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干体
.
老干体,这名堂出自何人之口,已无从考证了。干而且老干,是指什么,也有朦胧度,可以指东、可以指西、也可指东打西。
诗界自古就为“体”翻腾:四变五、五变七、四五七方变长短不齐,五四又搞新体。其实就如服装,宽变窄、长变短、裙子变旗袍……有人喜欢合身得体、有人喜欢宽松、有人喜欢怪异,不一而足。
衣服是给人穿的,诗体是给写手用的。各取其好而已。人是衣衫、马是鞍韂,可见人对外包装的重视,但是被罚四十大板、要撩起衣衫怕打烂的、在喜剧里有,一般不会舍了身体不舍得衣服的。
.
“老干体” 亦是诗坛的一双鞋子。鞋,要看穿上穿不上,会不会穿,能不能穿得好。
有人不赞成老干,你就去写嫩湿体。什么体都会出佳作,没有最好最成熟的诗体。
老干部陈子昂脚大,他的老干体《登幽州台》,既不讲求字数整齐,也不写台边的风花雪月什么大如席呀之类,就长长直呼了几声,就喊出了千古名诗。
老干体写颂歌多、评价人物多。其实这俩题材都是比较难写的。淬叶说过“人物评价难免流于直白,贵在中肯”;而颂歌更难免直白。前去某地,见旧口号仍在墙上“万岁”“万寿”“最最”之类。颂歌写得得体不落套,又现民心向背,却是不易。
写好老干体,要清楚它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
一、枉顾事实,说假话
很有才气的贺敬之老先生有首《桂林山水》歌,他歌颂粉饰“三年灾害”,在全国人勒紧裤腰带时,批判“右倾”,歌颂“稻海千重浪”的大丰收,昧了良心说假话,经不起历史检验;
.
.二、文过饰非,颠倒黑白
“人物评价避免流于直白,贵在中肯”,一是一二是二(比如为秦桧翻案,给岳飞抹黑之类)。没有站在历史的高度,只看是否合自己小圈子的小利益。难免出语失度;甚而文过饰非,颠倒黑白。
.
三、押韵散文,缺诗风采
有些作品,没嚼头、乏味道,是通病。举个例吧:踏雪归时盛宴开,洗尘酒暖感春来。八年考遍百城也,半载裒成一卷哉。更信诗佳能证史,安疑眼拙可称才。千山万水雄东北,只为防遗后世哀。像这首,就是散文。甄选散文,“形散神不散”,一样可让人读之不舍;但用诗的形式,就不可散。这首形式看似不散,神却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