《佩文诗韵》的辅助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让平水韵继续传承下去。



49

主题

1879

回帖

48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886
发表于 2016-10-23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符,我是听到有人在“符合”时念上声,“不符”时念阳平。其实都是个人习惯造成的偏离。符合念上声时是为了加强语气。
“埔”的解释:
[pǔ]         〔黄~〕地名,在中国广东省广州市。
[bù]         〔大~〕地名,在中国广东省。

点评

平水韵之所以传承过千年不衰,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切韵》的上切字与下切字的模糊注音。 既然字的读音可以依据人们的习惯而改变,那么某两个看似韵律差异很大的字被进行了邻韵同押也是按照很多人的习惯形成的,这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3 19: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10-23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

主题

2685

回帖

760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600
发表于 2016-10-23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这位楼主是谁的马甲,连《切韵》的正音性质都没搞清,就敢连篇累牍地滥发这些违背常识的东东。
《唐韵》、《广韵》、《洪武正韵》等等均属切韵系韵书,也都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厘定正音,与时俱进。
当时的现实语音是活的,很多读书人无须切拼也能认得那字该怎样读,唯有拿不准时才去翻看一下,用已知读音的两字切出第三字来。
《切韵》的读书音性质决定了只要采用切韵音,便可实现有效或基本有效沟通,可当今一些所谓类平水韵方言之间根本就无法沟通,何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10-23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主题

1828

回帖

81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83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10-23 17:56
符,我是听到有人在“符合”时念上声,“不符”时念阳平。其实都是个人习惯造成的偏离。符合念上声时是为了 ...

平水韵之所以传承过千年不衰,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切韵》的上切字与下切字的模糊注音。

既然字的读音可以依据人们的习惯而改变,那么某两个看似韵律差异很大的字被进行了邻韵同押也是按照很多人的习惯形成的,这就是平水韵诞生的合理性。

点评

韵律差异很大怎么可能邻韵同押,语气改变的只是声调。你把读错作为的平水诞生的理由可就是乱说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3 19: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主题

1828

回帖

81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83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10-23 18:07
所以,如观主张不破坏平水韵原貌,可以编撰一本类似清代的《佩文诗韵》的辅助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让平水 ...

感谢先生阅读,网上攻击平水韵的一些论点早已经被一一反驳了。

其实我们今人想到的、所担心的一些问题古人早就帮我们想过了。无论是《切韵》还是《平水韵》的创立,都是早就考虑到了传世的问题。

我们今天在哲学等一些领域,从来没有超越过古人,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去想就会发现这个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879

回帖

48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886
发表于 2016-10-23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6-10-23 19:06
平水韵之所以传承过千年不衰,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切韵》的上切字与下切字的模糊注音。

既然字的读音可 ...

韵律差异很大怎么可能邻韵同押,语气改变的只是声调。你把读错作为的平水诞生的理由可就是乱说了。

点评

是的,那些错误按理说是不应该,但是唐代的诗人都普遍那样去邻韵同押了,我们不可能把他们都唤醒,让他们重新修改诗作,只能采取补救的方法。 平水韵的一些缺陷不是致命的,否则也不会让他去传承。律诗的精华也在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3 19: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主题

1828

回帖

81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83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10-23 19:16
韵律差异很大怎么可能邻韵同押,语气改变的只是声调。你把读错作为的平水诞生的理由可就是乱说了。 ...

是的,那些错误按理说是不应该,但是唐代的诗人都普遍那样去邻韵同押了,我们不可能把他们都唤醒,让他们重新修改诗作,只能采取补救的方法。

平水韵的一些缺陷不是致命的,否则也不会让他去传承。律诗的精华也在唐代,轻易地去废除重编新韵得不偿失。

点评

鸡同鸭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4 11: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10-23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2 20: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