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18|回复: 48

时人为诗到底是给谁读的?(学堂窝人&金晓针请进)

[复制链接]

56

主题

705

回帖

19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904
发表于 2016-9-28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段好像看到过这个转帖,后来听说被老金滥权删除了。
窃以为,这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诗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中国诗词论坛偶尔看到这个同名转帖,再次转来一晒:

时人为诗到底是给谁读的?
文/千年老山参
      看到这个题目,有的诗友可能会哑然失笑。说实话,一年前提出这个问题时,连我自己都有这种感觉。但是,纵观有关诗词刊物、文学网站、诗词论坛等诗词园地,这还真是一个问题。或者更准确地说,应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吧。
      说它简单,是因为这个问题实在太过简单,简单得连幼儿园的娃娃都不难理解。试想,历朝历代的古人均已作古,而死了的人是不会说话的,可见古人是无法来诵读、欣赏时人的诗作的。我们可以学习、欣赏、借鉴古人的作品,反之则不然。三岁的娃娃都懂这个道理吧?
      那是给未来之后人读的吗?这倒完全可能。不过,有的可能是,有的则可能不是。如果你的诗作可以流传,料想一般会有后人赏读;如果你的诗作不能流传,后人又到哪儿去读呢?
      流传的最佳方式无疑是在纸质介质上留下痕迹的基础上辅之以口耳相传,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历代名篇。光留下纸质的东西也未必有后人来读,哪怕你贵为一国之君。挂在乾隆名下的诗作总共有四万余首,时人中有几人能背诵几首呢?在大城市的大书店连乾隆爷的御制诗集都买不到啊。当然不是因为洛阳纸贵,那为什么呢,因为没人愿读、没有市场呗。出版社才不干那种赔本儿的买卖呢。
      打个或许不恰当的比方,写诗属卖方市场,而读诗、赏诗则属买方市场。以历史的角度观之,人们发表或出版的诗作优劣不是由作者个人说了算,也不是由某板块某论坛飘红、加精说了算,还不是诗者自费出诗集说了算——乾隆爷的御制诗集也不过如彼嘛,同样不是由相对更大范围的某个小圈子说了算。稍具常识的人都知道,历史上真正优秀作品的评判与流传都不是这样的。李太白在世时便名声在外,杜子美则是去世后很久才声名鹊起的。由此看来,一般而言,此等身后之事实难说得清楚。
      时人的诗作古人无法赏读,广义之后人能否有机会和兴趣赏读又是个未知数,看来还是争取让在世的国人赏识与共鸣最切实际。我泱泱中华是个人口大国,各色人等达十数亿之众,其中绝大多数都受过或即将受到九年义务教育,如果国人对你的诗作感兴趣,必要时借助字典词典,一般还是能够读懂的吧。
      当然,真正对你的作品感兴趣的,更多时候可能只局限在广义文学爱好者的范畴,这个基数也很大呀。据悉,现在光写诗的人即达数百万人,那么广义文学爱好者当有数千万之众了吧?多么巨大的潜在市场啊!
      然而,遗憾的是,一些诗友有意无意之间,偏要以让大家读不懂甚至读不出自己的作品为能事。不仅让广大文学爱好者们读不出,还让同样是诗者的其他一些诗友读不出。比如一些诗友的近体诗,名曰五律、七律或五绝、七绝,可是,即便让一些颇有成就的其他诗者读来,事实上竟然时常是出律的。这就太过令人费解了吧。
      至此不难看出,“时人为诗到底是给谁读的”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复杂得很,显然不是这篇小文能够解说清楚的。没关系,笔者郑重提出这个问题后,若能引发列位看官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也算物有所值了。

本主题由 塞上白衣子 于 2016-1-23 14:59 下沉

附原转帖链接地址:http://bbs.zhsc.net/thread-4788526-1-1.html?_dsign=98e2de01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9-28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705

回帖

19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904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28 00:28
幼儿园的娃娃的问题,不值得回答。

又没问你会不会读平水韵,紧张什么!
请问,你为诗是给古人、后人还是时人读的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879

回帖

48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886
发表于 2016-9-28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是为了自己、时人和后人。反正跟陈腐的词和失传的音没关系。

点评

也未尽然吧?说不定有人就是为了给唐宋人读的呢。时人读不来,又听不懂,后人尚未出生,既然公开拿出来了,那么不是给古人读的又能是给谁读的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8 12: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705

回帖

30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049
发表于 2016-9-28 08: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人的诗作古人无法赏读,广义之后人能否有机会和兴趣赏读又是个未知数,看来还是争取让在世的国人赏识与共鸣最切实际。

……
楼主的言论常自相矛盾,一边是说时人的诗没有诗心无人读,一边又要说时人的诗应该用新韵以便让时人读。不知楼主矛尖还是盾坚?
       我的看法,楼主倒是应该实实在在回答别人提的几个问题:
1,平水韵何时变得不能读?
2,历代都没改平水韵,现在改的必然性是什么?
3,新韵准备好接平水韵的工作没有?有没有令人信服的统一新韵韵书?不要一天到晚整些“舌尖耳畔”,“韵理”似是而非的理由。

点评

这帖不是我的,而是我转的千年老山参的。帖中也只字未提诗心、新韵之类嘛。 至于你提的几个问题,实在不值一驳。那还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吗?时下谁还能读中古平水韵呀?莫非图书府吏先生能读?你真的确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8 13:18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8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新华字典,过去的国语词典,就可以当韵书,照上边押就是!你可以创造一种新的格律,何必非去抓住唐近体诗格律不可?没本事创造一个新的格律,就老老实实照前人格律写就是了!

点评

其实我非常尊崇中古平水韵,非常向往传说中的中古平水韵那曼妙的天籁之音,也曾试着按金先生的说法做过,可却无论如何押不出声啊,奈何?诚盼金先生教我!先谢谢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8 14:00
不用创造,可以利用既有诗体,用新韵发扬光大,比如新诗。创造一个诗体很难,要几代人。宋词,元曲都不是当时人创制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8 09: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705

回帖

30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049
发表于 2016-9-28 09: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9-28 08:55
现在的新华字典,过去的国语词典,就可以当韵书,照上边押就是!你可以创造一种新的格律,何必非去抓住唐近 ...

不用创造,可以利用既有诗体,用新韵发扬光大,比如新诗。创造一个诗体很难,要几代人。宋词,元曲都不是当时人创制的。

点评

这话太过矫情2了吧? 格律诗的外壳是先人留给全国人民的。怎能只许尔等装水,不许我等装酒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8 20: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705

回帖

19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904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9-28 07:53
应该是为了自己、时人和后人。反正跟陈腐的词和失传的音没关系。

也未尽然吧?说不定有人就是为了给唐宋人读的呢。时人读不来,又听不懂,后人尚未出生,既然公开拿出来了,那么不是给古人读的又能是给谁读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8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材选古体诗词是给谁读的?古人写诗词为啥不为后人着想,弄些入声字干嘛?:D

点评

连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都采用现代读书音呢——你应该看过吧,广大师生能用中古平水韵去读吗? 至于“古人写诗词为啥不为后人着想”之说,这可就是学堂先生不够厚道了,那能怨得着古人吗?你得找金兵、蒙元、满清的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8 13: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705

回帖

19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904
 楼主| 发表于 2016-9-28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6-9-28 08:43
时人的诗作古人无法赏读,广义之后人能否有机会和兴趣赏读又是个未知数,看来还是争取让在世的国人赏识与共 ...

这帖不是我的,而是我转的千年老山参的。帖中也只字未提诗心、新韵之类嘛。

至于你提的几个问题,实在不值一驳。那还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吗?时下谁还能读中古平水韵呀?莫非图书府吏先生能读?你真的确信自己能读中古平水韵吗?唐宋以来实际语音变异那么大,没有必要的声像资料佐证,你怎就知道自己读的确是中古平水韵呢?

元代以降,及至晚清,之所以沿用所谓平水韵,一是僵化的封建科举制度强推,二是汉族士子的民族情结使然,其他原因均属次要。可时下这些因素还存在吗?图书府吏先生继续死死抱住中古平水韵粗腿不放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动机安在?

如果你稍微留意的话,有关诗友已经说过n遍了:在现代读书音业已强势普及的今天,只要会说普通话,只要稍具押韵常识,谁还不会组织押韵呢?可以这么说,除极少数年事已高的耄耋老人以及个别普通话相对欠佳地区的诗者外,靠韵书过日子的几乎没有一个深谙韵乃声韵这一基本韵理的。声韵声韵,没有声哪有韵?全国范围的正统诗韵理应活跃于读书人、官场人士乃至广大诗词爱好者舌间耳畔之说,难道有什么不对吗?

点评

唐宋以来实际语音变异那么大,没有必要的声像资料佐证,你怎就知道自己读的确是中古平水韵呢? …… 宋朝时能不能读平水韵?如果能读,他们为什么作词要另用词林正韵。如果不能读,他们为什么要编平水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8 14: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3 05: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