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二〇一九五四 于 2016-10-10 11:07 编辑
会入声读法并不等于会读平水韵 大家知道,中古四声是平上去入,那不过是对平水韵所依托的中古读书音系统在声调方面的宏观归类,以增强近体诗的音乐美,入声其实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远非平水音全部。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古今入声字数量和读法完全一致,你也全都会读,也不能说你的诗作采用的就是平水韵,因为还有平上去三声呢,就其语音系统而言,你肯定不会读。不仅你不会读,普天之下也已无人能够确切可读。 进而言之,就某个具体作品而言,即使入诗汉字的古今平仄归属完全一致,并且按旧韵、新声均属同一韵部,也不是所谓新声旧韵皆宜,更不能算是采用了平水韵,因为入诗汉字的古今音色、调值等等根本不能划等号。比如,《登鹳雀楼》如果不是唐代的王之涣写的,而是时下的你写的,尽管节奏点上的汉字平仄归属古今一致,流、楼两个韵脚又均属平水韵表中的下平十一尤,按现代读书音也算押韵,仍然不能说这首作品既合古韵又合今韵,更不能说你是采用的中古平水韵。就近体诗的实际平仄和押韵效果而言,其音乐美必须借助唇齿喉舌鼻等发音器官才能实现,并应对照相应的读书音标准通过耳畔聆听加以验证。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你尽可改为别的诗体,何必非要作践近体诗呢? 至此,我们不妨再进一步,纵然古今所有汉字的平仄归属完全一致,同样不能认为你采用了中古平水韵,因为平水韵语音已然发生了系统性变异,最致命的是失却了活的正音标准。你根本不能按类似下面的读法流利自如地读出你自己和其他时人的所谓平水韵作品,纵然能读,也没有几人能听得懂了,这样也便失却了时人平水韵佳作口耳传诵的交流意义。 【附古音韵大家郑张尚芳先生对《登鹳雀楼》的拟读】 braeg nyid ‘yi shrên zin’, kraengh jiang’‘id zeng le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