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机会读了辽宁昆仑网友《月落乌啼霜满天是何时》一文,文章对张继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提出四点质疑与分析,颇受启发。这里也想谈谈该诗所关乎诗歌意象的历史性接续问题,以作呼应。
张继这首《枫桥夜泊》被收录《唐诗三百首》,并写进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可谓是凡读过书的几乎都知晓。这首绝句,语言浅近而风神隽永,本不难解会,但宋代文坛盟主欧阳修提出”夜半不是打钟时“的责难,引发一场延续千年的辩论。对这种迂腐的考究,今人已一笑置之。但后来又有人提出”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江枫“是寒山寺附近的江村桥和枫桥的合称,而”愁眠“是座山名。为什么会作出如此大煞风景的曲解,究其原因,乃是不了解意象的历史性内涵所致。
中国古典诗歌里有的意象由于历史性的接续,而具有较稳定的内涵,有的经过若干代人的反复运用和转述加工,凝聚了多层次内涵,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和历史性的回味。比如写离别的诗,温庭筠《碧桐驿晓思》”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戎昱《别离作》”手把杏花枝,未曾话别离。“;张曙《浣溪沙》”二年终日两相思,杏花明月始应知。“;我们可以发现,这几位唐代诗人均以杏花作为抒写离别之情的触媒和特征性意象。这种意象已超出个人的特殊体验,而带有普泛性和典型性。还比如”杨柳“,因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故在送别诗里常常出现,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象。对于了解这种历史意蕴的读者来说,无须引导,就能达到某种神会。
再来看看《枫桥夜泊》中的”江枫“只要读下历代诗人有关”江枫“的例句,就不难发现这一意象的特定内涵。元慎:”况乃红枫夕,和君秋兴诗。“;钱起:”停船披好句,题叶赠江枫。“;冯琦:”万里红枫夜,相思秋已深。“从这些例句,我们懂得一点:红枫就是江岸之枫,作为诗的意象,它是秋色的象征。从张继本诗的意象联系来看,枫叶经霜与渔火相映而红,如炯炯眸子与愁人无言相对,不但点明节候,画出霜天景致,且巧妙地烘托了江上孤客的旅愁。
根据《苏州府部.关梁考一书》记载,正是因为张继的这首诗传诵天下,当地人才把寒山寺前的封桥更名为枫桥,附近的山名亦改为“愁眠”。由此可见诗歌意象因历史接续而形成的特定内涵,不但可以成为”诗意的化石“,有时还可以用作历史考据的佐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