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0|回复: 20

《“子虚乌有的格律”论可以休矣 》孙逐明

[复制链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10-18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己丑牛先生“子虚乌有的格律“一文久已丢失,有读者索阅,无处可寻,今天偶然在孙逐明主题下发现评论“子虚乌有的格律“一文,现将原文兼孙先生评论一并转发于此。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子虚乌有的格律”论可以休矣 》

  按:本文原发风雅颂和国学论坛。这里发的是修订稿。

  科学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就是合理的怀疑精神,要依据事实思考,勇于怀疑一切现实的权威意见,许多伟人就是因“怀疑”而创立了新的科学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由怀疑神创论而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源于怀疑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科学理论不是神圣不可触犯的宗教教条,去伪存真是科学研究的精髓,怀疑一切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近几年来,己丑牛先生在各大论坛上发布了《子虚乌有的格律》一文,认为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子虚乌有,并嘲笑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王先生喜筑垃圾筒。”
  
  己丑牛先生敢于怀疑王力先生诗词格律的正确性,这种勇气可嘉。遗憾的是,己丑牛先生自己缺乏起码的科学常识。缺乏历史知识,缺乏语言学常识,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此文的基本观点全都站不住脚。理由如下。
  
  一、己丑牛先生缺乏起码的科学常识
  
  己丑牛先生认为“格律子虚乌有”的最主要理由是“直到清末还没有‘诗词格律’这个名词”。
  
  此论缺乏最起码的科学常识。
  
  没有某个“词语”就等于没有这个词语所表示的事物,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古代没有“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这些名词,难道古人的血里就没有“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了不成?
  
  在南北朝齐梁学者周顒等人受印度声韵学的影响发现汉语的声调之前,难道汉语就没有声调不成?
  
  汉语在民国之前根本没有“主谓宾定状补”之类的术语,难道之前的汉语就没有主谓宾定状补了不成?

  ……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以诗词格律一词在清末以前不存在,来证明不存在词格格律。这就好比以牛顿定律在牛顿出生以前不存在,就来否定牛顿定律一样。且不论诗词格律一词是否在唐宋时期存在,即使诗词格律一词确实是清末才出现的,也无法否定诗词格律的存在。”
  
  二、己丑牛先生缺乏语法知识和历史知识
  
  己丑牛先生硬说清末以前没有“格律格律”这个“名词”,是对语法常识和历史知识无知的表现。
  
  “诗词格律”根本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名词新词组。王力在《诗词格律》一书里就说:“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可见“诗词格律”就是“诗词的格律”的缩写,其中“诗词”只是定语,而“格律”才是中心词。
  
  诗词的“格律”早在唐代代就出现了。
  
  第一、唐代诗人白居易《长庆集•十六·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里,就出现了“格律”一词。
  
  第二、己丑牛先生引用的唐代《文镜秘府论·论文意》所说的“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里,最后一句里同样也出现了“格律”一词。
  
  它们不是诗词的格律,难道是散文的格律或是小说的格律不成?
  
  三、己丑牛先生缺乏起码的语言学常识
  
  己丑牛先生指责王力所说的诗词的“格律”不是“格律”一词的“本义”;认为“格律”的“本义”应当是《文镜秘府论·论文意》所说的“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因此指责王力先生“歪曲了格律的本义”,从而得出王力的“格律”子虚乌有的结论!
  
  这同样是缺乏起码的语言学常识的谬说。
  
  “格律”是个多义词,它的释义,在追溯词义本源的《辞源》里说的清清楚楚:
    
  “格律:指诗词歌曲关于对仗、平仄、押韵方面的格式和规律。古典诗歌中的近体诗特别讲究格律严整,因称为格律诗。唐白居易长庆集十六篇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诗:“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绘画作品讲求笔力布局的严整,也称格律。宋郭若虚图画见闻二志纪艺上:郭乾晖将军,北海人,工画鸷鸟杂禽,疏篁槁木,格律老劲,巧变锋出,旷古未见其比。”
  
  《汉典》对“格律”一词给出了六种解释:

  1、法律条令;2、诗、词、曲、赋等关于字数、句数、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3、指格律诗;4、指曲谱;5、法度、规格;6、格调、气韵。
  
  究竟“格律”的本义是什么,姑且不论。即使如己丑牛先生所说,“格律”的本义是“格调、气韵”,即使王力先生所采用的诗词格律一词不是本义,只是引申义,可这有什么错误可言?谁规定过说话写文章非得用本义而不准用引申义?
  
  譬如说,“汤”的本义是“热水”,能因为“鸡汤”不是“鸡热水”、“米汤”不是“米热水”、“汤药”不是“热水药”,因此而指责鸡汤、米汤和汤药歪曲了“汤”的本义,从而得出鸡汤、米汤和汤药“子虚乌有”不成? 
  
  又譬如说,“革命”的本义是“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称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称为革命”,能因为“技术革命”之中不存在“朝代更替,君主易姓”,因此而指责“技术革命”歪曲了“革命”的本义,从而得出“技术革命”子虚乌有不成?
  
  己丑牛先生缺乏这种最起码的语言学常识,居然振振有词地指责王力先生“曲解了格律的本义”,从而得出“诗词格律”子虚乌有的结论,岂不是笑话?
 
   
  四、己丑牛先生既缺乏历史知识,更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己丑牛先生认为王力的诗词格律“子虚乌有”的理由之三是:
  
  自唐至清不仅没有以“诗词格律”为标准来认定《黄鹤楼》的体裁,而且也没有以“诗词格律”为标准来认定律诗绝句,选编的诗集,律诗完全符合“诗词格律”的很少,而有的绝句则没有一句是律体,如《静夜思》。“诗词格律”不知依存于何处、体现于何处? 
   
  己丑牛先生断言“自唐至清……没有以‘诗词格律’为标准来认定律诗绝句,选编的诗集”,是信口开河。
  
  唐代《白氏长庆集》就有专门的“律诗”专辑。清四库全书的《白氏长庆集》影印本里就有清楚的目录:第一卷至十一卷是“古调诗”“新乐府”和“歌行曲引”,第十三卷至十八卷是“律诗”,第二十一卷是“杂诗”“格体”和“歌行”。每一个“律诗”卷的前面都明明白白地标明了体例:“律诗,五言,七言,自两韵至一百韵,凡一百首”。八卷共编撰了约八百首首律诗。 
  
  元人的《唐诗鼓吹集》就是近体诗七律的专辑,共辑录唐人的七律五百九十六首。
  
  元代方回编选的《瀛奎律髓》是唐宋五七言律诗总集,共选唐、宋五、七言律诗三百八十五家、三千零十四首(其中重出二十二首,实为二千九百九十二首)。其中唐代入选一百六十四家、一千二百四十九首,宋代入选二百二十一家、一千七百六十五首。
  
  此外,唐五代以诗赋取仕,试帖诗全部是五言排律,在历代诗话和诗集里都有明确的记载,只是没有辑录成专集而已,它们同样是研究唐五代诗词格律最可靠的原始资料之一。 

  上述铁的事实,足以证明己丑牛先生的无知。
   
  俗话说得好,事实胜于雄辩。己丑牛先生不对这些近体诗专集的平仄格局作具体的分析比对,断言“律诗完全符合‘诗词格律’的很少,而有的绝句则没有一句是律体”,更加是信口雌黄!
  
  这些专辑里,完全符合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的律诗决不是很少,而是相当多。从诗句的角度考察,符合王力格律理论的诗句达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不符合的诗句还不到百分之一,可见王力格律理论的吻合率之高〔可参看拙作《从<唐诗鼓吹集>里的拗句看唐人的格律观》、《从<白氏长庆集>看唐代诗歌格律 》和《从唐五代殿试试帖诗看近体诗格律》里的量化分析〕。
  
  己丑牛先生不从唐人近体诗的创作实践出发作实事求是的量化分析,一味在个别名词术语上钻牛角尖〔而且这些牛角尖无一不是谬说〕,其结论怎能不错谬呢?

  
  五、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己丑牛先生认为王力的格律理论子虚乌有的论据之一,是崔颢的七律《黄鹤楼》不符合王力的格律理论。
  
  这段话是对王力诗词格律理论的歪曲。王力的《诗词格律》“第三节 律诗的平仄”里就分析了崔颢的《黄鹤楼》,称之为“古风式的律诗”。 

   
  毋庸讳言,王力先生的格律理论的确存在不完备的缺点,但这只是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的关系〔何况不符合王力格律理论的诗句连百分之一都不到〕;只要增添一条允许“不以律害意”的原则,王力的格律理论就比较完备了。
  
  己丑牛先生分不清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分不清主流与支流的关系,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完全否定王力格律理论的实用价值,这种作法正确吗?
  
  生命有限,学海无涯,缺乏科学常识、缺乏历史常识、缺乏语言学常识并不可笑,可笑的是无知者竟然用自己的无知产生的谬说作为论据来批评王力先生基本正确的格律理论,把王力的格律理论论说得一无是处,甚至讥笑“王先生喜筑垃圾筒”,就不能不令人齿冷了。无怪乎逍遥游天下先生反唇相讥说:
    
  王力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跳踉诸××,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1、标题:《子虚乌有的格律》
  
  评:
  这个标题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格律”是一个多义词。《汉典》对“格律”给出了六种解释:1、法律条令;2、诗、词、曲、赋等关于字数、句数、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3、指格律诗;4、指曲谱;5、法度、规格;6、格调、气韵。
  本文究竟是指六个义项全都“子虚乌有”呢?还是某一个义项子虚乌有呢?是哪一个义项子虚乌有呢?
  此文最初发表在《国学论坛》。对于本文标题的含义以及全文的主旨,全文从头至尾,根本没有确切的解释和交待。面对《国学论坛》读者的质疑,己丑牛先生不得不多次回帖予以说明:
  ①“我的主帖是否定王力的”;
  ②“我主帖的第二部分就是用事例证明王力格律之伪的”;
  ③“我这里的观点是:王力的诗词格律理论是伪诗词格律”;
  ④“我说王力是垃圾筒,证据都在那儿。格律存不存在,证据也在那儿”;
  ⑤“实你都没看懂我的帖子。文镜秘府论和康有为都说到格律二字,我引用他们,是说明格律原本不是王力说的那个意思。逍遥游引用了白居易一句诗,也有格律二字,也与王力说的格律不是一回事。我引用他们不是引用他们观点,只是当作证据来证明格律原来的含义。”
  从作者自己的说明可知:
  第一,本文的主旨是“否定王力的”,认为“王力的诗词格律理论是伪诗词格律”。〔见①③〕
  第二,题目和文内被批的“格律”,是指“王力说的‘格律’”。〔见②、④、⑤〕
  也就是说,本文的主旨是“完全否定王力的诗词格律”,作者认为“王力说的‘格律’”根本不存在。
  一篇文章的标题的含义和全文的主旨,非得作者多次补充说明才能让读者明白,可见作者表述能力之差;表述能力差则意味着逻辑思维的紊乱——从后面的分析可知,这一特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  
  
  2、《子虚》原文:    
  “诗词格律”这个名称是谁发明的,我没查清。但可以肯定,清末还没这个名词。有诗为证:

  
  评:  
  己丑牛认为“王力说的格律”子虚乌有的论据之一是:直到清末还没有“诗词格律”这个名词。
  这一论据很根本站不住脚。
  第一,己丑牛先生的语法知识太差火。“诗词格律”根本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名词性词组”,。王力《诗词格律》一书就说得清清楚楚:“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可见“诗词格律”是“诗词的格律”的缩写。
  “诗词格律”意思是“诗词所遵循的格律”。这里的定语“诗词”是一个泛称;从王力的格律著作可知,它包括了近体诗、古体诗、宋词、元曲和新诗。
  因此,王力的“诗词格律”泛指“近体诗、古体诗、宋词、元曲和新诗”所遵循的“格律”。  
  第二,没有某个“词语”就等于没有这个词语所表示的事物,是缺乏起码的科学常识的表现。  
  古代没有“语法”这个词,难道古人说话写文章不存在语法不成?
  古代没有“人体的基因”这个词组,难道古人身体里就没有基因了不成?
  清末以前没有“诗词格律”这个词组,难道清末以前的近体诗、古体诗、宋词和元曲都没有“格律”不成?
  由此可知,作者的基本常识是多么的欠缺,逻辑思维是多么的紊乱。
  
  3、《子虚》原文:
  汉唐格律周人意,悱恻雄奇亦可思。(康有为《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
  “汉唐格律”是泛指汉至唐的诗词,“周人意”是指《诗》之意气。康有为是清末民国初年人,可见,原来虽有“格律”一词,但不是王力说的那个意思。
  《文镜秘府论》中说:“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文镜秘府论·论文意》)
 
  
  评:
  己丑牛证明王力格律子虚乌有的第二个论据是:
  唐人所说的“格律”在《文镜秘府论》解释为“格调与声律”,这是本义。己丑牛先生指责王力歪曲了“格律”的本义,因此得出王力说的“格律子虚乌有”的结论。
  这又是缺乏起码的语言学常识的谬说。  
  “格律”是个多义词,它的释义,在追溯词义本源的《辞源》里说:“格律:指诗词歌曲关于对仗、平仄、押韵方面的格式和规律。古典诗歌中的近体诗特别讲究格律严整,因称为格律诗。唐白居易长庆集十六篇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诗:“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绘画作品讲求笔力布局的严整,也称格律。宋郭若虚图画见闻二志纪艺上:郭乾晖将军,北海人,工画鸷鸟杂禽,疏篁槁木,格律老劲,巧变锋出,旷古未见其比。”
  《汉典》对“格律”一词给出了六种解释:1、法律条令;2、诗、词、曲、赋等关于字数、句数、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3、指格律诗;4、指曲谱;5、法度、规格;6、格调、气韵。
  王力没有直接解释自己的“格律”的完整含义,从他的格律著作的内容来看,应当应当是《辞源》的第一个义项“指诗词歌曲关于对仗、平仄、押韵方面的格式和规律”,或《汉典》的第二义项“诗、词、曲、赋等关于字数、句数、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
  我们姑且承认“格调与声律”是格律的本义,王力所说的“格律”应当是引申义了。
  难道说话写文章,非采用本义,不准采用引申义不成?如果采用了引申义就是“歪曲本义”,引申义还可能产生吗?
  譬如说,“汤”的本义是“热水”,而“鸡汤”、“米汤”和“汤药”不是“鸡热水”、“米热水”和“热水药”,难道“鸡汤”、“米汤”和“汤药”都歪曲了“汤”的本义,通通“子虚乌有”不成?   
  又譬如说,“革命”的本义是“凡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称为革命”,而“技术革命”不是“技术朝代更替,技术君主易姓”,难道“技术革命”歪曲了“革命”的本义,从而“子虚乌有”不成?  
  己丑牛先生连这种最起码的语言学常识都不知道,居然还振振有词地指责王力先生“歪曲了格律的本义”,从而得出王力的“诗词格律”子虚乌有的结论,不觉得好笑吗?
      
  4、《子虚》原文: 
  施蜇存说:用“格律诗”这个名词来表示唐代兴起的律诗,适恐怕是现代人开始的错误概念。在唐代人的观念里,格是“格诗”,即讲究风格的诗,也就是古诗;律是“律诗”,即讲究声律的诗,也就是近体诗。(施蜇存《唐诗绝句杂说》)
  施蜇存用了一个“恐怕”,我也用一个“恐怕”,恐怕就是王力篡改了诗词史中所说的“格律”,弄出了“诗词格律”这样一个名词。

  
  评:
  己丑牛对“格诗”和“律诗”的考证和发挥,是《子虚》一文里最眩眼的亮点,是否定王力诗词格律的重头论据,也是北山钓者版主最推崇的精华。
  殊不知施先生的这段话恰恰也存在一些错误,甚至还很严重。  
  第一、施先生说:“格诗是讲究风格的诗,也就是古诗。”这段话存在逻辑错误。
  在《白氏长庆集》里,“格诗”与“律诗”是对举的;难道只有“格诗”〔即古诗〕是“讲究风格的诗”,而“律诗”是“不讲究风格的诗”不成?可见这段话缺乏逻辑,根本说不通。  
  现代学术泰斗陈寅恪先生的解释就可信得多:“盖乐天所谓格诗,实有广狭二义。就广义言之,格与律对言,格诗即今所谓古体诗,律待即今所谓近体诗,此即汪氏〔指汪立名〕所论者也。就狭义言之,格者,格力骨格谓,格诗依乐天之意,唯其前集之古调诗始以当之。然则《白氏长庆集》伍壹格诗下复系歌行杂体者,即谓歌行杂体就广义言之固可视为格诗,若严格论之,尚与格诗微有别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先生也评论说:“陈氏指出从严格意义讲,格诗谨指富有格力骨格之五言古体,其说诚是。……〔白氏长庆集里〕格诗与律诗对举,也是泛称古体为格诗。”  
  从陈寅恪与王运熙的解说可知:狭义的“格诗”特指“富有格力骨格之五言古体”,它包含了形式特征在内,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有风格的诗”;广义的“格诗”泛指现代所说的“古体诗”,同样包含可形式特征,同样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有风格的诗”。按照这种解释,“格诗”与“律诗”对举就不存在矛盾了。
  己丑牛先生用施先生错误的言论作论据,结论又怎么可能正确呢?  
  第二、施蛰存先生说:“用‘格律诗’这个名词来表示唐代兴起的律诗,适恐怕是现代人开始的错误概念。”这段话同样缺乏语言学和语言发展史的基本常识。  
  语言学告诉我们:“我们称呼某一事物,是约定俗成的,事物与名称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而是大家约定俗成的。”  
  语言发展史又告诉我们:
  ① 随着时代的变化,同一事物的名称常常不断变化。如古代的妻子,后世则有“夫人、内人、拙内、贱内、細君、娘子、太太、婆娘、婆姨、堂客、爱人”等多种称呼。
  ② 同一名词所指代的事物,也常常不断变化。例如古代的“姑”指姑母,“娘”指母亲,元代的“姑娘”指“姑母”,清代“姑娘”指年轻女子;在现代社会里,有的地方仍然指“姑母”,有的地方指“年轻的女子,有的地方指“丈夫的妹妹”,有的地方指“妓女”。
  这些称呼根本不存在谁对谁错。在具体历史时期内,具体环境下,只要大家约定俗成,任何称呼都是正确的称呼。  
  同理,唐代的诗体在不同时代同样有不同的称呼。
  在白居易时代,“格诗”可以特指“富有格力骨格之五言古体”,也可以泛指“古调诗”〔即现代的“古体诗”〕,而“律诗”则泛指“近体诗”。  
  现代人已经不用“格诗”一词了,“富有格力骨格之五言古体”和“古调诗”都统称为“古体诗”了;“律诗”已经不泛指“近体诗”,而专指“五七言律诗和排律”了。至于现代“格律诗”一词则有多种含义,在古典诗词界里一般指讲究平仄的近体诗,有些人把宋词元曲也称之为格律诗,而在新诗界则指讲究押韵和音步却不讲究平仄的白话文诗体。  
  现代人论述古典诗词格律的时候,把古代的近体诗称之为“格律诗”,又何错之有呢?
  研究古典诗词理论的人,应当具备一定的语言学和音韵学的常识,己丑牛先生缺乏的正是这些基本常识,所以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错。
   
  5、《子虚》原文:  
  “格”本是规格、标准的意思,“律”则是规则、律条的意思。王力作《诗词格律》,用的就是“格”和“律”的本义,所谓“诗词格律”就是诗词必须遵守的规矩。  
  所以诗词作品不讲究平仄声律、犯了孤平、有拗不救、对仗不工,有人就会飞来“不合规矩”、“破律”等指摘、嘲弄之言,即使没标律诗、绝句,也是如此。
  
  评:  
  王力只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总结的诗词格律“必须遵守不可”,更没有指责嘲弄过谁“不合规矩”。相反,王力先生在讨论对仗时,就肯定过很多诗人遇到形式与内容相冲突时宁愿牺牲对仗照顾诗意的作法,可见王力本来就有“不以律害意”的观念,只是不曾在平仄格律里强调一下而已。
  某些教条主义者读不懂王力的格律著作,错误地把它当成教条和金科玉律。己丑牛先生却把这些教条主义者的屎盆子扣在王力头上,说明你自己也根本没有读懂王力。
  
  6、《子虚》原文:  
  诗词真的有这样的规矩吗?
  
  评:
  事实胜于雄辩。尤其是实用理论是非得需要实践进行检验不可。
  古人的诗词有没有这样的规矩,非得用古人的诗词作品来检验,理性的分析仅仅只能作参考。下文引用的一大堆资料,恰恰缺乏诗词作品的检验,只能是一些空头理论;空头理论能作为有效论据吗?
    
  7、《子虚》原文:         
  南朝沈约提出八病说,主张讲究声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钟嵘在《诗品》中都否定了沈约讲究声律的创作路线,例如钟荣说:“口吻调利,斯为足矣。”沈约的八病说为人唾弃,没人再袭此说。  
  唐初,沈(佺期)宋(之问)之流沿着沈约路线,讲究声律,遭到时人抨击斥责。
  皎然在《诗式》中说:“沈休文(沈约字休文)酷裁八病,碎用四声,故风雅殆尽。后之才子,天机不高,为沈生弊法所媚,懵然随流,溺而不返。”
  沈宋之流就是“天机不高,为沈生弊法所媚”的“后之才子”。
  沈宋之流也遭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词大家的坚决反对。 
 
  
  评:
  己丑牛先生是赞同“沈约的八病说为人唾弃,没人再袭此说”的,而王力的诗词格律正好并没有沿袭八病说。
  这段论据恰恰证明了王力诗词格律的正确性。己丑牛先生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8、《子虚》原文:
  李白说:“梁陈以来,艳薄斯极,体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据唐代孟棨《本事诗》)不难理解,“艳薄斯极”和“尚以声律”说的就是沈约到沈宋那股腐臭风气。“古道”是指古代的诗词创作道路,一不“艳薄”,二不“尚以声律”,李白以复古以大任。复古派人物还有陈子昂、张九龄等人。
  杜甫也是复古派。杜甫有《戏为六绝句》,都是论诗的,如下面三首:

  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都表现了与李白相同的立场与观点。
  杨王卢骆,唐初四杰,走的是不尚声律的路线,受到沈宋之流的诋毁,杜甫予以痛斥。这种诋毁,与八病说一样,早被人唾弃了,只能从杜甫这首诗看个端倪。
  屈宋指屈原、宋玉,风雅代称《诗经》,“窃攀屈宋”、“亲风雅”,都表明了继承古代以抒情言志为要的创作传统。“齐梁后尘”和“伪体”,没有明指,如果不是指沈宋之流和律体又会是谁呢?
  与李白一样,杜甫也把复古立场运用到创作实践中,创作了许多千古不朽的新乐府,如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从军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
  此后,白居易、元稹、张籍等人又联合开展了一场新乐府运动。关于新乐府,白居易在《新乐府》总序中说:“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这里既说明了新乐府的体裁特点,也说明新乐府继承了《诗经》“系意显志”的传统。“不系于文”,就是不讲究文采,更不讲究声律。
 
 
  评:
  这一大资料,无非是想证明,古人写的诗并不全都是讲究平仄声律的近体诗,还包括了不不讲究平仄声律的乐府诗、新乐府诗等古体诗。
  王力的诗词格律不仅仅局限在平仄上,还包括对仗和押韵在内!难道己丑牛先生不知道?   
  王力的诗词格律不仅仅局限于近体诗格律,还包括了了古体诗〔乐府诗、新乐府诗以及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从军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包含在内〕的格律!难道己丑牛先生不知道?
  这段论据恰恰又证明了王力诗词格律的正确性。己丑牛先生又一次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9、《子虚》原文: 
  再后来,“韩(愈)、孟(郊)崛起,力仿李(白)、杜(甫)拗体,以矫当代圆熟之弊。”(清代王轩《声调谱序》)“圆熟”正是王力辈所吹捧追求,李杜等诗词大家却视为弊病。
  

  评:
  王力的诗词格律具体介绍了“古风式律诗”〔又称“拗体诗”〕的形式法度,难道己丑牛先生一点也不知道不成?
  王力的《汉语诗律学》和《诗词格律》还具体介绍了杜甫、李白、崔颢、孟浩然、王昌龄、王维、孟郊。韦应物、黄庭坚、杜荀鹤、罗隐、苏轼与陈与义的拗体诗,难道你没有读过吗?  
  这段论据同样证明了王力诗词格律的正确性。己丑牛先生第三次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10、《子虚》原文:
  
  “诗词格律”既不是唐诗的规矩,也不是律体的规矩,而且自唐至清也少有人认之为规矩。
  崔颢有一首《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前四句不符合“诗词格律”,有人称之半古半律。但这首诗不仅被称为律诗,而且评价很高。宋代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灏《黄鹤楼》为第一。”(《沧浪诗话?诗评》)后代一直认同这个观点,明代杨慎说:“宋严沧浪取崔颢《黄鹤楼》诗为唐人七言律第一。近日何仲默薛君采取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一首为第一。二诗未易优劣。或以问予,予曰:崔诗赋体多,沈诗比兴多。以画家法论之,沈诗披麻皴,崔诗大斧劈皴也。”(《乐府诗话卷10》)清代孙涛续也说:“严沧浪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黄鹤楼》为第一。’”(《全唐诗话续编卷下》)尽管杨慎捧出沈佺期,却也不敢拿沈佺期的“格律”来否定《黄鹤楼》。
  

  评:
  请问己丑牛先生,王力否定过崔颢的《黄鹤楼》吗?  
  王力的《诗词格律》在介绍律诗平仄的时候,介绍了崔颢的《黄鹤楼》,把它归入了“古风式律诗”,难道己丑牛先生竟然不知道不成?
  “古风式律诗”属于边缘性文体,因此王力又在《汉语诗律学》把“古风式律诗”归属于古体诗。
  这两种归类都是符合分类学的基本原则的。
  某些人没有全面地读懂王力的诗词格律理论,更不懂分类学的基本原则,而对边缘性文体《黄鹤楼》的归属问题争执不休,全都是无谓的争论。己丑牛把这些无谓的争论当成否定王力诗词格律理的论据,怎么不出错?
  对于自己根本不曾认真读过或者根本读不懂的理论著作妄加否定,怎么可能正确呢?  
  己丑牛先生的资料引用得越多,就越证明了王力诗词格律的正确性,难道不是一种强烈的反讽吗?

  
  11、《子虚》原文    
  自唐至清不仅没有以“诗词格律”为标准来认定《黄鹤楼》的体裁,而且也没有以“诗词格律”为标准来认定律诗绝句,选编的诗集,律诗完全符合“诗词格律”的很少,而有的绝句则没有一句是律体,如《静夜思》。“诗词格律”不知依存于何处、体现于何处?

  
  评:  
  第一、己丑牛先生断言“自唐至清……没有以‘诗词格律’为标准来认定律诗绝句,选编的诗集”,根本不是事实。  
  唐代《白氏长庆集》就有专门的“律诗”专辑。清四库全书的《白氏长庆集》影印本里就有清楚的目录:第一卷至十一卷是“古调诗”“新乐府”和“歌行曲引”,第十三卷至十八卷是“律诗”,第二十一卷是“杂诗”“格体”和“歌行”。每一个“律诗”卷的前面都明明白白地标明了体例:“律诗,五言,七言,自两韵至一百韵,凡一百首”。八卷共编撰了约八百首首律诗。   
  元人的《唐诗鼓吹集》就是近体诗七律的专辑,共辑录唐人的七律五百九十六首。  
  元代方回编选的《瀛奎律髓》是唐宋五七言律诗总集,共选唐、宋五、七言律诗三百八十五家、三千零十四首(其中重出二十二首,实为二千九百九十二首)。其中唐代入选一百六十四家、一千二百四十九首,宋代入选二百二十一家、一千七百六十五首。  
  此外,唐五代以诗赋取仕,试帖诗全部是五言排律,在历代诗话和诗集里都有明确的记载,只是没有辑录成专集而已,它们同样是研究唐五代诗词格律最可靠的原始资料之一。  
  第二、俗话说得好,事实胜于雄辩。己丑牛先生不对古人近体诗实际创作的考察,想当然地断言“律诗完全符合‘诗词格律’的很少,而有的绝句则没有一句是律体”,更加不符合事实。  
  这些近体诗专辑里,完全符合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的律诗决不是很少,而是相当多。从诗句的角度考察,符合王力格律理论的诗句达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不符合的诗句还不到百分之一,可见王力格律理论的吻合率之高〔可参看拙作《从<唐诗鼓吹集>里的拗句看唐人的格律观》、《从<白氏长庆集>看唐代诗歌格律》和《从唐五代殿试试帖诗看近体诗格律》里的量化分析〕。
  如果把个别诗句出律的诗作归入“古风式律诗”,王力的格律理论的吻合度更高,不吻合者不到千分之一〔如《白氏长庆集》“律诗”里的五七言杂言诗,是不符合王力格律理论的典型〕。
  以上例证,是证明王力声律理论正确性的最强有力的证据。  
  己丑牛先生不从唐人近体诗的创作实践出发作实事求是的量化分析,一味在个别名词术语上钻牛角尖〔而且这些牛角尖无一不是谬说〕,想当然地完全否定王力的诗词格律理论,能不错谬百出吗?  
  不可否认,任何理论著作都是有漏的,绝对正确完备的理论根本不存在。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理论同样也会有这样那样的漏洞和不足,例如,孤平的解释,对句相救的提法,元曲曲谱的正确性……这些问题都有许多学者提出了质疑。
  我们必须摆正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关系,既肯定王力格律理论的正确主流,又不忽视存在漏洞,实事求是地厘清漏洞,并寻求改进的途径,这才是正确的治学态度。
   
  12、《子虚》原文:  
  为了写这篇文字,我到处寻找“格律”理论的文章,但在《诗词格律》之前,没找到一篇系统叙述的文章,却找到一部《文镜秘府论》,唐代日本访问学者的著述,记录整理了中国当时的诗词理论,其中有些内容在国内失传,如二十八种病、二十九种对。由此我就推想,古代类如《诗词格律》那样的著述也许是有的,却如八病说一样,被人抛弃,扔进了废纸篓,所以今日不得一见。
  

  评:
  中国自古以来战乱频繁,许多古籍失传是很正常的现象。即便是《文镜秘府论》,如果不是日本和尚编写且流传日本,同样也会失传。
  按照逻辑推理,唐代类似《诗词格律》那样的著述不仅仅是“也许有”,而是“一定有”,不然唐人和元人编撰的近体诗专集的平仄格局王力先生的平仄格律不可能有如此高的吻合率。己丑牛先生说这些类如《诗词格律》的著作“被人抛弃,扔进了废纸篓,所以今日不得一见”,根本不合逻辑,只能是臆断。
  
  13、《子虚》原文:
  沈宋之流的小家作派,被人鄙视,而他们的那套说词没人敢拼为理论,王老先生却敢,勇气可见。
  乱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王先生喜筑垃圾筒。
  

  评:
  己丑牛先生缺乏起码的常识,思维紊乱,又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错误地全面否定王力的诗词格律理论,反而大言不惭地嘲讽“王先生喜筑垃圾筒”,难道自己不感到惭愧吗。
  
  
  最后谈谈我的一点希望。
  学术争论,必须公平合理。
  北山钓者版主强调,在论辩当中,不能“一味纠缠于片言只语”,最好的方法是“针对全文逐段批评”。  
  的确,那些真正“一味纠缠于片言只语”、断章取义的作法,只能是理屈辞穷和无能的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8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先生一如黃鶴,不知何处去,甚是想念他。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10-18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5

主题

3308

回帖

931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9317
发表于 2016-10-18 16: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豌豆角 于 2016-10-18 17:05 编辑

呵呵 简单浏览了下,觉得有点意气用事的意思,“垃圾桶”的评价有所偏激。不过,确实怀疑的精神是可嘉的。非常奇怪的是,为什么格律一直被应用,之前却却没有人去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系统,而是要等王力去完成,问题究竟在哪里?难道说格律虽然“存在”,却只是约定俗成的吗?

点评

当时我对孙先生的评论也进行了点评,现在也转来: 有己丑牛先生积多年研究发表的《子虚乌有的格律》一文面世后,出现了两种声音,大多数人不理解此文的题目,就好比习惯了牛顿定律的人突然听说了相对论,习惯于生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9 08: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8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己丑牛不能作律诗,故否定诗词格律的存在,吟者不知道入声,故认为古声韵不存在于耳舌之间,都是胆子奇大目空一切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9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豌豆角 发表于 2016-10-18 16:42
呵呵 简单浏览了下,觉得有点意气用事的意思,“垃圾桶”的评价有所偏激。不过,确实怀疑的精神是可嘉的。 ...

当时我对孙先生的评论也进行了点评,现在也转来:
有己丑牛先生积多年研究发表的《子虚乌有的格律》一文面世后,出现了两种声音,大多数人不理解此文的题目,就好比习惯了牛顿定律的人突然听说了相对论,习惯于生活在王力《诗词格律》空间的人,几乎众口一词的反对,却没有什么新意,但也有对格律有深入研究的一些专家学者有识之士发出了相反的声音:
      比如秋叶丘先生说:无论如何,王力先生心中的格律诗只是个狭义概念。本文的思维是开拓的。
      春风杨柳先生说:当我看到了上面北山版转过来的《子虚乌有的格律》一文后,我对该文作者的看法就大大改观了——该文作者认真钻研今古诗词理论知识,且有一定的基础;不迷信于权威,敢于大胆质疑。
  虎进山林先生说:本文把“格律”一词的来历论述得比较清楚。
  苏星空先生说:己丑牛  先生的这篇文章,确有独到见解。“點擊兩萬多,跟帖近兩百。”是不足为奇了。

纵观批评此文之人,都是按部就班,对格律只有肤浅认识,没有深入研究的人,顾名思义地从题目上来理解此文,以为此文是否认近体诗律的存在。这样的人在国学论坛有一个排了,近来又有知名学者孙逐明先生加入此列,一而在地攻击此文,以为此文无知,不科学,缺乏常识,思维紊乱。面对半瓶酒,乐观者说还有半瓶,悲观者却说没剩多少酒,孙先生为什么会对《子虚》一文产生这样的印象,我们下面就从他的文章观察孙先生的思维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9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1、标题:《子虚乌有的格律》
  
  评:
  这个标题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北山点评:孙先生看到题目就提出质疑,显然就不想静下心来读此文。

 “格律”是一个多义词。《汉典》对“格律”给出了六种解释:1、法律条令;2、诗、词、曲、赋等关于字数、句数、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3、指格律诗;4、指曲谱;5、法度、规格;6、格调、气韵。
  本文究竟是指六个义项全都“子虚乌有”呢?还是某一个义项子虚乌有呢?是哪一个义项子虚乌有呢?
北山点评:孙先生有遇到问题就查《汉典》的习惯,但是现实的人并不是靠《汉典》或其他字典来交流,他们对语言有约定俗成的理解,或许存在误解,在未查汉典之前,我们每个人是如何理解“格律”一词的含义的?孙先生未查汉典之前对“格律”一词的理解又是哪个义项?本本主义害死人,当初28个半布尔什维克引经据典马列主义,但是不了解中国实际,最后都败在了了解中国社会的孙先生的老乡毛泽东手里。我们要了解“格律”一词含义,一定要了解中国社会对“格律”一词的理解,即便是误解,而不是查汉典怎么说。
  此文最初发表在《国学论坛》。对于本文标题的含义以及全文的主旨,全文从头至尾,根本没有确切的解释和交待。
北山点评:事实上文中交代了作者对“格律”一词的理解,而孙先生一评再评,却没有看到,者说明孙先生根本就没有好好读此文,己丑牛先生在《子虚》一文中说:
“格”本是规格、标准的意思,“律”则是规则、律条的意思。王力作《诗词格律》,用的就是“格”和“律”的本义,所谓“诗词格律”就是诗词必须遵守的规矩。
  这段明白交代了作者对“格律”一词的理解,且不论这个理解对错,但孙先生的批评却没有针对这个中心论点展开,因此造成全文观点跑偏。
面对《国学论坛》读者的质疑,己丑牛先生不得不多次回帖予以说明:
  ①“我的主帖是否定王力的”;
  ②“我主帖的第二部分就是用事例证明王力格律之伪的”;
  ③“我这里的观点是:王力的诗词格律理论是伪诗词格律”;
  ④“我说王力是垃圾筒,证据都在那儿。格律存不存在,证据也在那儿”;
  ⑤“实你都没看懂我的帖子。文镜秘府论和康有为都说到格律二字,我引用他们,是说明格律原本不是王力说的那个意思。逍遥游引用了白居易一句诗,也有格律二字,也与王力说的格律不是一回事。我引用他们不是引用他们观点,只是当作证据来证明格律原来的含义。”
  从作者自己的说明可知:
  第一,本文的主旨是“否定王力的”,认为“王力的诗词格律理论是伪诗词格律”。〔见①③〕
  第二,题目和文内被批的“格律”,是指“王力说的‘格律’”。〔见②、④、⑤〕
  也就是说,本文的主旨是“完全否定王力的诗词格律”,作者认为“王力说的‘格律’”根本不存在。
北山点评:孙先生不愿意静下心来读此文,却去道听途说的打听一些只言片语来理解此文,造成对此文的误解,一评《子虚》全成了空炮。
  一篇文章的标题的含义和全文的主旨,非得作者多次补充说明才能让读者明白,可见作者表述能力之差;表述能力差则意味着逻辑思维的紊乱——从后面的分析可知,这一特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
  北山点评:我们理解不了一片文章,就能说这篇文章作者表述能力差吗?老子《道德经》有几个人读懂?千个人千家注,我们能说老子表述能力差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9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2、《子虚》原文:    
  “诗词格律”这个名称是谁发明的,我没查清。但可以肯定,清末还没这个名词。有诗为证:
  
  评:  
  己丑牛认为“王力说的格律”子虚乌有的论据之一是:直到清末还没有“诗词格律”这个名词。
  北山钓者评:孙先生大概是个小学语文老师,他错以为《子虚》一文是篇论文,认为论文的每一条论据都是直接为论点服务的,事实上己丑牛此文是一篇漫谈形式的文章,他并没有提出什么论点,这一点连孙先生也承认,孙先生上面点评不是说过吗,他说“此文最初发表在《国学论坛》。对于本文标题的含义以及全文的主旨,全文从头至尾,根本没有确切的解释和交待”。由于不理解题目的深层含义,孙先生又不愿意静下心来读文章,于是靠道听途说,为己丑牛拟了一个论点:“己丑牛认为“王力说的格律”子虚乌有”,姑且认为这个论点拟的是对的,但是己丑牛这一段并不是直接论证题目的,己丑牛在国学是这么解释自己这篇文章的:“我主帖的第一部分就是讨论格律概念的,只不过几个小混混故意找茬,我不愿答理而已。
我主帖的第二部分就是用事例证明王力格律之伪的”。既然《子虚》第一部分是讨论格律概念的,孙先生就评论这个格律概念讨论的对与否就可以了,孙先生却直接把这段和题目联系起来批,而题目又是他误解了的题目(他和一般人一样误解为己丑牛的题目子虚乌有的格律是说古代近体诗不存在诗律,好比解放前把共产党说成共产共妻一样),这样能不得出己丑牛“逻辑思维紊乱”的错误结论来吗?孙先生动辄引用汉典,开口逻辑学,闭口科学常识,而自己却连这么一篇文章都不会读,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第一,己丑牛先生的语法知识太差火。“诗词格律”根本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名词性词组”,。王力《诗词格律》一书就说得清清楚楚:“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可见“诗词格律”是“诗词的格律”的缩写。
  “诗词格律”意思是“诗词所遵循的格律”。这里的定语“诗词”是一个泛称;从王力的格律著作可知,它包括了近体诗、古体诗、宋词、元曲和新诗。
  因此,王力的“诗词格律”泛指“近体诗、古体诗、宋词、元曲和新诗”所遵循的“格律”。  
  第二,没有某个“词语”就等于没有这个词语所表示的事物,是缺乏起码的科学常识的表现。  
  古代没有“语法”这个词,难道古人说话写文章不存在语法不成?
  古代没有“人体的基因”这个词组,难道古人身体里就没有基因了不成?
  清末以前没有“诗词格律”这个词组,难道清末以前的近体诗、古体诗、宋词和元曲都没有“格律”不成?
  由此可知,作者的基本常识是多么的欠缺,逻辑思维是多么的紊乱。
北山钓者评:由于孙先生错误了理解了己丑牛这段话的宗旨,引出这段“正确”的颇为夺人眼球的的评论,其效果好比将发往华盛顿的导弹全部打入太平洋,孙先生这一点颇为类似其老乡毛润之,林彪日记就说,“他(指毛)先给你捏造个你的论点,然后再加以批判,以后要小心他这一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2 21: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