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学堂窝人 于 2016-9-23 11:47 编辑
格律诗之所以自形成之日起深受欢迎,经久不息,除了其他,声律美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南北朝至唐初,音韵学家和诗人们经过长期探讨、实验,终于创造出了格律诗这种声律最为优美的文学形式,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和奉献。 为了便于创作,格律诗也并不要求字字合律,影响比较大的说法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另外,还有人名、地名、象声词允许从宽,甚至“果真有了奇句,连平仄对仗不讲究也是可以的。”这就既有法可依,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带着镣铐跳舞也能婀娜多姿,进退自如。但是,严守法度和法外开恩,其效果还是有别的。我们看杜甫秋兴八首中的前三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其中“五不论”的“玉露凋伤枫树林”、“ 已映洲前芦荻花”,很显然就不及“仄仄平平仄仄平”优美,“三不论”的“千家山郭静朝晖”、“同学少年多不贱”就不及“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优美。我们再看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整首除了“一不论”有唯一的“晓”字,其余皆论,因此读起来感觉就好得多。再看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十六个字,一三五皆论,没有一个字不合规则,同时,奇数句尾字“浪、暖、雪”去声、上声、入声交替,错落有致。声律如此,可谓已臻致境。 当然,我们并不要求每个人每首作品都字字合律,事实上也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尽可能合律比放宽好。“六”能论比不论要好,不拗比拗要好。有人特喜欢六不论,几乎特意追求,首首皆见,有人认为拗句不凡,可振气势,这是一种误解。黄莺合唱,突然乌鸦来叫上几声,这种不凡究竟有多好?值得追求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