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学堂窝人 于 2016-9-28 12:01 编辑
世界是多元的,又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文学界,为了表达思想,便出现了文章。从形式上来看,文章中有些句子比较松散,有些句子比较整齐,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把前者称之为散句,后者称之为整句。整句中,进而分对偶句和排比句等。 毛泽东主席曾经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俗称“三要三不要”,具体内容是“要搞马克思主义,不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如果只说两句,就是对偶,因为不止两句,便称之为排比。都是整句,之所以分为两种,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主要是根据分句的多少分为不同类型。 对偶,是指字数大致相等、结构大致相同,由两个句子组成的整句。 先说说字数大致相等: 生则天下歌,死则天下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灿烂于古,萧瑟于今。
【故所谓古文明国者,】悲凉之语耳,嘲讽之辞耳!
时时上征,时时反顾,|时时进光明之长途,时时念辉煌之旧有,||故其新者日新,而其古亦不死。|||
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 以上两两相对的句子,都是对偶句。每一个对偶句,两个分句字数相等。 心口呀不要这么厉害的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贺敬之《回延安》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上述两个对偶句字数不相等。我们有些书刊中,把“字数相等”作为对偶句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不符合实际的。 结构大致相同。从上述例子来看,有些结构完全相同,也有的不完全相同,所以用“大致相同”,有些论者定之为“结构相同”,显然也是不妥的。 对偶和对仗两个概念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粗线条划分,对偶和对仗没有本质的区别,是一种句式的两个不同的名称,所以,古人只有对偶的概念,没有对仗一说。近当代很多理论文章,对偶、对仗统统归于对偶中。你输入“对偶”一词去“百度”,网上所举的例子,对仗放在对偶中的比比皆是。后来之所以出现了对仗一词,无非也是为了研究的方便。既然出现了对仗一词,那么就要使之能够与对偶区分开来。怎样区分呢? 1. 东北虎和华南虎都是老虎,除了其他的不同,主要是根据地域划分。按人们的习惯,散文中叫对偶,诗词中叫对仗,独立的文体中叫对联。 2. 普通猫和宠物猫都是猫,一主要用于捕鼠,一主要用于观赏,一饲养不大讲究,一养尊处优。按品位不同划分,即字数大致相等、结构大致相似的偶句叫对偶,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似的叫对仗。 两者诞生的时间是否有先有后呢?因为古籍的大量散失,我们无法知道这两种类型那个是哥哥那个是弟弟,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古代都已经出现,并非出现对仗一词才有了对仗句,古代文件尤其是诗、赋中,都可以找到例证。 断定对仗句,是否可以由“平仄相对”来确定?不能。理由是:一、发现四声并归为平仄两类,是南北朝时期沈约等音韵学家、诗人,之前没有平仄这一概念,更无平仄相对的说法,但之前早已有了对仗句。其二、诗词中的对偶,称之为对仗。诗中的平仄模式,是最先确定的,早期讲究平仄的律诗,有的没有对仗句,有的只有一个对仗句,位置也不确定,后来才用两个对仗句,位置在颔联、颈联,可以看出,平仄是为律诗而设,并非为对仗而设,律诗中的对仗符合平仄相对的要求是对仗对律诗模式的适应。其三、词中有对仗,词谱往往注明某某处宜对仗,就是明证。从词中的对仗来看,平仄可以相对,平仄也可以相同,如沁园春领字句的隔句对: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所谓隔句对,就是第一句与第三句,第二句与第四句相对,“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平仄不是相对而是相同,水调歌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不仅平仄相同,还可以同位重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说明允许同位重字并非偶然。其四、对联属于对仗,当代人所说的散联、谐趣联不要求讲究平仄,但它们无可否认还是对仗句。 对偶的显著特征是:字数大致相等,结构大致相同。对仗的主要特征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似。了解了它们的基本特征,就可以将两者区分开来。但是,就如法律条文,即使大量作者反复讨论谨慎运笔力图尽量将其基本特征表述清楚,因为语言文字的功能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很难做到无懈可击,人们钻法律的空子永远都是有机会的,然而,绝大多数人都会从正面理解,钻空子的只会是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同时,他们也不会得到人们的支持和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