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78|回复: 19

《切韵》书名疑是造成当今格律诗读写两张皮的根源

[复制链接]

266

主题

2685

回帖

760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600
发表于 2016-10-22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二〇一九五四 于 2016-10-22 14:07 编辑

《切韵》书名疑是造成当今格律诗读写两张皮的根源

       普天之下早已无人能读中古平水韵乃是不争的事实,这无疑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窃以为,《切韵》取名失当是当今格律诗读写两张皮的根源,若陆法言能将《切韵》书名改成《大隋汉语切音方案》之类,料想当今诗界读写两张皮之风不致如此猛烈。
       《唐韵》、《广韵》等《切韵》系韵书也难辞其咎,问题就出在这个韵字上。大家知道,《切韵》也好,《唐韵》也好,《广韵》也罢,本质上都是一种正音系统,并非专为诗人作诗而著,而是作为读书人教学和官场办公通用语的正音规范通行全国的。前二者虽非官修,但均被官方认可,都具有官韵性质,后者则是直接奉真宗诏修订而成的,自不待言。从这个意义上说,《切韵》系韵书与时下的《新华字典》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遗憾的是,陆法言等人毕竟缺乏先见之明,正因为《切韵》韵书错误地与600年后方始成书、1400年后仍然雄踞全国性诗韵正统地位的《平水韵》共用了一个韵字,才造成业内众多人士误解,进而自觉不自觉地演绎了格律诗大面积读写两张皮的窘况。
       这里需要分辨的是,作为正音规范的《切韵》系韵书,无非是把汉字按照字音分韵编排,附上切音之法,旨在分辨、规定文字的正确读音而已;而《平水韵》则是结合唐宋为诗实际,在《切韵》系韵书既有韵部的基础上,归并简化的一种方便通语不同程度未过关的诗者查阅入诗汉字平仄归属及韵部归属的一个工具而已。二者根本不能同日而言。
       还需分辨的是,《平水韵》并没有独立于《切韵》系韵书之外的专属于自己的语音系统,它的语音系统与其所依托的《切韵》系韵书厘定的语音系统完全一致,因此《平水韵》不必画蛇添足地为每个入书汉字附列反切之法,只要能让使用者知道所关注的汉字的四声归属和韵部归属即可,一如时下五花八门的所谓新韵韵书。
       尚须进一步辨析的是,诗韵类韵书中各个汉字的读音与其所依托的官话/读书音语音系统是一种毛与皮的关系。现实官话语音在,则诗韵类韵书中汉字的正确读音在,现实官话语音严重变异了,则诗韵类韵书中汉字的正确读音也不复存在,相应的诗韵类韵书无异于一纸空文。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就基本韵理而言,平水韵沿用至今无疑堪称一场闹剧。究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僵化的封建科举制度强推与富于良知的汉族士子的民族情结二者显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然,时下业内仍将普天之下没有一人读得出、听得懂的中古平水韵奉若神明,就不是科举制度和民族情结所能解释的了,如果首倡者、跟风者不愿承担责任,那就归罪于陆法言吧,谁让他也在《切韵》中冒冒失失地用了一个韵字,以致造成时人误解、误读、误导呢?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10-22 15: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天《今日头条》有一段清末视频,里面有东北人,上海人,山西人在镜头前说官话的录音,我听了和现在差异并不大,已经有一百年了。不知二O一九先生为何那么肯定一千年前隋唐的语音就不一样?

点评

官方语音改变(比如晚清不再以中原雅音为正)并强势的地方、战乱、自然灾害造成人口大迁徙并与原住民长期发生语音融合的地方,交通发达、人口流动大的地方等等,都会促成族群语音变异。晚清以来诸如此类的主要因素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2 20:29
语言的改变有肇端、拐点、平稳发展期,清末不是巨变期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2 18: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10-22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

主题

2685

回帖

760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600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10-22 16:50
忧天的杞人最后是否是因唠叨累死的?

不知道。那你得去问忧天的杞人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879

回帖

48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886
发表于 2016-10-22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10-22 15:06
这两天《今日头条》有一段清末视频,里面有东北人,上海人,山西人在镜头前说官话的录音,我听了和现在差异 ...

语言的改变有肇端、拐点、平稳发展期,清末不是巨变期吧。

点评

语音最有可能发生变化的是东晋五胡乱华时,但《切韵》是此后产生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2 19: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10-22 19: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10-22 18:26
语言的改变有肇端、拐点、平稳发展期,清末不是巨变期吧。

语音最有可能发生变化的是东晋五胡乱华时,但《切韵》是此后产生的。

点评

是的,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及至南北朝,现实语音的确发生过较大变异,否则陆法言等人也不必论南北是非了吧? 可是,《切韵》之后,不是还有金兵南犯、蒙满先后入主中原吗?其影响范围、影响时间和影响强度绝不亚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2 22:10
归纳了流落江东的江南士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2 20: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3

回帖

20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022
发表于 2016-10-22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实际上是一个要细致研究的问题,中国地方大,偏差是各有不同,有的地方变得多,有些地方变得很少。如交通比较法发达的地方和人口变动比较频繁的大城市的语音就变花的比较大。但比较偏僻的地方和外来人口变动较少的地方,可以说是变化的很缓慢(以数百年单位计算)。

   可以找到 孙中山 在 92年前,即1924年的演讲录音,这个录音给他的家乡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的人来听,都说是地道的翠亨村人方言口音。也就是说,他的语音在92 年间毫无改变。这可以推出在孙中山八岁时,他的祖父辈是七十岁,跟他说的方言口音是一样的。还有,现在翠亨村人方言口音可以估计在今后三十年中不会改变。
  那样的话,在确实的记录和合理的推理下,连前连后的时间计算在一起的话,可以认为翠亨村人方言口音在 180年间毫无改变或改变很少很少。

   另一个事实就是,在南方,一百年前就移居到世界上各地的华侨很多。我曾经听过好几个我们家乡的人的说话,他们祖辈在一百年前就移居到美国。但他们说的家乡话,却是地道的地方方言,可以正确无误地分别出他们是哪个地区的方言,各地区的微妙差别都能一丝不变地保留下来。
   那是四十五年前的事情了,这个事实可以说明,我们家乡的方言在145年间毫无改变。

点评

确实如此。每个地区的方言的确是十分顽固地。随着时代变化的很少。切韵可以说是中华民族自古而今的通用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2 21: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

主题

2685

回帖

760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600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10-22 15:06
这两天《今日头条》有一段清末视频,里面有东北人,上海人,山西人在镜头前说官话的录音,我听了和现在差异 ...

官方语音改变(比如晚清不再以中原雅音为正)并强势的地方、战乱、自然灾害造成人口大迁徙并与原住民长期发生语音融合的地方,交通发达、人口流动大的地方等等,都会促成族群语音变异。晚清以来诸如此类的主要因素远不能与金兵南犯、蒙满先后入主中原相比,百多年来很多地区语音相对稳定是正常的,此前发生较大语音变异也是正常的。金兵南犯后,中原及广义北方地区入声的弱化甚至消失就是明证,何况蒙满先后统治九州那么久呢?
此前曾看到过古音韵大家谈古代普通话的转载文章,找了半天才找到,就是这几个,北山先生没看到过吗?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诗词理论544我不会读平水韵2016-9-26 22:18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诗词理论1584晓风轻送2016-9-27 08:34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诗词理论18117我不会读平水韵2016-9-26 22:25


其二中有这样一段,未知北山先生怎么看?


“说到兴头儿上,郑张尚芳还即兴用唐音念了一首唐诗——李白的《静夜思》。由于无法还原他的朗诵,记者只能用字母大致拼出发音:

  “床前明月光”读为“zhiang(将)zê(则)mraeng(蒙)ngüad(虐)guang(广)”;
      “疑是地上霜”读为“ng-i(捏)jie’(节)dih(底)jiangh(尚)shiang(爽)”;
      “举头望明月”读为“gye’(隔)deu(丢)müangh(芒)mraeng (蒙)ngüad(虐)”;
      “低头思故乡”读为“dêi(歹)deu(丢)s-i(丝)guoh(过)hiang(行)”。

  他的朗诵,听起来跟广东口音很相似,音调很怪,像“月”字,念起来好像直接用鼻音“ng”拼韵母“ue”,还是入声,后音曲折缭绕。整首诗听起来确实抑扬顿挫,但很难听懂他到底念的是什么。

  
能否推广

  复原推广古音不现实”

  对复原推广古音,郑张尚芳认为并不现实。他说,重新构拟出来的古音只是个大概,不能确定古代是否就是这样发音的,因为“死无对证”嘛。用古音来念古诗文当然更有味道,能更好地体现其原有的韵律美,但是普通人根本听不懂,这样做也就失去了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879

回帖

48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886
发表于 2016-10-22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言哉 于 2016-10-22 20:51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10-22 19:18
语音最有可能发生变化的是东晋五胡乱华时,但《切韵》是此后产生的。

归纳了流落江东的江南士音。宋亡也是一次巨变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10-22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2 20: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