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06|回复: 62

格律诗的声律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3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学堂窝人 于 2016-9-23 11:47 编辑

       格律诗之所以自形成之日起深受欢迎,经久不息,除了其他,声律美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南北朝至唐初,音韵学家和诗人们经过长期探讨、实验,终于创造出了格律诗这种声律最为优美的文学形式,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和奉献。
       为了便于创作,格律诗也并不要求字字合律,影响比较大的说法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另外,还有人名、地名、象声词允许从宽,甚至“果真有了奇句,连平仄对仗不讲究也是可以的。”这就既有法可依,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带着镣铐跳舞也能婀娜多姿,进退自如。但是,严守法度和法外开恩,其效果还是有别的。我们看杜甫秋兴八首中的前三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其中“五不论”的“玉露凋伤树林”、“ 已映洲前荻花”,很显然就不及“仄仄平平仄仄平”优美,“三不论”的“千家郭静朝晖”、“同学年多不贱”就不及“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优美。我们再看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整首除了“一不论”有唯一的“晓”字,其余皆论,因此读起来感觉就好得多。再看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十六个字,一三五皆论,没有一个字不合规则,同时,奇数句尾字“浪、暖、雪”去声、上声、入声交替,错落有致。声律如此,可谓已臻致境。
        当然,我们并不要求每个人每首作品都字字合律,事实上也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尽可能合律比放宽好。“六”能论比不论要好,不拗比拗要好。有人特喜欢六不论,几乎特意追求,首首皆见,有人认为拗句不凡,可振气势,这是一种误解。黄莺合唱,突然乌鸦来叫上几声,这种不凡究竟有多好?值得追求吗?

235

主题

3308

回帖

931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9317
发表于 2016-9-23 11: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好!格律应该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点评

先生好!所言甚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3 18: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9-23 12: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认为拗句不凡,可振气势,这是一种误解。黄莺合唱,突然乌鸦来叫上几声,这种不凡究竟有多好?值得追求吗?

……
学堂先生反对拗体,主张守律,态度十分鲜明,鉴于学堂先生是诗中射雕手,这种意见值得重视,古人也有赞赏拗句的,比如唐代炙毂子诗格说:〈咏柳诗〉:“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此后第五句第二字合用侧声带起,却用平声,是背律也。“不将榆荚共争翠,深感杏花相映红。”此是大才,不拘常格之体。

还有宋末元初的方回说:
      杜工部《已上人茅斋》:“已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方回:“‘入’字当平而仄,‘留’字当仄而平,‘许’、‘支’二字亦然。间或出此,诗更峭健。又‘入’字、‘留’字乃诗句之眼,与‘摇’字、‘蔓’字同,如必不可依平仄,则拗用之,尤佳耳。

点评

谢谢北山先生关注! 其实,也不在于作者写不写、会不会写诗,关键是审美方向的把握。正格才是最为完美的研究成果,拗是不得已而为之,拗古人是否自觉去救,后人只是猜测,就算是有意去救,其结果就如瓷器破损后粘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3 21: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1687

回帖

608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081
发表于 2016-9-23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说“对仗”是中国格律诗在声律上优于西方诗歌的地方,西方语言中虽也有排偶,但因受到多音节的限制不能像单音节的汉语这样排比整齐。

点评

声律是指平仄、节奏和韵律,对仗属于修辞手法,作用于视觉而非听觉,不属声律范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3 21: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豌豆角 发表于 2016-9-23 11:56
老师好!格律应该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先生好!所言甚是!{:1_9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堂窝人 于 2016-9-23 21:56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23 12:07
有人认为拗句不凡,可振气势,这是一种误解。黄莺合唱,突然乌鸦来叫上几声,这种不凡究竟有多好?值得追求 ...

谢谢北山先生关注!
其实,也不在于作者写不写、会不会写诗,关键是审美方向的把握。正格才是最为完美的研究成果,拗是不得已而为之,拗古人是否自觉去救,后人只是猜测,就算是有意去救,其结果就如瓷器破损后粘好,自不及原件。拗救理论扩大了创作的自由度,不能全盘否定,但拔高其品位去刻意追求便明显不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16-9-23 12:23
应该说“对仗”是中国格律诗在声律上优于西方诗歌的地方,西方语言中虽也有排偶,但因受到多音节的限制不能 ...

声律是指平仄、节奏和韵律,对仗属于修辞手法,作用于视觉而非听觉,不属声律范畴。

点评

【声律是指平仄、节奏和韵律】,错了! 格律,包括:节律、声律、韵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10:26
对仗虽然是修辞,却对格律有巨大影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4 10: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705

回帖

19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904
发表于 2016-9-23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认为决定诗歌音乐性的关键因素中当首推意境,你这不是与其唱反调吗?

点评

意境是看出来的,不是听出来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3 22: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会读平水韵 发表于 2016-9-23 22:05
针叶林认为决定诗歌音乐性的关键因素中当首推意境,你这不是与其唱反调吗? ...

意境是看出来的,不是听出来的。

点评

我给他指出来:诗盲!韵盲!乐盲!诗歌的音乐性与意境何干? 他还骂我:你这是流氓语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3 22: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705

回帖

19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904
发表于 2016-9-23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3 22:09
意境是看出来的,不是听出来的。

我给他指出来:诗盲!韵盲!乐盲!诗歌的音乐性与意境何干?
他还骂我:你这是流氓语言。

点评

他是想和你合作重字技巧打错一个字了,原本是诗盲!韵盲!乐盲!流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3 22: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1 21: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