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16|回复: 54

网中攻击王力原因简评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9-19 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9-19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19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动不动就诬别人反王力,这回他把反改为攻击,认为反是观点不同,攻击是恶意,指名也缩小了范围,金筑子不在其中了。
三羊说:搞理论的没有不读王力的。王力是大家、前辈,我是尊敬的。我只是不同意他的下句第三字平是万能拗救字,可救上句任何一个拗字。其实这个论点也不是王力的,是清人的。启功也反对的:左手残了再把右手弄残,这不是救残,而是增残。在这问题上不应该是反王力,而是反清人,自己有不同观点。王力诗作很少,桂林有一副长联,单边有六个排比句组不成自对,十年前我同学堂窝人有过争论,那时针叶林就说我反王力!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十年过去了,针叶林还在这个问题上打转,就如他十年如一日不忘大雾诗一样,真可谓是誓把铁棒磨成针!

点评

王力书初出,诘难人不少,王力说他说的全是古人的,而现在凡不同意古人某些论点的,针某都说是攻击王力,何其可笑也。一三五…是王力所创吗?文镜秘府认为双换头好,即认为一字不论不是韵律的最高境界,一三五…只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9 16: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9-19 08: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9-19 08: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学者对王力诗词格律的评论:

关于律诗的声律,王力在一九六0年代曾做出一些成果,他将律诗的
  对、黏法则、律句的格式、每个音节的变化、其间的正例与变例、以及不合律时
  採用的「拗救」都提出說明,建构出一套相当複杂的体系1。其中「拗救」的部
  分建构得尤其细緻,除分甲、乙、丙三种「拗」外,甲种拗还细分「本句自救」、
  「对句相救」「本句自救而对句又相救」三類,、「对句相救」更细分为子類(顶
  节上字相救)、丑類(头节上字相救),此外还有其他特殊形式的「拗」与「救」
  2
  。这样的系统似乎很完整,但过度演绎的结果却往往令人感到过于繁複而难以
  驾驭。这套声律体系后來招致了一些质疑,认为这样的系统太过複杂,也未必是
  唐时的实况3。
  如果从比较务实的层面來思考,王力建构的声律系统的确有进一步考虑的空
  间。如果唐人写作律诗没有一套更有效率的法则,我们很难想像在缺乏完整、系
  统化論述的唐代,诗人能够如此轻易驾驭这些声律技巧,而且还创造出如此大量
  又具有高度文学性的律诗。此外,过于複杂、严密的系统所带來的约束与不便,
  相信也绝不是诗人在创作时樂于遭遇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唐代的诗人有更
  靈活的一套驾驭格律的方法。
  另一方面來說,习惯上被沿用的声律口诀「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
  明」也不足以說明这套调声法则,因为它过于简单,无法反应声律的全貌,像是
  聯间成「黏」的关係就无法透过这样方式說明。
  时至今日,律诗的声律仍然不是一个容易理解的问题。

点评

台湾学者杨文惠【另一方面來說,习惯上被沿用的声律口诀「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也不足以說明这套调声法则,因为它过于简单,无法反应声律的全貌,像是聯间成黏的关係就无法透过这样方式說明】的说法。究其缘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9 09: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发表于 2016-9-19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19 08:55
台湾学者对王力诗词格律的评论:

关于律诗的声律,王力在一九六0年代曾做出一些成果,他将律诗的

台湾学者杨文惠【另一方面來說,习惯上被沿用的声律口诀「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也不足以說明这套调声法则,因为它过于简单,无法反应声律的全貌,像是聯间成黏的关係就无法透过这样方式說明】的说法。究其缘由,根子不在【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理论本身,而在于杨文惠不会解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9-19 09: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9-19 09: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3

回帖

20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022
发表于 2016-9-19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最完整的声律口诀:对句相对,联句相粘。二四相杀。上二下三,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对句押韵,首句例外。
由此而产生「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特质。

点评

沈约“前有浮声,后须切响”没有排除三平尾和三仄尾,因“前”“后”并无分界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9 10:35
这是最完整的声律口诀:对句相对,联句相粘。二四相杀。上二下三,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对句押韵,首句例外。 由此而产生「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特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9 10:17
这是谁的理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9 10: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9-19 10: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2 20: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