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阿哥传奇 于 2016-9-24 10:40 编辑
改一字便合律,何乐而不为呢? 学堂窝人先生的《为格拿丁先生挽脱牙 》诗曰: 退役何其早,高悬一洞空。 婴儿来处似,老子去时同。 损在亲和日,崩于愤懑风。 刚兮不持久,瞬息已成翁。 【注】老子临终问门人,我的舌头还在吗?门人曰健在,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答曰不在了。老子曰:你们要记住啊,刚不可敌柔。
作者没有说明用的什么韵,不过从尾联对句息字属入声字来看,用平水韵的可能性极大,也可能用的某地方言。无论用平水还是用方言,若由普通话环境下的现代读书人来读,事实上都是出律的。如果这首用韵确为平水,并且仅在学堂窝人与格那丁之间交流,当然无所谓,既然拿到这个公共论坛来交流,就应尽量考虑所有潜在受众的感受,我读到瞬息时便甚觉别扭,因为那个息字在节奏点上,当仄而平。 大家知道,平水韵所依托的语音系统当年曾有官话背景,而今却不复存在。唐宋的秀才、举人、进士都能用所学的中古读书音诵读平水韵诗作,现在的博士后、博士导乃至两院院士却都不能读了,央播、央视播音员也不能读,连夏青那样著名的播音艺术家也照样不能读。都是读书人,古今差距怎这么大呢?难道是现在的读书人不如古人聪明?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当然,这首若是用的学堂窝人先生的家乡话,能够领略这首格律诗音乐美的人数肯定会大为增加,但我相信仍有更多的朋友像我一样感到别扭。其实,在我等普通话背景下的广大诗友看来,只要在遣词上稍作变通,这首便事实上合律了,比如将瞬息换成转瞬、转眼之类,就不存在上述问题了。改一字便合律,何乐而不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