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1|回复: 20

辩士当如苏星空

[复制链接]

56

主题

705

回帖

19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904
发表于 2016-9-17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我不会读平水韵 于 2016-9-17 16:42 编辑

辩士当如苏星空
中秋无事,便大致浏览一下本版旧帖。其中,打神者与苏星空二位先生的一段对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来看一下:
打神者:
……名义上采用中古平水韵,事实上用的东南某地方言,这不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吗?
苏星空:
……打神者说:“名义上采用中古平水韵,事实上用的东南某地方言,这不——明摆着吗?”
回答:基本上是没错,也是明摆着的事实……
此处,打神者的欠严谨处或许在于“东南某地方言”的表述,若是将这一措辞易为“现今某地方言”,苏星空先生或许就会将“基本上是没错”换成“完全正确”了。然而无论如何,苏先生毕竟坦然承认了“名义上采用中古平水韵,事实上用的东南某地方言”乃是明摆着的事实。这才是本文关注的重心之所在。
毫无疑问,在诗中谎话连篇、文中废话连篇的当下,苏先生这一坦诚的学术态度弥足珍贵,真的非常佩服苏星空先生的勇气。须知,从屏间交流可以约略看出,苏星空先生疑似粤语区人士,他都敢于公开承认这一点,那么东南地区乃至广义北方地区诗者或评者为什么就不敢承认呢?
实不相瞒,我也认同时下众多诗者“名义上采用中古平水韵,事实上用的现今某地方言”之类说法,更认同苏星空先生这是“明摆着的事实”的论断。苏星空先生的态度让我初步领略了本版的学术氛围,更令人肃然起敬,同时也让我们有理由不失时机地将有关这一问题的研讨引向深入,那就是:现今某地方言与中古平水韵的差别究竟有多大?
最后想说的是,学术就是学术,来不得半点含糊,唯书唯上唯私,则断无学术。从这个意义上说,辩士当如苏星空。


【高挂共赏】
林金建先生6楼跟帖颇具价值,高挂共赏:
能懂得平水韵与地方语言之间的区别,已经相当了不起了。现在绝大数人都是先依照平水韵,然后再炼字炼句。因为现在一般不讲究诗写的好听不好听,而偏重于字面意义。所不同的是说东南方言的,对平仄声的掌握比较容易些。比如我是说闽语的,写时是平是仄用本地话念,重声的定是仄,轻声的必是平,不用查韵表绝对错不了。

笔者于屏间是这样回复的:
这段话颇具价值,尤其这句:
“现在绝大数人都是先依照平水韵(表,笔者注),然后再炼字炼句,因为现在一般不讲究诗写的好听不好听,而偏重于字面意义。”
呵呵,这就是所谓案头文学吧?早就有人指出这一弊端了,奈何有些人死活不肯承认,扯着脖子说他能读中古平水韵。风雅颂百家论坛曾经有个双剑常管,就曾扯着脖子犟过,深入追问之下,却又无言以对、窘迫万状,连我都替他难堪呢。
看来林先生也是诚实之人,敬佩个!




56

主题

705

回帖

19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904
 楼主| 发表于 2016-9-17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不会读平水韵 于 2016-9-17 13:23 编辑

链接下16楼打神者完整回帖:
这就是苏星空先生的不是了吧。
关于编撰《东南韵》的框架构想只是剑指挥千秋先生的大胆设想而已,《东南韵》其书我尚未看到。请围绕这个构想立论为宜。
至于实体,还不就是现实中的东南一带方言以及东南人士的近体诗嘛。时下不少近体诗事实上也是按东南一带方言吟诵的。这难道不是事实吗?这个是早就有的,还要什么实体呢?
名义上采用中古平水韵,事实上用的东南某地方言,这不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吗?


链接下20楼苏星空完整回帖:
打神者说:“名义上采用中古平水韵,事实上用的东南某地方言,这不——明摆着吗?”
回答:基本上是没错,也是明摆着的事实。
这是因为《平水韵》暗合多数方言,与唐诗基本一致。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最优最大公约数。正确地说是,不全合对而是多数拍合,与唐诗基本一致。这就是多数人采用《平水韵》的理由。

    当然,到如今,它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这并不容易,这是需要的是一种治学能力和水平。

    而先生的设想中《东南韵》的统一的标准在那里呢?如何把“各地读法千差万别”统一起来呢?我仅是担心先生是否有这 个能力来实现这个“设想”。

     先生的“设想”是有一定的道理,可以说是个大胆的、也是不错的“设想”,但不是“实体”,离“实体”还相差千万里。----最起码,要有一点干货拿出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705

回帖

19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904
 楼主| 发表于 2016-9-17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位先生是在关于编撰《东南韵》的框架构想下展开研讨的,在此,不妨顺便就此发表一点意见。窃以为,厘定《东南韵》所依托的基础方言和标准语音应是编撰东南韵的重中之重。大家知道,切韵、唐韵、广韵都是有其基础方言和标准语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705

回帖

19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904
 楼主| 发表于 2016-9-17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不会读平水韵 于 2016-9-17 14:24 编辑

以切韵而言,无论其以洛阳音、建康音还是长安音为主而兼顾其他,总是有其特定的方言体系何标准音的,否则官场人士和读书人阶层莫衷一是、无所适从,又该如何交流呢?那么《东南韵》呢?东南韵究竟该以哪地方言为基础,又该以哪地语音为标准音呢?是吴语、粤语还是其它方言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705

回帖

19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904
 楼主| 发表于 2016-9-17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东南韵的基础方言和标准音问题,东南一带业内人士又是如何看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1687

回帖

608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081
发表于 2016-9-17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能懂得平水韵与地方语言之间的区别,已经相当了不起了。现在绝大数人都是先依照平水韵,然后再炼字炼句。因为现在一般不讲究诗写的好听不好听,而偏重于字面意义。所不同的是说东南方言的,对平仄声的掌握比较容易些。比如我是说闽语的,写时是平是仄用本地话念,重声的定是仄,轻声的必是平,不用查韵表绝对错不了。

点评

这段话颇具价值,尤其这句: “现在绝大数人都是先依照平水韵(表,笔者注),然后再炼字炼句,因为现在一般不讲究诗写的好听不好听,而偏重于字面意义。” 呵呵,这就是所谓案头文学吧?早就有人指出这一弊端了,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7 16: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705

回帖

19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904
 楼主| 发表于 2016-9-17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不会读平水韵 于 2016-9-17 16:35 编辑
林金建 发表于 2016-9-17 14:58
能懂得平水韵与地方语言之间的区别,已经相当了不起了。现在绝大数人都是先依照平水韵,然后再炼字炼句。因 ...


这段话颇具价值,尤其这句:
“现在绝大数人都是先依照平水韵(表,笔者注),然后再炼字炼句,因为现在一般不讲究诗写的好听不好听,而偏重于字面意义。”
呵呵,这就是所谓案头文学吧?早就有人指出这一弊端了,奈何有些人死活不肯承认,扯着脖子说他能读中古平水韵。风雅颂百家论坛曾经有个双剑常管,就曾扯着脖子犟过,深入追问之下,却又无言以对、窘迫万状,连我都替他难堪呢。
看来林先生也是诚实之人,敬佩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705

回帖

19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904
 楼主| 发表于 2016-9-17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先生和林金建先生都说了实话,可我反而对二位先生恭敬有加。相反,对一些扯着脖子硬犟的人,我却简直不屑一顾。网络环境下,有些事是不能硬装的,越装越糟糕啊。诚请后续跟帖者谨记这一点为盼。

点评

以这一趋势,古典诗词尤其是格律诗,恐怕到我们这一代就玩的差不多了。现在的中小学语文老师几乎都是按普通话教读古诗,根本不懂中古音,大学也好不到哪里去,加上执政当局一直想以国家法定语言统一诗词用韵,亲西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7 18: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705

回帖

19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904
 楼主| 发表于 2016-9-17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问题理当在学术范畴内解决,一是一、二是二,这样大家才可望形成交集,进而达成有效交流,促进共同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1687

回帖

608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081
发表于 2016-9-17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会读平水韵 发表于 2016-9-17 17:00
苏星空先生和林金建先生都说了实话,可我反而对二位先生恭敬有加。相反,对一些扯着脖子硬犟的人,我却简直 ...

以这一趋势,古典诗词尤其是格律诗,恐怕到我们这一代就玩的差不多了。现在的中小学语文老师几乎都是按普通话教读古诗,根本不懂中古音,大学也好不到哪里去,加上执政当局一直想以国家法定语言统一诗词用韵,亲西方的文化精英也在鼓噪效仿无韵的西诗,什么梨花体,口语体,五花八门应运而生,在内外夹攻下要守住民族特色的东西绝非易事。现在中华传统文化各个领域都已举步维艰,连民间传统节日春节都远不及圣诞节火爆,传统道德观念亦所剩无多,知识界更是以得到西方的青睐为荣,能在西方获得一半项奖励在国内就身价百倍,而赵本山被美国质疑一下立马就蔫了。况乎古典诗词?借用李涉的诗句:“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如今是以北方语言为中心,天下岂止半是君,应是全属君了,诗词用韵爱怎么改就怎么改吧,还分什么闽语区,吴语区?

点评

林先生这一席话让我觉得很沉重,非常沉重!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是按照普通话诵读唐诗宋词的,河北卫视曾有个诗词节目,中央电视台也曾有个诗词节目,大家都是用普通话诵读的。 历史上任何朝代的文字、语音、度量衡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7 20: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3 12: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