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度百科
国语
现代标准汉语的通称之一 更多义项
国语 即现代标准汉语,亦称普通话,华语,标准中文,是一种通行于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与海外华人地区的现代汉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通用广东话。
192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1932年经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被采纳为中国的官方语言。作为联合国六种官方工作语言之一,成为国际人士学习中文的主要参照。当前在新加坡等国为官方语言之一,也是东南亚及其他海外华人群体广泛采用的共通口语或书面语;
1949年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后中国大陆改称为“普通话”,此称呼也使用于港澳地区。台湾地区继续使用“国语”称呼,在海外华人地区则称为“华语”。当前大陆方面主要是网民在网络中使用,影视节目中多以“国语版”指代现代标准汉语版本的电影,动画作品。[1]
中文名
国语
外文名
Chinese Language
内涵
现代标准汉语
使用地区
中国大陆,台湾地区
涉及语言
汉语
简介 听语音
不同地区的称谓
学术界:现代标准汉语
现代标准汉语,是现代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官定标准,基于现代北方官话的语法和语音,做为官事、教学、媒体等的标准用语,并广为东南亚及其他海外华人采用。
国语(Guoyu),1930年代由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规范与推广。国立编译馆主编、正中书局出版的黎锦熙先生的解释,是“北平受过中等教育的人交际、讲学所用之北平话”。抗战胜利后,败退台湾省的国民政府继续推广现代标准汉语。
普通话(Putonghua),按照1956年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华语(huayu),此种说法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华人地区,东南亚华人可能说多种汉语方言,华语一般指现代标准汉语
历史沿革 听语音
不同的拼音方案
自从西方人东来中国,并尝试学官话,自然需要创制用来记录汉字读音之拼音系统。多年来,曾经有不少拼音系统推出。19世纪时,最先出现的就是威妥玛拼音,根据其发明者命名。
1906年,标准邮政式拼音推出,同样是不太规则的系统,也多数用于地名。
以上两种系统当前仍被使用,但渐渐被汉语拼音取代,如今多数只是出现在旧课本或历史书等。
20世纪时,有些中国语言学专家提出数个转写系统,而其中一个更是全新拼音系统:注音符号,到当前为止,最成功的转写系统是汉语拼音,亦即中国大陆政府在1958年推出的方案。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如今也部分采用汉语拼音。
在20世纪初至1980年代,一直有人不少人,也曾包括中国大陆官方,认为汉语应该走抛弃汉字的拉丁拼音化道路。持这种意见的人中最著名者为毛泽东,其“汉语一定要拉丁化”的论断被编入了中国大陆80年代之前的教材。由于汉语拉丁化运动采取的是汉语标准语的语音系统,因此汉语标准语的拼读系统得到了运动支持者的重视,其中以汉语拼音为甚。拉丁化方案最后被放弃,基于汉语包含非常多同音词。汉字与古代文学和文化息息相关,汉语的构词方式使得汉文书籍一般比英文书籍容易读懂,种种原因令汉语拉丁化运动推行甚为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已经放弃放弃拉丁化方案,汉语拼音主要用于小学汉语发音教学。
80年代之后,随着汉字的计算机输入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汉语拉丁化运动已逐渐平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亦不再采取这种论调。但民间仍有拉丁化运动的支持者。
耶鲁拼法不太受欢迎,也比较过时,却更能代表官话的音位。
1949年以前
现代汉语标准语继承于始于北宋、定命于元明的“官话”体系。
1909年,清政府设立了“国语编审委员会”,将当时通用的官话正式命名为国语。这是汉语首次得到官方命名。
新老国音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后年2月在北平召开了“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了史称老国音的国音系统,确定了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国音,具有入声。同期并制定了注音字母第一式。
1919年9月编辑出版了《中华民国国音字典》。
1920年,由于《国音字典》语音标准与北平语音标准产生的矛盾,爆发了“京国之争”。同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文科主任张士一发表《国语统一问题》,认为注音字母连同国音都要做根本的改造,不认同国音,主张以北平音为国音标准。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和江苏全省师范附属小学联合会相继做出了定北平语音为标准音的决议,最后由增修国音字典委员会将国音确立了“以北平读法为标准音”,即新国音。,并开始在全国学校推广。
1919年4月21日,北洋政府成立“国语统一筹备会”。
1928年国民政府改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
“国语”的定形1932年5月,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公布并出版《国音常用字汇》,为确立国语的标准提供了范本,为现代汉语标准第一个系统--国语系统。
1932年之后的国语广播,都采取了以《国音常用字汇》为标准的形式,各地的国语标准一致化。
1949年以后的国语系统、普通话系统、华语系统,均源于这个时期的国语系统。
1949年以后
1949年之后,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的汉语标准(分别为国语系统和普通话系统)沿不同的轨迹发展。此外,在东南亚等华人地区,有源于国语系统的华语系统。
国语系统:
中华民国于1945年至戒严结束,一直以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的国音作为国语标准,普通话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5年华语系统:
在东南亚华人社区里,华语是汉语的意思,但实际上,华语往往特指汉语标准语,而不指东南亚华人最常见的母语-几种汉语南方方言。东南亚华语的标准语大致继承了老派国语-普通话的体系,但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发音、词汇甚至语法往往带受母语方言和非汉语的影响,与国语、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别。
地位 听语音
政治
在中国台湾地区,国民政府时期曾强制推广国语、限制母语的政策(即“国语运动”),但现已废除,过去官方的限制母语政策在各地小学实行的结果是把族群仇恨的种子植入许多小学生心中
在中国大陆,“推广普通话”被作为重要的政策之一,甚至写入了宪法;方言的使用则受到了限制。二十世纪末期,中国大陆曾对方言在公众场合的使用进行限制,除粤语因其统战价值外,方言一般严禁在电视媒体使用。这些年来,这种限制有所放开,各个地方电视台方言类节目层出不穷,不少城市有方言类新闻节目和电视剧,但多以娱乐类为主,例如上海台的情景喜剧《老娘舅》,苏州台的苏州话新闻《山海经》,南通台的《总而言之》,广东台的《外来媳妇本地郎》,吉林台的《红男绿女》,湖南台的《一家老小向前冲》等。教育部也推行“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的运动,致使在某些省的某些学校出现了禁止学生讲方言的情况。在某些地区,一边倒的推普政策致使九十年代生的小孩子无法流畅地使用方言,方言和地方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强制推普遭到了网络舆论的批评。在上海,厦门等城市,政府对传承方言已有一定的认识。
在新加坡,李光耀政府则有鼓励民众使用华语沟通的说华语运动。
生活
中国台湾:民进党政府改采推广母语(本土化政策),但国语仍是主要官方用语,其普及率远高于普通话在中国大陆的普及率。由于大众媒体的强势作用,包括新闻台、亲子台、新知、娱乐、综艺、卡通等类型节目及电视广告仍以国语为主,其他母语的生存受到威胁。这些年来本土化政策的推行,在小学增加了乡土语言教学。而除了偶像剧以及有配音的外来戏剧(如韩剧、港剧等)仍以国语发音以外,晚上八点档的连续剧有不少是以闽南语发音的,而客家电视台亦推出了客语戏剧、节目,原住民电视台亦同,但都是以年长者为对象。而台湾的新闻台虽然有母语新闻,但是经常被批评不标准;而且台湾族群居住地区模糊,各级学校大多仅能使用国语授课、多数学校教师也没有能力使用母语授课。由此可以知道母语的传承有一定的危机。
闽南语的传承比较没有危机,多数台湾人听的懂、也有一定数量的年轻人及儿童是以此为母语或双母语—国语及闽南语双母语、但是许多台湾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母语能力已经大幅下降,父母间对话用母语,而与子女交谈却大幅使用国语的现象也很普及;台湾三大母语之一的客家话的传承出现相当危机(许多客家年轻人听不懂客家话),原住民语言则是有灭绝危机;另外,台湾的识字率虽然接近100%,但精通母语的比例仅有一、两成。
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以前,习惯说普通话的人很少,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使用当地方言进行交流。这些年来,这种现象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关于“是否应该推普(推广普通话)”“推普同时是否要限制方言使用”“推普是否必然造成方言萎缩”等命题,在中国大陆民间一直有争论。在移民地区,如深圳特区,普通话已取代当地原住民方言(客家语、围头话)和当地强势方言(粤语)成为第一交流用语;粤语、客家语在当地公共场合中均已几乎完全退出,处于灭绝边缘。单纯使用本地粤语或客家语寸步难行。
在许多特定场所,如大型机构、地级以上政府部门、高等院校,一般而言规定普通话是唯一通用的语言,严禁在这些场所中使用非普通话的其他语言。
在许多北方地区(主要是流行中原官话、晋语的部分地区),城市里已经出现当地年轻人不会说当地方言,只会说普通话的情况;在南方某些城市则出现小孩子基本上不会讲方言的现象;在其它地区,城市年轻人的母语也受到了普通话的影响,方言表达能力相对上一代有较大的退化。
东南亚、中国港澳地区:本地华人主要以闽南语、粤语为母语。这些年来,国语、普通话在这些地区升温,逐渐成为商业通用语之一,但离日常交流用语还有很大的距离。
新加坡:华语是四种官方语言之一,新加坡华籍人士多来自闽、粤,政府推行的华语并非来自家乡的福建话(当地对闽南话的称呼),官方所指的华语是国语(普通话),且电视上禁止使用方言。不过,年轻一辈的人则习惯口音很重的新加坡英语。
语音系统 听语音
以下将以普通话为例,介绍汉语标准语的语音系统。
对汉语而言,单音节(单字)发音可分为声母、介音、韵母、韵尾、声调五个要素;超音节(词句)发音还存在连续变调等要素。对普通话而言,介音、韵母、韵尾则被合成称为“韵母”。
普通话的声韵母系统基本沿袭了北京话系统,两者主要的不同在于zh,ch,sh在北京话多发卷舌音而普通话多发翘舌音;台湾国语则避免发出卷舌音。普通话的声调亦大体继承北京话的系统,即阴平55,阳平35,上214,去51,以及轻声;台湾国语的上则为21。单字声调 普通话四声音值在普通话里,只有平声有阴阳分立,没有入声,因此除轻声外共有四个声调:
阴平(标为“-”,声调值55)
阳平(标为“ˊ”,声调值35)
上声(“上”读作shǎng,标为“ˇ”,声调值214)
去声(标为“ˋ”,,声调值51)
此外还有轻声(标为“·”或不标),在超音节词句中使用。轻声是否该称为声调,学术界有一定的争议。
(ma)单音的四个声调 国语等的音调与普通话相同,单字音调值则有些许区别(上声为21)。
中古汉语的入声,在普通话里被划入各种声调里。这点与绝大多数汉语方言不同。
超音节 听语音
普通话在读词、句时,字的发音会有一定的变化。变调、轻声、儿化是其例子。变调 1. 当两个上声字连读时,第一个字的声调值变为35,即等于阳平的调值。变调调值是214-35。
例如:“老鼠” (lǎo shǔ),两字音调都是上声,但发音为阳平、上声,和“牢鼠”(láo shǔ)的读法相近(但不相同,“半上声”)。2. 当三个上声字连续时,则比较复杂,要分析具体情况。
当词语首二字是双音节,而第三字是单音节时,首二字都读阳平声。例如“保管好”(bǎo guǎn hǎo)的发音是阳平,阳平,上。当词语首字是单音节,而尾二字是双音节时,首字甩掉14的调,变成211;第二字读阳平声。例如“总保管”(zǒng bǎo guǎn)的发音是上、阳平、上,但第一字的上声只是“半上声”。3. 如果上声字后面接着非上声字,亦即阴平、阳平、去声和轻声前,且该上声字不处于句末、不处于被强调状态时,常读作半上声。国语则是上声字后接非上声字即读21,不论其余条件。
1. 在去声音节之前,“一”读阳平声。例如:“一定”(阳平、去)。
2. 在非去声音节之前,“一”读去声。例如:“一天”(去、阴平)、“一年”(去、阳平)、“一起”(去、上)。
3. 在词语之间,“一”读轻声。但表示序数时或其他情况下,“一”都读原本的阴平声。
4. “不”只有在去声音节前才变调为阳平声。在词语之间,“不”读轻声。轻声 普通话的字在以下情况下读轻声:
这点与北京话轻声频繁出现的情况不同。台湾国语的轻声较普通话少得多。此外,在普通话里,轻声并非区分音位的条件,读轻声字的多少可能因人而异,大抵而言,中国大陆北方人读轻声的频率要比南方人高一些。儿化 普通话在以下情况下,名词后接一个儿化音:
这点与北京话儿化现象频繁出现的情况不同。台湾国语的儿化现象几乎不出现。此外,在普通话里,儿化并非区分音位的条件,儿化现象的多少可能因人而异,大抵而言,中国大陆北方人儿化现象率要比南方人高得多,许多南方人甚至不使用儿化音。
内部差异 听语音
国语、普通话、华语
北京话、(新派)普通话、老派国语、新派国语(台湾国语)、东南亚华语等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有所差异。
台湾国语:与普通话的词汇相比,台湾国语的词汇除了融入部分闽南或客家词语外,还有一个特点是保留较多的古语词。台湾地区国语词汇另一个特点是,保留一些1949年前使用的词语继续指称某一群体的人。
带有口音的汉语标准语
国语、普通话、华语三大系统内部还存在“标准口音(无口音)”和“非标准口音(带口音)”的区别。从这个角度上说,汉语标准语构成了汉语的一大类“方言”。
标准口音和非标准口音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以普通话为例:
最严格定义的“标准口音”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发音。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大陆绝大多数汉语使用者,包括许多播音员,其普通话都是带有口音的。事实上,许多人普通话的发音方式和口音用词上偶尔违反了“中国国家语言文字标准”,但仍可认为是标准的普通话。
明显受方言或其它语言影响的普通话,一般都会视为带有口音。例如,声调系统与普通话声调系统差异过大,或有过多的字发音不准。
国语的情况与之相似:老派国语、台湾国语都是被视为标准的,而发像北京话那样的卷舌音则会被视为装腔作势。华语的情况则有些不同。
口音的有无、高低,与出身地域与教育程度有相当关系。但这种情况也造成能够使用流利标准语的人士被视为高水平,使用方言的百姓被认为粗鄙,进而间接打压方言存在的空间。
台湾的汉语拼音使用 听语音
1945年台湾结束日治时期之后,早年无论政府或民间皆使用威妥玛拼音(官方标准为大陆时期颁布的国语罗马字,以及其后继承的注音符号第二式),1996年经济建设委员会在国际化的要求下,以内部行政协调方式,决定以注音二式作为统一全国街路译名的版本,交通部并行文各交通单位开始执行。然而台北市政府认为注音二式不适合国际化的需求,于1997年推出与汉语拼音相似度更高的通用拼音(与1998年推出的通用拼音并不相同,当时的版本仍采用zh, x),而宜兰县的路标则以闽南话音译,遂演变成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拼音大战。
拼音问题主要的争执点在于:
采用何种方式译写国语发音没有共识。支持汉语拼音者认为其已经是ISO、联合国和美国国会图书馆都采用的国际标准,有助于跟国际接轨;反对采用汉语拼音者则担心造成国际上认为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属一国的问题(毕竟台湾跟新加坡状况不同)
汉语拼音的一些拼写与台湾国语的发音有所落差。支持通用拼音的人则认为采用台湾特色的拼音系统才能凸显台湾的主体性——尽管通用拼音和汉语拼音有极大部分相同。
另一方面,虽然台湾大部分居民都理解国语,可是在母语政策之下,地方意识抬头,因此有些观点认为地名跟路标音译应尊重“在地音”原则,采用闽南或客家语发音比较务实。例如基隆市即部分采国语、部分采闽南语发音。1997年台北市的路标大部分为国语发音,少部分路名、区名、里名为闽南语,甚至还有原住民语的例子,如凯达格兰大道。
拼音的目的在于提供外国观光人士帮助,还是呈现本地语音特色,则各有不同看法。
最大的问题则在于无论采用何种拼音,总是有不同单位译写结果不一致和工人拼错的状况。
2000年民进党执政之后,通用拼音方案经过修订并增加闽南、客家语适用的版本之后,于2002年全面采用(仍是根据国语发音音译),因为部分地方政府反弹,并未强制实施,容许各县市按照意愿采用不同系统。当时的台北市市长马英九,考量到更换拼音系统的成本
2008年9月16日,行政院通过教育部提案,2009年1月1日起在译音上将从通用拼音全面改采汉语拼音。
在台湾,学生用注音符号学习生字与读音。部分人士希望以通拼取代之,但是基于对拼音使用的争议、重新创制教材的问题以及教师训练问题等,加上注音符号用于国民教育已有长久历史,拼音则以对外华语教学为主,因此注音符号仍继续保留和使用,故注音符号普遍使用于以儿童为对象的场合与公共场所。
拼读系 听语音
汉语标准有许多套拼读系统。著名的有注音符号、威妥玛拼法、汉语拼音、注音二式、通用拼音等。除注音符号外,其余拼读系统均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文字形式。当前汉语拼音在中国大陆是普通话的法定拼音。台湾的国语则普遍使用注音符号,政府法定的拼读系统仍具争议中,英译则多用威妥玛拼法。西方出版的图书以往使用威妥玛拼法,但是从19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出版物采用汉语拼音,到2000年以后,几乎所有的学术书籍都已改为汉语拼音。
大陆普通话与台湾国语 听语音
词源
至于在词汇方面,中国台湾国语和中国大陆普通话的差别,大致上有以下几项来源。
本土语言
由于语言接触的结果,很自然地,台湾国语会从中国台湾的本土语言吸取某些词汇,除了台湾国语本来就缺乏的台湾文化和生活用词之外,还有大量台湾本土语言(主要是鹤佬话)的流行用词。有些鹤佬话流行用词,在台湾国语也能找到同义的用词,但是因为这些鹤佬话用词非常活泼,讲起来很“响亮”,为了文字表现上的生动,就用汉字写了出来,有人再用国语来念,慢慢就融入了国语词汇。比如说,在议会上有人骂别人“压(鸭)霸”(不讲理),商店里则写着“大俗卖”(大拍卖)的招牌,奖券开奖时则传来一片“槓龟”(没有收获)声。有些台湾国语的新词汇是从电视上的鹤佬话节目学来的,台湾电视公司在多年前曾播出的黄俊雄布袋戏,其中的人物用语活泼,也造就了台湾国语的某些用词,比如说所谓的“藏镜人”(偷偷躲在后面的人)、“秘雕”鱼(畸形鱼)等词汇。其他比较常见的借自于闽南语的新词汇,还有“速配”(相称)、“甲意”(中意)、“衰”(倒霉)、“赞”(好极了)、“牵手”(老婆)、“见笑”(害羞或可耻)、“老神在在”(气定神闲)、“搞怪”(狡猾难缠),等等。
旧词汇
此外,由于中国政治上的因素,台湾海峡两岸在某些习惯用语上,经过50年的隔绝,也有某些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中,有些是因为台湾国语保留了1949年以前在中国大陆所使用的一些语汇,而这些语汇在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则由于种种因素而不再使用,或者是比较少使用。比如说,“里长”、“邮差”、“车夫”、“佣人”、“次长”、“级任教师”、“学艺股长”等,这些词语都是1949年以前的常用字,也继续在台湾国语中被使用。但是,中国大陆则是使用反映新社会关系的一些词语来替代它们。“先生”、“小姐”、“太太”、“老板”、“男士”、“女士”等1949年以前的常用称谓词语,中国大陆在1979年改革开放以前,一般也不常使用(苏金智 2000)。台湾本土用语,基本上都来自中国的福建省,唯中国台湾曾因《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殖民五十年(1895-1945),所以在日本文化的影响下,老一辈的用词是还是来自日本的,如:父亲,母亲等,还是以日本语为主,另有一词出租车(台湾为计程车),英文为TAXI 日语发音(外来语)为“ta-gu-xi",,台湾还是在使用中。
繁体用语
由于经过六十多年的隔绝,又因为中国台湾跟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均仍使用繁体字(中国台湾地区或称正体字,下同),台湾跟香港、澳门的出版物流通较多,造成了有些台湾国语用语并不是台湾专有,而是跟香港、澳门同时使用的。这种词汇名之以台湾国语或香港(或澳门)国语都不能达义。以学科而言,在1949年之前就已有或者稳定的学科,两岸四地的用语就是一致的,例如数学上的 Matrix,两岸四地都称为“矩阵”。但是在1949年之后才出现的学科,用语就有差别,例如在计算机信息学中的类似数学矩阵的 Array,中国大陆称为(译为)“数组”,而台湾称为(译为)“阵列”;或者像化学元素“硅”,中国台湾地区写作“矽”,因为元素周期表中包括的许多放射性元素的国际确认都是在1949年以后的事。香港(或澳门)人读台湾的繁体字出版物者,写字或说普通话时,常与台湾用语一致,例如上述的“阵列”或者“滑鼠”;香港(或澳门)人读中国大陆的出版物较多者,则写字或说普通话时,常采大陆用语,例如上述的“数组”或“鼠标”。但是毕竟因为香港、澳门习惯上采用繁体字为多,再加上许多电脑的程序员在制作简体文件转换为繁体时,希望一并将中国大陆用语也转换为台湾及香港、澳门用语,因此出现了“繁体用语”的称呼。“繁体字”是字体的称呼,“繁体用语”是一个因为台湾和香港、澳门将上述词汇写成书面文字时,恰恰都是以繁体出现,所形成的又一名词。“繁体用语”跟台湾或香港、澳门当地的方言完全没有关系,但可以简单粗略地囊括台港澳共通的词汇。而正如本来没有“繁体字”这一名称,是因为“简体字”的出现,而有了“繁体字”这种相对的称呼,因此相对应于“繁体用语”,又有人为求方便,将中国大陆用语相对地创造了一个“简体用语”的称呼。不居住在台湾地区或香港地区、澳门地区者往往误解“繁体用语”=“台湾用语”=“台湾话”,这些都是不对的,正如“大陆用语”并非等于“普通话”,普通话更不等于“简体用语”一样,并不需要用简体字才能说普通话。台湾地区及香港地区、澳门地区的确有一些共同的词汇和句法,这也无法用“台湾国语”一个概念全部含入,但也没有“香港(或澳门)国语”的说法存在,勉强只有所谓的“香港(或澳门)用语”。因此对于“滑鼠”、“阵列”、“印表机”等词汇,似乎“繁体用语”是个比“台湾国语”更精确的描述。
参考资料
[1] 普通话的由来介绍.应届毕业生 [引用日期2016-07-19]
hot本周观影指南,新鲜出炉!
hot百度经验6周年,小熊玩偶等你来
内容均由网友贡献,百度百科无任何收费代编服务
百度百科吧 意见反馈 权威合作 百科协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