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5|回复: 24

什么叫“非历史的观点”?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10-22 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10-22 07: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齐梁体向粘式方向发展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所以,他们(沈宋)所做的选择和肯定,不过是顺其势而定其式罢了,已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了。
……
如果诗例分析可靠的话,徐青这个“顺其势”说法就不见得准确,沈宋之前的元兢已提出粘对法则,而且李峤的咏物百首已基本上全是律诗,沈宋的作用具体是在创作上,还是推广上,至今仍是争论不休,不管如何,历史文献描述沈宋功绩肯定是不能轻描淡写的,要让文人普遍遵守一种诗律那是很难的,从目前新旧韵之争就可看出。

点评

李峤是沈宋同时代人,他们都是唐中宗修文阁学士,在律诗定型上也是有积极贡献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2 07: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10-22 10: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10-22 08:12
元兢,字思敬,以字行。生卒年籍贯皆不详。自言 龙朔元年(六六一),为周王府参军。史称总章中(六六八— ...

元兢虽提出粘对的诗律,但那时还没成为诗人共同遵守的规则。

点评

《文镜秘府论》"天案○调声"中,下面这两段意思似乎有重复:   或曰(王利器注:王昌龄《诗格》):凡四十字诗,十字一管,即生其意。头边二十字,一管亦得。六十、七十、百字诗,二十字一管,即生其意。语不用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2 11: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10-22 12: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10-22 11:45
《文镜秘府论》"天案○调声"中,下面这两段意思似乎有重复:

  或曰(王利器注:王昌龄《诗格》):凡 ...

根据你提供的资料看,王昌龄说是诗律也,元兢说声不调也,可见元兢时换头还不是格律,只是调平仄的方法,即调声术,元兢既提出换头术,一定会有解释,后面应该是元兢的话。

点评

应该是这样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2 12: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10-22 14: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10-22 14:32
不要总想把自己的谬误加到别人头上 --------抨击金筑子的一种恶劣作风
     有位业余诗词和理论爱好者 ...

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发现这种五言八句、中两联讲对仗,句中讲平仄,句间讲粘对;以及五言四句,句中讲平仄,句间讲粘对的形式最好,于是利用他们当时是考官的地位加以提倡,得到广泛响应,《唐书》就把这种格式归功于沈宋的“约句准篇,迴忌声病”之劳。

……
这段论述有几个问题,一是沈宋律诗不限于八句,二是科考律诗是六韵十二句的,三是沈宋制定了律诗,绝句却没说是沈宋制定的。

点评

金筑子头上的鞭子比维吾尔小姑娘的还多~~~  发表于 2016-10-22 16: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2 21: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