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二〇一九五四 于 2016-10-17 17:01 编辑
楼主既然一知半解,那就虚心一点,这里毕竟是诗词理论园地,不像自由市场可以随便摆摊吆喝的。你知道你站在摊前那么一吆喝,会对南来北往的初学者造成怎样的误导吗?
如果你没读过中国文学史,不知唐时的平民教育曾经相当普及,也没听说过唐时“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之风,总该听说过唐七岁女的这首《送兄》吧?
送兄 /唐七岁女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 不作一行飞。
如果你连这首《送兄》也没听说过,那么总该知道骆宾王七岁时作的这首咏鹅吧:
唐代的启蒙教育很早,成效也很显著,王勃、李贺等人都是六七岁时便句稳律工了,平民教育普及程度更是空前的,超乎时下一般诗者的想像。事实上,唐时很多学而未致仕的平民百姓都能用当时的读书音创作、诵读、吟唱唐诗,连强盗都能。唐朝诗人出行时可以不带盘缠,只要会作诗即可。 没有广大普通民众发自内心的实质性参与,此情此景怎能实现?大唐又何以称为诗的国度?你能想像那是怎样一种盛况吗?你知道君之所谓“所有自《诗经》以后,包括《诗经》、唐诗在内的全部文字创作,都只是纸上谈兵罢了”云云,纯属无稽之谈吗?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