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羊转载《评北山钓者先生的“两套格律体系”——孙逐明》
诗歌格律化是世界诗史里的普遍现象。世界各国的诗律都不约而同地根据本民族语音要素来建立诗歌格律。西方诗歌的轻重律诗歌、长短律诗歌和汉语诗歌里的平仄律诗歌,莫不如此;可以说轻重律、长短律和平仄律是世界诗史中的三朵奇葩。
唐诗之所以艺术魅力光芒四射,一定程度上得力于平仄理论的成熟,导致了讲究平仄格律的近体诗与不讲究平仄的古体诗并驾齐驱,致使唐诗成为了我国诗史中的黄金时代。其后的宋词和元曲的诞生,更是平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由此可见,平仄理论是汉语诗歌里最优秀的遗产。
近些年古体诗词创作日趋活跃,古典诗词格律理论的研究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这应当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值得鼓励。
但也不能不指出,这些新思想新观念里也不乏荒诞不经的奇谈怪论。特别是一股否定古典诗歌平仄格律的风气正在悄然兴起;己丑牛先生的《子虚乌有的格律》和北山钓者先生的《两套格律体系》为其代表作。
二位先生共同的主要观点是:唐代近体诗里根本不存在平仄格律。此论极其荒谬,根本不符合一千多年来广大诗人的创作实践,是对我国诗律优秀传统的彻底否定。
由于这一谬说得到了少部分人的热捧,各种否定平仄格律的奇谈怪论不断涌现,对古典诗歌创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予以彻底的清算。
《子虚乌有的格律》一文之谬,我已经在《“子虚乌有的格律”论可以休矣 》[1]和《评己丑牛“子虚乌有的格律”——兼答北山钓者版主》[2]两篇文章里进行了雄辩的批驳。北山钓者先生《两套格律体系》之谬,我也曾在跟帖中进行过诘难,但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清算。下面将对此文的原文逐段批驳于下:
------------------------------
《两套格律体系》原文:
王力近体格律与唐朝近体诗律是两套体系,来源不同,解释也有异,前者显得刻板僵化,后者显得灵活。
评点:
己丑牛先生基本的观点是“在清末以前根本不存在平仄格律”;北山钓者同样认为“近体平仄格律”是清初王士祯之后形成的,唐代根本不存在“近体平仄系统”,只存在《文镜秘府论》所记载的“近体诗律”。而且北山先生褒扬后者,贬斥前者。
此论根本站不住脚。理由见下。
------------------------------
《两套格律体系》原文:
在揭示这个格律真相之前,我先讲个关于红楼梦的故事。据说红楼梦脂本发现之前,读者一则以为程甲本是红楼梦原著,直到上世纪发现了甲戍本,再经胡适之先生大力介绍,人们才知道红楼梦原著本来面目与程甲本是大相径庭的。
同样,在《金瓶梅词话》发现之前,人们以为经删改过的《金瓶梅》就是原著,直到《金瓶梅词话》重新面世后,逊色不少的《金瓶梅》就被弃之墙角。
事物的规律总是那么相似,在近体诗诗律中,也存在这种现象,王力近体格律相当于改篡过的程甲本、金瓶梅,而《文镜秘府论》里反映的唐诗诗律,则是原汁原味的脂本、金瓶梅词话。
评点:
本段采用类比的手法来否定“近体平仄格律”。
单纯的类比根本不能成为可靠的论据,这应当是众所周知的起码常识。
------------------------------
《两套格律体系》原文:
先来谈谈王力近体格律,有人错误的以为王力平平仄仄的平仄格式是从唐朝流传下来的,其实是他们没有去故纸堆里钩沉平仄谱的历史。我经过近十年研究,找出当前16种平仄格式产生的历史源流。其实源头就在清朝初期,是清初王士祯破天荒地出了一本《律诗定体》,里面叙述了近体平仄的规则,赵执信《声调谱》也有研究,以后经董文焕《声调四谱》发扬光大,为集大成之著。后来现代王力先生参考清朝的平仄研究,出了《汉语诗律学》一书,普及本就是《诗词格律》,这是这套近体平仄规则的源流路线,其特征是以唐近体诗为依据,进行归纳总结而来,难免以偏概全。这套平仄规则优点是简便易学,有章可循,便于入门。缺点是以偏概全,不便于解释唐诗近体的各种变格,比如目前争的不可开交的所谓拗,拗救。
那么唐朝有这种清晰的平仄格式吗?答案是“没有”,好多诗人想当然地以为唐朝也有王力一样的平仄格律书,只是后来失传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唐诗选注》作者葛兆光先生在论述《黄鹤楼》一诗时说:唐朝根本就没有平平仄仄那样死板的格套。
评点:
北山先生对王力近体格律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对“平仄格律”否定身上。
北山先生认为“近体平仄格式和平仄规则”的最早源头是清初王士祯破天荒所撰写的《律诗定体》,后经清代赵执信、董文焕和现代学者王力先生的归纳总结才得以成立。唐代根本没有“清晰的”“近体平仄格式和平仄规则”。
其唯一的理由是唐代根本不存在“平仄谱”。
这一结论是十分荒谬的,其论据根本不成立。
第一、早在公元 939年〔唐末五代时期〕,日本大江朝纲所撰写的《作文大体》一书就比较完整地记载了唐近体诗的平仄格式。从行文和所引实例来看。《作文大体》是日本学者根据中唐典籍编撰而成;由此可证:至少早在晚唐已经有了完整的近体诗平仄格式了。可参见本人撰写的《简评唐代近体诗格律专著“作文大体”》[3]一文。
第二、从中唐元和后的诗人王睿写的《炙毂子诗格》一文对近体诗变格的论述可以推断,至少在中唐已经有完整的近体诗平仄格式了。可参见本人撰写的《从“炙毂子诗格”看唐代近体诗格律》[4]一文。
第三、更重要的是:事实胜于雄辩,从唐代直至当代,遵循平仄格律的近体诗专集一直没有断绝过。
1、中唐优秀诗人白居易本人编撰个人诗歌专集《白氏长庆集》里就有近体诗专集。
《白氏长庆集》对于唐诗的体例有明确的区分,清四库全书的《白氏长庆集》影印本里就有清楚的目录:第一卷至十一卷是“古调诗”“新乐府”和“歌行曲引”,第十三卷至十八卷是“律诗”,第二十一卷是“杂诗”“格体”和“歌行”。每一个“律诗”卷的前面,都明明白白地标明了体例:“律诗,五言,七言,自两韵至一百韵,凡一百首”。八卷共编撰了800首律诗。这些律诗就是当代人所说的“近体诗”。
这800首律诗里,我随机选取了第十八卷律诗专辑里一百首近体律诗,除了一首长短句杂言诗之外,全部都是根据平仄格律写作的。可参见本人撰写的《从“白氏长庆集”看唐代诗歌格律》[5]一文。其余700首也大体如此。
2、元人编的唐诗七律专集《唐诗鼓吹集》,以晚唐近体诗作为主,选唐诗人96家,近体七律597首。元人编撰的《瀛奎律髓》专选唐宋两代的五、七言律诗,共选唐代作家180余家,宋代作家190余家。七言律诗二千九百九十二首)。其中唐代入选一百六十四家、一千二百四十九首,宋代入选二百二十一家、一千七百六十五首。这两本近体诗专集都是根据平仄理论写作的。
本人曾经对《唐诗鼓吹集》的平仄格律逐一进行了分析,此作品597首,诗句4776句。其中符合王力先生的平仄法度者有569首,占95.3%;违背王力平仄法度者仅有28首,仅占4.7%。如果按诗句计算,不符合王力平仄法度的只有76句,仅占1.5%。请详见《从“唐诗鼓吹集”里的拗句看唐人的格律观》[6]一文。
3、唐代试帖诗全部是近体诗中的五言排律,它们也是最有力的证据。
本人统计了唐代四十首试帖诗,其平韵排律三十八首,仄韵排律两首。
从句法看,一共有458个诗句,无一例犯孤平,也无一例三平尾,三仄尾8句。只有三个拗句,仄韵排律里两句〔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排律里一句〔平仄仄仄仄〕,仅占千分之六。换言之,与王力总结的平仄句法的吻合度达百分之九十九点四。
从篇法看,229联里,无失对现象,仅有两联失粘,且正好是两首仄韵排律,平韵排律里无失粘现象。
这些试帖诗里,最早的两首是唐开元二十六年戊寅科奉试明堂火珠崔曙〔状元〕和唐天宝四年乙酉科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殷寅〔状元〕,和崔曙殷寅都是盛唐的状元,由此可证:至少在盛唐时期已经有完整的近体诗平仄格式了。可参见本人撰写的《从唐五代殿试试帖诗看近体诗格律》[7]
4、初唐四杰里都写作了大量完全按照平仄格律的五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泉宴》、《关晨度》、《薛华》……;杨炯的《战城南》、《进临津房少府》、《折杨柳 》、《紫骝马》、《有所思》、《梅花落》 …… 卢照邻的《酬杨比部员外暮宿琴堂朝跻书阁率》、《酬张少府京之》、《春晚山庄率题》、《大剑送别刘右史》……骆宾王的名篇《在狱咏蝉》〔骆宾王由于反对武则天而隐遁,传世诗作甚少〕。
这些完全按照平仄格律的五律足以证明初唐时期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平仄格式了。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理论典籍的记载还是唐人的创作实践,都雄辩地证明了北山钓者先生以及己丑牛先生的“唐代不存在平仄格律”之论根本站不住脚,纯粹是故作惊人之语、眩人耳目的谬说。
------------------------------
《两套格律体系》原文:
那么唐朝流行的诗律书籍是什么样子?唐朝流行的不是王力《诗词格律》,而是崔融《唐朝新定诗格》、王昌龄《诗格》、元兢《诗髓脑》、皎然《诗议》,由于这些书籍早已在中国失传,我们无法窥其原貌,但是这些书籍内容却幸运地被异国他乡的日本东洋保留了一千年,并于清朝末年重新传回东土大陆,这就是日僧遍照金刚所著《文镜秘府论》,此书记录了唐朝德宗年间(806-809年)流行于唐朝首都长安的各种诗律理论,由于此前三十年杜甫已经去世(770年),那么这些理论基本代表了唐朝近体诗成熟时期的诗律。有人辩解说盛唐时期的近体诗律还不成熟,中晚唐近体诗律才算成熟,我真不知他们还要退缩到哪里,要知道王力格律的鼻祖——赵执信《声调谱》研究律诗平仄规律,也只取盛唐王维杜甫的律诗来研究,他并没有取中晚唐人的律诗来研究。
但是你们能想象到徽钦二帝倘被金国送回南宋,会受到什么待遇吗?高宗会把他们迎上帝位,还是打入冷宫?老百姓还认识他们吗?由于历史无法重演,我们无法估计其结果。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文镜秘府论》回国以后的待遇,他已经被冷落了一百多年了!我们现在谈近体格律,津津乐道于引用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纲要》、《诗词格律十讲》、《诗词格律》、《汉语诗律学》、《古代汉语》,有几个人曾经研究过《文镜秘府论》?
评点:
北山先生认为唯有《文镜秘府论》所保存的声病理论才是真正的唐代“近体诗律”,这也完全是无稽之谈。
北山先生煞有介事地声称:“有几个人曾经研究过《文镜秘府论》?”似乎惟有他研究过《文镜秘府论》似的,岂不是笑话?
学术界对于《文镜秘府论》的研究还少吗?大家只要百度一下“文镜秘府论”,就会发现研究《文镜秘府论》的专题论文比比皆是;特别是罗根泽、郭绍虞、卢盛江、王梦鸥、王晋江、王利器、张伯伟等知名学者都对《文镜秘府论》记载的声律理论做过详尽的研究,学术论文和专著不知凡几。
他们与北山先生的差异仅仅在于:众多学者们没有得出《文镜秘府论》所载的声律理论被唐代诗人广泛遵守的荒谬结论而已。
------------------------------
《两套格律体系》原文:
我们从《文镜秘府论》理看到,唐朝近体声律是讲四声的,还讲轻重清浊。但是平仄规定有的严格,称“诗律”,不可轻犯,有的松泛,称“病犯”,犯之无妨,只是不美而已,就好比做人的道理,大错误不可犯,犯则触动刑法,小错误可以不断,只受道德约束。
我们来看《文镜秘府论》里的论述:
天卷调声记载:“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这是唐代关于诗律的记载,讲的是粘对的规则,粘对一词在唐代是有记载的,比如殷璠《河岳英灵集集论》说:“夫能文者,匪谓四声尽要流美,八病咸须避之,纵不拈二(拈缀)(即粘对),未为深缺。” 是沈宋主持的科举考试里,首次把粘对用于评分规则,因此人们把近体的创立归到沈宋名下。
《文镜秘府论》西卷文二十八种病记述了平头上尾蜂腰鹤膝,我们取蜂腰记述来分析:
“刘氏(即刘善经)曰:“蜂腰者,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是也。此是一句中之上尾。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即其义也。刘滔亦云:‘为其同分句之末也。其诸赋颂,皆须以情斟酌避之。如阮《止欲赋》云:“思在体为素粉,悲随衣以消除。”即“体”与“粉”、“衣”与“除”同声是也。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如魏武帝《乐府歌》云:“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是也。’刘滔又云:‘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大半。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如班婕妤诗曰:“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此其常也。亦得用一用四:若四,平声无居第四,如古诗云:“连城高且长”是也。用一,多在第二,如古诗曰:“九州不足步”此,谓居其要也。然用全句,平上可为上句取,固无全用。如古诗曰:“迢迢牵牛星”,亦并不用。若古诗曰:“脉脉不得语”,此则不相废也。犹如丹素成章,盐梅致味,宫羽调音,炎凉御节,相参而和矣。”
这里讲到二五、二四需要分明的声律讲究,并论述了一句中平仄的用法,这些叙述与王力先生论述的平仄格式有差异。
我们看到八病之说在唐朝是作为声病来看待,并不作为诗律看待,人犯病还可以是人,近体诗犯病也还是近体。
只有把诗律和病犯的轻重分清楚,才可以解释为什么唐朝近体诗有很多变格。
评点:
诗歌格律的一种实用性的理论,检验这种实用性理论的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近体诗的创作实践;唐代近体诗究竟是采用平仄理论还是《文镜秘府论》,必须用唐代近体诗专集里的作品来检验。
为了考证古代近体诗遵循的格律,我选用了唐代《白氏长庆集》第十八卷律诗专辑里的一百首五七言的律诗、元代七律专集《唐诗鼓吹集》里的579首七律,和唐五代40首殿试试帖诗,仔细比对了它们的的平仄格式,发现它们与王力先生总结的平仄格式的吻合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雄辩地证明了唐代近体诗遵循的是平仄格律。
北山先生认为唐代近体诗遵循的不是平仄格律,而是《文镜秘府论》。可他的论证方法是只从《文镜秘府论》这一“本本”里寻章摘句,就匆匆忙忙地下结论。可他根本不联系唐代近体律诗的实际,甚至连一首遵守《文镜秘府论》的范诗都举不出,更谈不上用唐人的近体诗专辑来进行检验了。
北山先生要想证明唐代近体诗遵循的不是平仄格律,而是《文镜秘府论》,就必须用白居易的近体律诗专辑来进行检验。
——可以预料,北山先生是绝对不敢作这样的检验工作的。是不是这样,大家拭目以待。
------------------------------
《两套格律体系》原文:
总之,《文镜秘府论》里反映的唐诗近体声律与清朝以来王渔洋董文焕王力系统的近体声律是两套不同的近体声律体系,前者是唐朝近体诗实践的总结,并反过来指导着唐近体诗的实践,而后者是根据唐人近体作品归纳出来的。由于唐近体声律文献久已失传,因此后者,也就是王力近体诗律没有参考前者,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并被近代一些人僵化——-表现为,唐朝把近体平仄称作调声术(换头、护腰、相承),文病(文二十八种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既然是“术”、“病”,说明他们不是硬性规定,即便触犯,也不废为近体。而近代人把王力的汉语诗律改称诗词格律,既然是格律,那就如同法律,严不可犯。由于古人并没有把近体诗律称作格律,把诗律称格律是很晚近的事情,这就使得去年有个己丑牛老先生,想要研究古人关于格律论述,竟然查不到王力之前有“诗词格律”一词的文献,于是转而作了一篇慨叹文章《子虚乌有的格律》。
这两套近体诗律,不仅是有出入,而且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也不一样,一个是柔性的规则,一个是刚性的规则,这就容易明白,为什么历代公认的七律《黄鹤楼》,在改革开放后,会遭遇被开除出七律的危险。
参见:
无患子:由唐人诗格看崔颢《黄鹤楼》诗的声律
己丑牛:子虚乌有的格律
评点:
北山先生的《两套格律系统》与己丑牛先生的《子虚乌有的格律》如出一辙,都是对传统平仄格律理论的完全否定。这种否定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如果北山先生和己丑牛先生仅仅是得出了某种错误观点,这本来也算不了什么,谁敢说自己的研究没有错误观点呢?
二位先生论文的最大不足在于他们的研究方法有严重错误。
北山钓者先生的《两套格律系统》和己丑牛先生的《子虚乌有的格律》的共同特点是根本不联系创作实践,把古代典籍有无记载作为理论正误的唯一标准。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一、只要是古代典籍里没有记载的理论,就一定不存在。——己丑牛先生认为唐代典籍里没有“格律”一词,北山钓者先生认为唐代典籍没有平仄谱,二位先生就断定唐代不存在平仄格律。
二、只要是古代典籍里有记载的理论,就一定是正确的。——北山钓者先生认为《文镜秘府论?记载了声病说、换头术等等声律理论,就断定它们就是唐代近体诗遵守的诗律。
古代典籍没有记载就一定不存在是很荒谬的:
在牛顿之前没有万有引力定律,难道那时的苹果不是落到地上而是飞上太空不成?
在孟德尔之前没有遗传基因理论,难道古代生物体内就没有遗传基因不成?
我国清代以前没有语法学,难道古人说的话就不存在主谓宾定状补不成?
……
古代典籍有记载的就一定正确,也是很荒谬的。
我国古籍记载“天圆地方”,难道古代的天竟然是圆盘、地竟然是四方砚台了不成?
我国古籍记载我国处在世界的中央,“中国”的命名就由此而来,难道中国真的是世界的中央了不成?
……
真正正确的方法应当是从实际出发,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
众所周知,“教条主义”亦称“本本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条主义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显而易见,北山先生和己丑牛先生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不折不扣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这种教条主义的研究方法的危害性更加严重,值得大家引以为戒。
[1]《“子虚乌有的格律”论可以休矣 》
http://www.zhfys.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2625
[2]《评“己丑牛《子虚乌有的格律》”——兼答北山钓者版主》http://www.zhfys.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6666
[3]《简评唐代近体诗格律专著“作文大体”》 http://www.zhfys.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1362
[4]《从“炙毂子诗格”看唐代近体诗格律》 http://www.zhfys.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5701
[5]《从“白氏长庆集”看唐代诗歌格律》 http://www.zhfys.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0843
[6]《从“唐诗鼓吹集”里的拗句看唐人的格律观》http://www.zhfys.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7846
[7] 《从唐五代殿试试帖诗看近体诗格律》
http://www.zhfys.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10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